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我国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我国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 作者:杨路
  • 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26429
  •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01日
  • 页数:220
  • 定价:¥3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11026429
    • 作者
    • 页数
      220
    • 出版时间
      2009年03月01日
    • 定价
      ¥35.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由相关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政策建议等三部分组成。
    理论研究部分,在分析中外高校职能演变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生命本质”“教授主导性”“生态系统”等理论观点,剖析了高校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和服务社会三种主要行为特征。在厘清既有“高校创新体系”的界定后,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创新体系的内涵,对高校创新体系的结构及分类进行了讨论,研究了高校创新体系的性质与特征及其要素功能和整体功能,提出了构建高校创新体系面临的主要理论困惑以及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古典经济学的创新理论、新熊彼特主义和“**创新系统说”等。本书强调指出,高校创新体系理论基础的核心是“**创新体系说”,即必须在**创新体系框架内研究高校创新体系的建设问题,高校是**创新体系的重要创新主体之一,构建高校创新体系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
    在政策建议部分,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高校的校情,提出了关于提高认识、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创新团队、解决科技经费短缺、改革教育科技体制和重组R&D机构以及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与机制等六个方面的政策建
    文章节选
    第2章 高等学校的职能及其行为特征
    早在公元前2000年的奴隶制时代,我国就有了系统传授文化知识的机构,如稷下学宫等。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高校作为其存在的组织形态,无论是自身的职能还是行为特征都在发生着缓慢的适应性变化并以基业长青的组织而享誉世界。除了宗教组织以外,人们还找不到另外一种组织可以与高校的寿命相媲美。自19世纪末以来,高校的职能及其行为特征才开始发生巨大的适应性变化,并逐渐成为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和服务社会的一种现代社会重要的组织机构。进入21世纪,高校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创造和利用方式等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为了*大限度地充分发挥高校既有的优势,更好地适应当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通过构建高校创新体系来创新知识传播、知识生产和知识应用的模式。
    ……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等学校的职能及其行为特征
    2.1 高等学校及其体系的构成
    2.2 高等学校职能演变
    2.3 高等学校的行为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及其理论基础
    3.1 高等学校创新体系的提出
    3.2 高等学校创新体系的结构、性质与特征
    3.3 高等学校创新体系的功能与模型
    3.4 高等学校创新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要发达**高等学校参与**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4.1 美国高等学校参与**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4.2 日本高等学校参与**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4.3 英国高等学校参与**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4.4 法国高等学校参与**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4.5 德国高等学校参与**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高等学校参与**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
    5.1 我国科技体制的历史变迁
    5.2 我国高等学校参与**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
    5.3 我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改进我国高等学校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6.1 我国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6.2 改进我国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