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自然辩证法概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自然辩证法概论

  • 作者:谢中起
  •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8062120
  •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01日
  • 页数:294
  • 定价:¥2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感受到,自然辩证法这一学科有着许多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特点和优点。譬如它的知识更新周期很短,适用面很大,渗透性很强等。这些特点和优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灵活性、针对性措施。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而言,他们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自然辩证法教学作为一门旨在提高研究生整体素质的课程,应在内容选择、论证方式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考虑学生专业特征,泛泛地传授一般性理论,往往很难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思想共鸣。
    有鉴于上述认识,几位在燕山大学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教师共同编写了这本适合于工科高等学校各专业研究生学习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以2003年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编写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另一方面又将自己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结合进去,同时还把研究生们在学习这门课时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考虑了进去。在内容体系的构建上,我们坚持“一条主线,三个结合”的基本思路。一条主线,就是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这一主题思想贯穿于教材体系的始终;三个结合,就是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发展史相结合,科学技术观与**重大科技创新案例相
    文章节选
    **章 自然观概述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性认识,是关于自然系统的性质、构成、发展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本章主要讨论自然观的基本概念、自然观的基本分类方法及自然观的理论地位和作用。学习科学的自然观,有助于树立和巩固正确的世界观,并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必须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来掌握科学的自然观。
    **节 自然及自然观
    在全面讨论自然观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自然?什么是自然界?什么是自然观?自然观与自然哲学的区别是什么?
    一、自然观基本概念分析
    1.自然范畴
    什么是自然?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的解释,“自然”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层意思:“广义的自然是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它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这些范畴是同义的;狭义的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或称自然界。它是各种物质系统的总和。”这是当前对自然范畴的一般理解。显然,广义的自然是指世界上的一切自然存在物,而狭义的自然则是指除人类社会之外的一切自然存在物。就目前一般的理解而言,自然多是指狭义的自然,即与人类社会相对的自然界。可以看出,这是和诸多的百科全书和辞典中的解释具有共同之处的,即人类已经习惯于这样看待自然,就是我们一旦开始思考自然,某个预定的框架已经在支配我们了。
    ……
    目录
    绪论
    **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学科性质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学科演进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篇 自然观
    **章 自然观概述
    **节 自然及自然观
    第二节 自然观的基本类别
    第三节 自然观的理论地位及科学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 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二节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三章 现代系统自然观
    **节 系统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第三节 自然界的演化
    第四章 当代生态自然观
    **节 生态自然观产生的现实背景
    第二节 生态科学与生态自然观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实施
    第二篇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五章 科学的内在规定性
    **节 科学的本质
    第二节 科学精神
    第三节 科学价值
    第六章 科学认识的成果及其生成方法
    **节 科学问题的提出与科研课题选择
    第二节 科学事实及其获取方法
    第三节 科学假说及其形成过程
    第四节 科学理论的创立
    第七章 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节 创新理论与创造性思维
    第二节 科学创造中的逻辑方法
    第三节 科学创造中的非逻辑方法
    第三篇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第八章 技术及其构成
    **节 技术的本质
    第二节 技术的体系结构
    第九章 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
    第十章 技术方法论概述
    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第十二章 我国科技发展政策与现代化建设
    附录 经典案例精选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