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
QQ咨询:
有路璐璐:

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

  • 作者:钟志贤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56209
  • 出版日期:2006年05月01日
  • 页数:292
  • 定价:¥3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随着知识时代的发展,基于工业时代和客观主义的传统教学设计范型,日益凸显其时代和认识论的局限,已难以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传统教学设计范型面临重构的严峻挑战。为了获得时代发展的生命力,教学设计研究必须自觉地与社会发展协同演进,积极回应现实的挑战。
    本书在考察教学设计学科发展历程与走势的基础上,以知识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为参照,以促进学习者发展为宗旨,针对传统教学设计范型的局限,建构了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
    本书认为,素质教育、建构主义和现代信息技术是建构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的三大支柱,连续统思维是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的独特思维方式,学习环境设计是框架研究的**,使用者设计是教学设计的运作模式。为此,本书系统阐述了三大支柱的内涵和作用,论述了连续统思维的内涵、特征和应用方式,深入探究了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建构了学习环境没计的实践框架,讨论了基于技术的学习模式构建与应用,论述了走向使用者设计模式的深度理由和操作方法。全书由十章构成:
    **章教学设计框架建构的学科发展背景;以美国教学设汁的发展历史为蓝本,考察了教学设计发展的历程;从本体论、认识论、人论和方法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 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目标
    三 研究方法
    四 内容结构
    五 框架特征
    六 研究意义
    **章 教学设计框架建构的学科发展背景
    **节 世纪检视:教学设计发展历程考察
    一 自在孕育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
    二 诞生兴起期:20世纪40—60年代
    三 正式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末一80年代
    四 转型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五 教学设计发展历程总括
    第二节 客观主义:传统的教学设计范型
    一 客观主义的基本假设
    二 典型的客观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第三节 建构主义:发展中的教学设计范型
    一 建构主义的基本假设
    二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的倾向:C1ES
    第四节 发展走势: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的嬗变
    一 处在变革力量的激荡中
    二 基本假设倾向建构主义
    三 **转向学习环境设计
    四 重视以学习者为焦点
    五 吸纳多学科研究领域养分
    六 关注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七 多元哲学倾向的模式构建
    八 与变革的社会协同演进
    第二章 教学设计框架建构的时代发展背景
    **节 特征描摹:知识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一 信息时代与知识时代
    二 知识时代的典型特征
    第二节 特征映射: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偏向模型
    一 适应知识时代的人才素质研究
    二 研究结果分析
    三 一种可能的人才素质结构模型
    第三节 意义理解:模型的内涵与隐喻
    一 模型的内涵
    二 模型的隐喻
    第三章 模型建构: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
    **节 现实审视:传统教学设计范型的反思
    一 无法回避的现实思考
    二 传统教学设计批判
    第二节 本质揭示:设计与教学设计
    一 对设计概念的理解
    二 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三 教学设计定义重构
    第三节 模型建构: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
    一 框架与框架模型
    二 框架模型的基本假设
    第四章 促进学习者发展:教学设计框架建构的宗旨
    **节 发展指向: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
    一 发展与高阶能力发展
    二 核心能力:高阶思维
    第二节 基本假设: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
    一 高阶思维发展需要培养和训练
    二 高阶思维发展需要高阶学习支持
    三 设计/反思高阶思维教学
    四 将高阶思维能力融合于具体的教学
    五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促进高阶思维
    第三节 路径探索:高阶学习、知识建构与问题设计
    一 高阶学习与高阶思维发展
    二 知识建构与高阶思维发展
    三 问题/任务设计与高阶思维发展
    第五章 教学设计框架建构的三大支柱
    **节 理念支柱:素质教育
    一 素质教育的定义与核心理念
    二 主体性教育
    三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第二节 理论支柱:建构主义
    一 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
    二 建构主义的知识、学习和教学隐喻
    三 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
    四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关键词网络
    第三节 技术支柱:现代信息技术
    一 技术的隐喻与作用
    二 用技术学习
    三 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六章 连续统:教学设计的思维方式
    **节 概念理解:连续统与连续统思维
    一 连续统定义及其隐喻
    二 连续统思维
    第二节 思维映射:教学设计中的连续统
    一 教学设计中的基本连续统
    二 基本连续统的类型和思维倾向
    第三节 多维思考:教学设计中的连续统群
    一 划分连续统的依据
    二 教学设计中的连续统群
    第四节 实践视角:教学连续统应用模型
    一 一种可能的教学连续统应用模型
    二 教学连续统应用模型的思维视角
    第七章 概念框架: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
    **节 意义阐释:学习环境的隐喻与定义
    一 学习环境:一种发展中的教学隐喻
    二 学习环境的定义
    第二节 结构视图: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
    一 多种要素观分析
    二 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多元统整: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框架
    一 多元理论视角
    二 情境认知理论
    三 活动理论
    四 分布式认知
    五 一种可能的理论框架统合
    第四节 学习给养:学习环境设计的宗旨
    一 有意义的学习
    二 支持有意义的学习
    第八章 实践框架:学习环境设计的操作理解
    **节 建构视点:实践框架模型设计
    一 一种可能的实践框架
    二 实践框架的阐释
    第二节 渗透融合:有效教学原则
    一 有效教学原则研究
    二 作为技术应用的框架
    第三节 真实要素:任务、情境与问题
    一 任务
    二 情境
    三 问题
    第四节 要义诠释:相关构件分析
    一 资源与工具
    二 知识建构
    三 学习共同体
    四 互动
    五 评价
    第五节 角色重构:教师一学习者关系变革
    一 教师的角色
    二 学习者角色
    三 教师一学习者关系
    第九章 促进高阶能力发展:基于技术的学习模式构建
    **节 内涵剖析:基于技术的学习模式
    一 概念分析与旨趣
    二 基于技术的学习模式类型
    第二节 语义网络:模式变革的取向与特点
    一 学习模式变革的必然
    二 变革的取向与特点
    第三节 思维视域:基于技术的学习模式构建
    一 模式构建的思维框架
    二 用技术支持自主学习
    三 用技术支持探究学习
    四 用技术支持协作学习
    五 用技术支持反思学习
    第十章 使用者设计:教学设计的运作模式
    **节 模式演进:使用者设计理念的兴起
    一 使用者设计阐释
    二 使用者设计的意义
    第二节 深度理解:走向使用者设计的理由
    一 教育学知识的特点
    二 理论的命运取决于情境的需要
    三 教师的阐释学处境
    四 教学设计是劣构问题求解的过程
    五 教师的教学风格
    六 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要求
    第三节 反思工具:实现使用者设计的方法
    一 反思与反思工具
    二 普遍性的反思工具:促进有意义学习
    三 客观主义教学设计反思工具
    四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反思工具
    结语 主题阐释、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 主题阐释
    二 研究结论
    三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后 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