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奏鸣曲(一)
在西方音乐体裁发展中,奏鸣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种,它是西方古典器乐的代表和成就之一。大约18世纪下半叶以来,奏鸣曲这个概念一般指钢琴独奏,或钢琴与其他一件乐器(如小提琴、长笛等)合奏的器乐演出形式,常为三或四乐章的大型套曲结构,**乐章大多为奏鸣曲式快板。然而奏鸣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巴罗克时代,这个时代的奏鸣曲与后来的古典奏鸣曲是很不相同的。
奏鸣曲(SOnata)这个概念*早只是乐器的音乐的代名词,与歌唱的音乐(cantata)相对应。巴罗克奏鸣曲是一种重奏类型的器乐体裁,以弦乐为主体,*早产生在意大利,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叫三重奏鸣曲,另一种叫独奏(或二重)奏鸣曲。所谓“三重奏鸣曲”即三个声部,两个小提琴声部,一个由大提琴和古钢琴演奏的数字低音声部。这种器乐的演出形式在当时的意大利非常盛行,它有两种风格:一种是舞曲风格室内奏鸣曲,由几首不同样式的舞曲连缀在一起;另一种是比较严肃的教堂风格,通常不用舞曲,由几个对比的乐章组成。在奏鸣曲的发展过程中,独奏类型的奏鸣曲逐渐取代了古老的三重奏鸣曲,但直到18世纪上半叶奏鸣曲依然是重奏类型的,弦乐居于主导。对晚期巴罗克奏鸣曲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有:法国作曲家F.库泊兰,意大利作曲家阿尔贝诺尼、维瓦尔第、塔蒂尼以及德国作曲家J.S.巴赫、亨德尔等。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并提出以“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作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基本方针,把教育的发展放在了整个中华民族振兴的突出位置。教育部又制定了《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程之一,提出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这一构想与目标,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是解决我国目前教育需求不断增长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矛盾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重大举措。
**音乐学院创建于1950年,已有50余年的教学历史,是我国**级惟一的一所**艺术院校和“211工程”建设大学,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为此,**音乐学院于1999年12月21日成立了“现代远程音乐教育**”(2001年更名为“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2002年2月22日**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被教育部审核批准为高等院校远程教育试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