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重见天日
国际合作
周口店的发现是如此令人振奋,要想有进一步的重大发现,必须成立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更为关键的是,必须有经费!说干就干,步达生很快与北京协和医院行政委员会主人胡恒德沟通,提议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出钱资助系统发掘周口店和建江一个体质人类学的机构。他又找到中国地质调查所长翁文灏,具体部署周口店的发掘计划。
1927年1月,洛克菲勒基金会同意给周口店拨款2.4万元。
2月上旬,经过一番斟酌之后,步达生和翁文灏草拟了一份协议书,决定合作进行这项上作,规定“一切采集到的标本归中国地质调查所所有”,由步达生负责野外工作和人类化石的研究。
这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协议,体现了以科学为本的精神。我们对这两化中外科学家都表示由衷的敬意。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他们的博大胸怀和积极协商,才促成了周口店后来的辉煌。
3月,一个由中外科学家组成的发掘团队进驻周口店,系统发掘正式开始了。该项目的名誉主持是于文江,他曾任地质调查所所长和**大学地质学教授。野外丁作的主要负责人为中围地质学家李捷,主管地质地貌调查和一切行政事务。瑞典古生物学家布林担任古生物研究专员和周口店野外工作顾问,专门负责发掘的科学计划。
起初,步达生计划在6周或者8剧内完成。但是,实际发掘开始后,才发现这个地点范围之大、内涵之丰富、问题之复���,大大超过人们的预料。事实上,直至令天,周口店的一半堆积仍然还保留在原处。
这年发掘于10月18日圆满结束,持续了24周,获得了整整500箱化石。*重要的是,又找到一颗人牙,这颗牙保存相当完好,步达生非常满意,他写信给安特生说:
“我们终于得到了一颗漂亮的人牙!……我太兴奋了,太惬心了!”
1928年4月,周口店的发掘又开始了,由翁文灏与协和医院的福顿主持。这一年李捷离开周口店,其工作由刚从国外回来的杨钟健接替。杨钟健在慕尼黑大学主攻古脊椎动物学,获博士学位。另一位参加周口店工作的年轻人就是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裴文中。他当时只有24岁,刚从北大地质系毕业不久。
这一年收获相当丰硕,又发现了2件右下颌骨。下颌骨是比牙齿更为珍贵的科学材料。
经过两年的发掘,大家都认识到要想将龙骨山的堆积都发掘出来,绝非短期内可以完成。因此,非常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新生代研究室”应运而生了。这个研究室隶属于中国地质调查所。让我们记住这个新生的机构,因为这个机构的成立,开拓了中国新生代研究的新局面,直接导致了后来周口店的若干重大发现,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正是其中之一。解放后,这个单位独立出来,称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再创辉煌
继1 929年底裴文中发现**个“北京人”头盖骨之后,周口店的发掘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掘了山顶洞,确认了北京猿人的用火遗迹,发现了大量的人工石制品。其发掘规模相当大,人数*多时达到122人。
但是到了1934年,发掘工作又呈现了一种进展不大的局面。到了1935年,周口店的人员发生了很大的变动。步达生由于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裴文中则准备去法国留学深造。此时,德国出生的犹太人魏敦瑞受聘来华接替步达生的工作,任新生代研究室的名誉主任。而剧口店的发掘工作则交给贾兰坡负贡。
周口店注定不会沉默太久,1936年又迎来r它的再度辉煌。达年冬天(又是冬天,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11月15日到11月26日,不到半月时间又发现了3个头盖骨。而且其中一个极为完整。继1929年裴文中发现**个头盖骨之后,周口店再次震惊了世界!
正常的发掘工作一直坚持到1937年,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而被迫中断。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恢复。生存年代
古生物学家根据共出的动物种类可以判断人类的年代。各种动物在进化中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形态。有的古老的种类变成了新的种类,有的种类灭绝了。各个种类有着各自不同的形态,生存在各自不同的时间区段中。有经验的古生物学家仔细研究动物的形态后,可以大致判断生存的年代。20世纪30年代,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古生物学家认为北京猿人大约生活住50万年以前。
随着学科的发展,这种粗略地估计年代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从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应用各种新的测年技术来研究北京猿人遗址,如铀系法、热释光、古地磁法、裂变径迹法、电子自旋共振法、氨基酸法等。这砦技术可以测出**年龄,相对比古生物学方法要可靠得多、**得多。综合上述六种测年结果,北京猿人生活的时代距今约50万20万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