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绝版袁世凯
QQ咨询:
有路璐璐:

绝版袁世凯

  • 作者:张社生
  •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 ISBN:9787807418870
  • 出版日期:2010年08月01日
  • 页数:265
  • 定价:¥3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7418870
    • 作者
    • 页数
      265
    •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01日
    • 定价
      ¥39.8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袁世凯究竟是怎样的人?历来众说纷纭。袁世凯其实一身的矛盾:生就一副庄稼汉的面孔却有“国之能人”的肚肠;人不足五尺却是中国近代**个“职业军人”;倡言改革,却一妻九妾,相信风水和宿命;一生办国事无数,却留下“窃国”之名。
    比之国人的脸谱化,当年西人的报刊杂志却对袁世凯有几乎全然不同的描述和评价,且关注热度经年不衰。光1900年至1916年的《纽约时报》就有超过500篇的时文涉及到袁世凯。读来让人有另一人之感。
    《**袁世凯》之所以称绝,盖出于三:
    一曰“史料绝”。大量有关袁世凯的图片史料包括口述回忆,或者来自于100年前西人报刊,或者由其亲人、身边人提供。其中不少为**公开发表。
    二曰“文风绝”。作者秉承《**李鸿章》的风格,以轻松诙谐的笔调讲述一个“沉重的袁世凯”。
    三曰“亲历”。作者三下河南,造访袁世凯出生地项城、*后归宿地安阳,**完整还原业已消失的“项城袁寨”和“安阳洹上村”,并亲绘了每原图全书对袁世凯的刻画描绘细节逼真,入木三分,令其声,如见其人。
    文章节选
    1《**袁世凯》相关资料
    可是中国人后来所说的革命,已经和刚传入的本意大不一样,从一个中性偏贬的词变成了褒义词。政客往往用之标榜自己,给政敌于“革命”二字前再赠送一个“反”字。我纳闷了,不是都说咱们是浸泡在儒教文化中的“化民”?曾几何时,“中庸”二字被走**的“革命”二字给换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编辑**
    前言(1)
    前言(2)
    前言(3)
    目录

    2《**袁世凯》**部分
    作为男人的袁世凯,身材短小,体态臃肿;读书不多,屡试不中,自难风雅。在女性的眼里,既无“高度”又少“风度”,显然魅力不够。哪像人家���鸿章,1米83的高度,早年进士出身,翰林院养就的文章气质,外加“洋务运动”历练出来的外交官风度,往哪儿一站都帅气夺人。斯人如

    **章 袁世凯素描(1)
    **章 袁世凯素描(2)
    **章 袁世凯素描(3)
    **章 袁世凯素描(4)
    **章 袁世凯素描(5)
    **章 袁世凯素描(6)
    第二章 北洋袁世凯(1)
    第二章 北洋袁世凯(2)
    第二章 北洋袁世凯(3)
    第二章 北洋袁世凯(4)
    第二章 北洋袁世凯(5)
    第二章 北洋袁世凯(6)
    第二章 北洋袁世凯(7)
    第二章 北洋袁世凯(8)
    第二章 北洋袁世凯(9)
    第三章 寻找消失的洹上村(1)
    第三章 寻找消失的洹上村(2)
    第三章 寻找消失的洹上村(3)
    第三章 寻找消失的洹上村(4)
    第三章 寻找消失的洹上村(5)
    第三章 寻找消失的洹上村(6)
    第三章 寻找消失的洹上村(7)
    第三章 寻找消失的洹上村(8)
    第三章 寻找消失的洹上村(9)
    第三章 寻找消失的洹上村(10)
    第三章 寻找消失的洹上村(11)
    第三章 寻找消失的洹上村(12)
    第三章 寻找消失的洹上村(13)
    第三章 寻找消失的洹上村(14)
    第三章 寻找消失的洹上村(15)
    第三章 寻找消失的洹上村(16)
    第三章 寻找消失的洹上村(17)
    第三章 寻找消失的洹上村(18)

    3《**袁世凯》第二部分
    历来史书说到袁世凯出山时,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说他阳奉阴违,实施“拖”字诀。查?表不尽然。武昌起义于1911年10月10日打响,朝廷开始并没有重视,到14日才正式向袁世凯发函征召。袁第二天回信婉拒。观袁世凯一生,这“婉拒”是他从中国士大夫文化学来的臭毛病,好事坏

    第四章 袁世凯出山(1)
    第四章 袁世凯出山(2)
    第四章 袁世凯出山(3)
    第四章 袁世凯出山(4)
    第四章 袁世凯出山(5)
    第四章 袁世凯出山(6)
    第四章 袁世凯出山(7)
    第四章 袁世凯出山(8)
    第五章 *后的袁世凯(1)
    第五章 *后的袁世凯(2)
    第五章 *后的袁世凯(3)
    第五章 *后的袁世凯(4)
    第五章 *后的袁世凯(5)
    第五章 *后的袁世凯(6)
    第五章 *后的袁世凯(7)
    第五章 *后的袁世凯(8)
    第五章 *后的袁世凯(9)
    第五章 *后的袁世凯(10)
    目录
    **章 袁世凯素描
    作为男人的袁世凯
    袁世凯的那双眼睛
    不明大势却能办好差
    办事嘎嘣脆,什么人都敢用
    从喜欢侃大山到谨言慎行
    和孙中山比袁世凯的演讲差一个档次
    第二章 北洋袁世凯
    袁世凯的女人缘
    袁世凯体壮如牛
    “视黄金直如土块”
    耐得骂死猪不怕开水烫
    开会喜欢慷慨陈词
    小站练兵前的“买办袁世凯”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前世今缘
    山东巡抚任上,义和团发不了功
    袁世凯和慈禧太后
    袁世凯这次真给吓着了
    纽约时报记者访问袁世凯
    第三章 寻找消失的洹上村
    军人袁世凯
    袁世凯手下的龙虎豹
    直隶总督袁世凯,全国劳动模范
    袁卷入了后慈禧时代的权力斗争
    袁世凯与摄政王载沣
    洹上村,中国**村
    洹上村消失算什么?
    再现洹上村
    住宅院玄机重重
    谁说袁世凯不会写诗
    洹上村循环经济搞得好
    洹上村是怎样消失的
    袁世凯为何对洹上村一见钟情
    “城堡”来自于一个一世的恶梦
    外中内西,老袁也时尚
    “养寿园”有点中南海
    袁世凯用钱的秘密
    洹上村其实有点怪
    袁世凯在洹上村的日子怎么过
    袁世凯也怕“拆迁钉子户”
    亲历者揭秘袁家人生活起居
    第四章 袁世凯出山
    自己没墨水,孩子身上补回来
    潜伏在洹上村里的“电报房”
    洹上村里住了多少人
    袁世凯出山
    想当年“窃国大盗”是“救世主”
    半新半旧*受欢迎
    倒是袁世凯磨磨蹭蹭
    袁世凯剪辫子
    大总统没有**感
    媒体恶炒袁世凯
    袁大总统演的三场“老戏”
    徐世昌说袁世凯
    和革命党人短暂的“爱情”
    第五章 *后的袁世凯
    袁世凯和日本
    中南海里的袁世凯
    败在没做好新老干部交替
    袁世凯*后的日子
    一蟹不如一蟹
    终究想当皇帝
    帝制输在临门一脚的日本人
    归去来兮袁林
    编辑推荐语
    晚清民初,梁启超提出“只问政体,不问国体”。以为坚持这条就能救中国。这百年来的历史一再证明,只问上层建筑不问基层“群体”是*大的书呆子气。
    大清国和别的主要大国比,不在经济的高低,人口的多少。*大的不同就是“群体”没有“被近代”过。整个**不是人家所说的近代意义上的**。
    清国就像一个大村子。**是村中的大东家。皇上是大东家掌柜的?围绕着这家大户,有一批称之为一品、二品……跑腿的和帮闲的,剩下的绝大多数人家都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小散户。
    所以咱们这个大清国,和历代王朝一样,历来是“东家的事儿归东家管”,“百姓的事儿百姓管,是个比较**的三兀社会。
    因此别指望,有什么事儿老百姓会拿命来捍卫。“群体”没有“**”概念,不会和你同生死共患难。
    用眼下一句文绉绉的话说叫“没有公民意识”。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排他性,让每个个体都将防卫的底线画到自家门口。
    可是政客不管这些,人家都喜欢自上而下人手,关起门来定几项制度,容易而且政绩看得见。好样儿的如光绪皇帝,数千年的旧制度,人家103天里发了数十条手谕就想改变。后来一个上午就让人给废了。 事后发现除了康有为们愤怒外,国人大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不要相信罗马是可以**建造出来的。
    也不要相信民初的悲剧是有一个特别“孬”的人直接造成的。以为历史上没这个人就一切OK了。
    试想,如果二十世纪*初几年,“群体”没有立宪的思潮,袁世凯不会贸然去充当那个“立宪派**”
    如果1911年,大半个中国的“群体”都不想试试共和,他也不会说:“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
    如果1915年秋,“群体”没有厌倦了共和的吵吵闹闹,想“老主子”了,袁大总统也不会去打造那把龙椅,“洪宪”回。
    特别要注意的是,那会儿大伙儿的想法老在变,绝不能拿1909年上半年的民意去套下半年的事儿。到了1911年更是**一个“民意”也难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睡了三千年,一觉醒来,发现乌龟要跑到终点了,这下急啊!正所谓“清朝的突然灭亡,现代的东西被嫁接在了几千年的树上:(纽约时报语)
    显示全部信息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