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育儿原则经常在管教和纵容之间来回摇摆的原因。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两个**都会给孩子的一生留下性格创伤。
长期的压制性管教会令孩子在**控制中觉得屈辱,家庭中冰冷苛刻的氛围会使孩子生活在无尽的恐惧中。他不能自己做决定,人格尊严被所谓父母权威的铁靴肆意践踏。于是,长期的依赖心理、深切而长久的愤怒,甚至精神变态都会在这种压制中出现。
那些遭受身体和情感虐待的孩子更令人担忧,虐待的悲剧在数以百万计的家庭中日复一日地上演。你根本无法相信这些父母竟会对毫无防范能力、惊呆地瞪大眼睛的孩子如此残忍。孩子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如此遭人嫉恨。这些年来,我处理过很多不被人爱和遭受虐待的孩子的案例,他们的经历令我心痛。一位可怕的父亲,在小儿子每次尿床后,都用尿湿的床单包起孩子的头,然后把孩子头朝下塞在抽水马桶里以示惩罚。还有一位心理失常的母亲用剃刀挖出了孩子的双眼,可怜的小女孩从此将在黑暗中度过一生。而且知道就是自己的母亲亲手剥夺了她的视力!如此这般可怕的事情,就在我们周围经常发生!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前面提到过的另一个**也对孩子极为有害。如果缺乏成年人的带领,那么孩子从婴儿期开始就是自己的主人。在他眼中,整个世界都是以他任性的小帝国为**的,因而他会常常对*亲近的人表现出蔑视和无礼。家里因他而充斥着混乱和无序,而母亲变成了邻里间*为神经紧张和绝望无助的妇人。孩子年幼时,母亲常会被困在家中,因为带着这个小火药桶到任何地方都会令她尴尬。如果这样的辛苦能养育出一个健康而又令人放心的孩子,那么虽然辛苦,但也值得,但现实显然不是这样。
近年来,很多关于管教孩子的书籍使父母们陷入困惑,这些书籍使父母丧失了在家中行使权威的能力。父母大多没有认识到,孩子都强烈渴望自己支配自己的生活,并希望在与家长的意志对抗中获胜。
如何压制孩子的挑衅性,又让他表达敌意和不满情绪。
一个孩子应该有对父母讲任何话的自由,包括“我不喜欢你”,或是“妈妈,你对我不公平”这样的话。这些真实的情感只要是以礼貌的方式表达的,就不应该受到压制。在这一点上,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行为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任何强烈的反应,甚至是怨恨和愤怒,只要存在,我们都应鼓励孩子表达出来,但父母应该禁止孩子采取骂人和公然反抗的表达方式。比如,“爸爸,你在我的朋友面前伤害了我的感情,你对我不友善”是可接受的表达,“你这个愚蠢的白痴,为什么不在我朋友面前闭嘴?”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表达。如果孩子能像前者那样理性地表达,父亲就应该坐下来,尽量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如果父亲感到自己错了,就应该有足够宽阔的胸怀向孩子道歉。如果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就应该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他为什么这么做,以及以后如何避免类似的冲突。在不失父母尊严的情况下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是完全可能的,孩子们应该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不满。在日后的生活中,这个能力将十分有利于与人交流和沟通。
孩子们真的希望行为受到约束吗?
在与孩子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后,我对此深信不疑。当孩子知道界限在哪儿以及谁说了算之后,他们会获得**感。也许下面这个例子能更加清楚地说明这一点。假设你正驾车行驶在科罗拉多大峡谷,准备通过一座悬架于离谷底几百英尺上的大桥。你**次穿越大桥,心情一定异常紧张。(我认识一个小孩,从桥上往下看时非常害怕,说:“噢,爸爸,如果我从这儿掉下去,肯定马上就会摔死!”)此时假设两边没有护栏,你会把车开在哪边?肯定是道路中间!即使你根本不会碰到桥边的护栏,但是,护栏会让你感觉更**。
实验证明,儿童具有类似的心理。在教育改革运动早期,一位热心的理论家拆除了一所幼儿园的围栏。他以为去除了这些看得见的障碍,孩子们将享受到更多活动的自由。但孩子们的反应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在操场的中间挤作一团,不仅没有跑得更远,连操场的边缘都不敢去了。
家庭民主为何物
明确的界限意味着**感。一个正常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感受到*大限度的**感。他们不会有麻烦,除非他们自找。只要在界限之内,就能享受到快乐、自由和接纳。如果这就是“民主”一词在家庭中的含义的话,我非常赞同。如果“民主”意味着没有界限,或是孩子以自己设立的界限来对抗父母,我坚决反对。
打孩子会使他成为有暴力倾向的人吗?
家庭里的暴力行为有可能、甚至容易使孩子成为一个有暴力倾向、攻击性强的人。如果他经常遭到充满敌意、反复无常的父母的殴打,或是亲眼看到愤怒的成年人之间的打架斗殴,或是在家中感到没人爱他、欣赏他,孩子很快就会学会这些暴力游戏。因此,没有经过慎重思考的体罚是很危险的。作为父母,你没有权力因为倒霉的事情或糟糕的心情而扇孩子耳光,或是威胁恐吓孩子。正是因为这类不合理的管教,使得一些好心的育儿专家们完全否定了体罚。
然而,我们不应该仅仅因为这种方法被错误地运用,就对其全盘否定。很多孩子对家长的违抗,需要以适当的体罚来解决。当孩子清楚父母的要求,却拒绝服从时,适当的责打是纠正这种态度*迅速有效的方法。当孩子低着头,紧握拳头,要全力对抗时,你要及时清楚地进行处罚。这样做不仅不会激发孩子的攻击性,还会帮助他们学会控制冲动,帮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与遇到的各种善意的权威和睦相处。
当父母用合理的责打管教故意违抗命令的孩子时,就是在向他传递类似的非语言信息:他们必须明白不仅要避免物质世界中的种种危险,还应提防社交世界中的危险,如挑衅、顶嘴、自私、脾气暴躁,以及其他给自己带来危险的行为。就像物质世界中的不良后果能够塑造行为一样,孩子因故意违抗大人的行为而受到的责罚,能够制约孩子的违抗行为。这样的管教不会传递憎恨,不会使孩子感到被拒绝,也不会使孩子变得更为暴力。
有没有人**不应打孩子?
任何有过虐待儿童历史的人都不应打孩子,以免再次失去自制力;任何偷偷“享受”体罚他人的人都不应对孩子实施体罚;任何感到自己已经失去控制的人都不应再继续打孩子;此外,祖父母们如果没有得到孩子父母的许可,也不应该打他们的孙辈。
十几岁的孩子如果不服从父母,表现粗野无礼,父母是否可以打他?
不能。因为十几岁的孩子非常希望被当作成年人看待,他们*恨自己被当成小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挨打是他们*大的耻辱,他们憎恨挨打是有理由的。除了这个原因,还因为责打对他们已经不起任何作用。对青春期和十几岁的孩子的管教方法有以下几项:取消某种特权、经济制裁和其他非体罚形式。充分发挥你的创造力吧!
孩子被小孩打能否自卫?
教导女儿不能打人和伤害别人是非常明智的,但是,自卫是另一个方面。孩子们不会怜悯一个没有自卫能力的孩子。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每个人都想得到*好的玩具,每个人都想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如果他们发现只要挥动拳头去打同伴,就能占上风的话,那么,一定会有人受到伤害。我敢肯定,在这个问题上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是我坚持认为你应该教导孩子在受到攻击时进行还击。
通常来说,父母要向孩子强调打架的愚蠢和错误,但是,强迫孩子站在那里被动挨打,无异于把他交在冷血同伴们的手中任人肆意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