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大学这五年——高等教育年度十大事件评析(2006-2010)》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大学这五年——高等教育年度十大事件评析(2006-2010)》

  • 作者:贺祖斌
  •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9073223
  • 出版日期:2011年05月01日
  • 页数:239
  • 定价:¥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我国高等教育近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书目光聚焦于2006—2010这五年间,每年选取发生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10个重大事件展开客观的讨论、评析,通过对五年来“挑战与使命”、“改革与创新”、“转型与发展”、“期待与忧思”、和“规划与展望”和“大学生就业”等专题的50个重大事件,勾勒出中国大学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和前进的脉络。在这里,您将读懂中国大学:过去发生了什么、现在正发生什么、未来将发生什么。
    文章节选
    高考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贺祖斌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开始了,身为教育学者和高三学生家长的我,面对这“天下**考”,深怀期许,又有许多的无奈。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有关高考的改革引发公众的热议。恢复高考30多年来,它已成为我国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许多人来说,它是一生中*公平竞争的机会,它一再证明“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成千上万的考生通过高考这个“拐点”,走向新的人生,追寻着自己的梦想。但高考制度所存在的一考定终身、形式单一等弊端,越来越受到家长和专家的诟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有人甚至要求取消高考制度。诚然,高考制度演化成今天的“应试教育指挥棒”确有其诟病之处,因为它影响了几代人的教育方式、学习方法,影响着教育内容和评价方式,致使整个学校教育以高考为**,片面追求**率,导致学生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高分低能、创新能力缺乏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如果说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现行的高考制度并不过分。
    但把所有责任都推在高考制度上,也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因为,高考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是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简单的一个考试制度问题。
    高考制度的产生和演化有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国的考试制度由来巳久,建立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使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发展逐渐制度
    化。科举制度从隋唐建立到1905年废除,在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对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初的目的是从民间提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它让下层知识分子有机会参政治国,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理想。科举制度客观上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科举的考试内容单一和考试形式僵化的弊端日益突出,考生的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大大限制了考生的视野、创造能力、独立思考,再加上中国重术不重技术的传统,客观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导致科举制度的*终消亡。科举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已经融入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去了,目前的高考制度无疑深受其影响。因此,由于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单纯地指责高考制度本身当然是无辜的。
    另外,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是目前我国的现状。尽管经过了10年的高等教育大发展,从1999年扩招前在学人数达到600多万人的总规模,毛入学率为9.8%,到2009年总规模2979万人,毛入学率增至24.2%,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相对于有13亿人口的大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仍然匮乏,无法满足民众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渴望。供需矛盾突出,是应试教育环境存在并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考,客观上也成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中学就学什么,前几年在全国推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成效并不如预想的那样好,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指挥棒”在起作用。因此,在这种环境下,高考竞争依然激烈,应试教育的弊端依旧突出。
    尽管有众多的弊端和万般的无奈,平心而论,高考制度仍然是现在**的、*公正的、又适合国情的人才选拔制度。因此,要取消高考制度那是不可想象的事。面对公众的指责,高考制度的改革何去何从?如何才能使我们的高考制度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新出台的《纲要》明确了今后高考改革的方向——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这将是给社会和公众的一个希望。
    我认为,未来的高考改革将从均衡性、分类型、多元化等方面进行逐步推进。
    均衡性主要是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高等教育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为24.2%,但东西部地区差异很大,比如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分别超过40%,欠发达的西部省份如贵州、云南分别只有13.8%和16.2%。均衡性应该考虑到地区的长期差异和历史的因素,因此,招生计划不能一刀切,应该对西部地区给予倾斜,以弥补长期来形成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欠账。
    分类型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的高校采取不同的招生方式。教育部直属高校面向全国采取考虑地区差异、自主划定录取分数进行招生,在招生指标分配上应考虑各省区的人口比例,考试方式上采取全国统一的学业水平测试。省属地方高校主要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采取面向以本省为主,兼顾全国各省的招生方式,实现省内均衡。高职高专可采用完全自主招生模式,随着未来适龄人口的减少和高考录取率的增加,高职高专可以开放招生:可采用不受考生的户籍制度限制,直接接受考生报名申请,自主组织考试并划定分数录取。不同类型招生方式将有利人才的培养。
    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招生制度、学业评价、录取等方面。改革目前单一的招生制度,建立多形式的招生体制;对考生的学业评价不是依据**的高考成绩,而是采用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综合能力及特长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尽量全面评价其综合素质;多元录取方式即除统招之外同步采用择优录取、自主录取、**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非统招的方式,比如北京大学试行的“中学校长实名**制”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高考,几十年来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制度和惯性运行的机制,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何其难?但如不改,钱学森的“世纪之问”——创新人才的培养出路又何在?我们拭目以待。
    目录
    2009 期待与忧思
    事件1 **级教学成果奖评选 高教教学新成就受表彰 124
    事件2 北大试行“实名**制” 探索高考招生新制度 127
    事件3 袁贵仁就任教育部新部长 民众热盼教改出新政 130
    事件4 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召开 探讨“高教强国”之路 134
    事件5 90后英雄集体舍己救人 凸显大学生之责任意识 137
    事件6 大学生就业再成为焦点 各方纷纷行动促进就业 140
    事件7 朱清时受聘南科大校长 触及大学教育制度改革 143
    事件8 “钱学森之问”成命题 创新人才培养引发热议 146
    事件9 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 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增加 150
    事件10 学术腐败再次成焦点 拷问学术道德与学术良知 153
    ☆专题评论 高考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156 2010 规划与展望
    事件1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 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162
    事件2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启动 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166
    事件3 教育部实施“**计划” 造就创新型工程人才 170
    事件4 总理关注“大学精神” 大学教育思想热烈讨论 173
    事件5 中国结成“常春藤”联盟 欲打造世界**大学 177
    事件6 南方科大自授文凭招生 破冰现行教育体制束缚 181
    事件7 亲民式大学校长受追捧 高等教育呼唤人文情怀 185
    事件8 复旦难招“天才” 遇“天才”和“公平”难题 188
    事件9 一博导带47名研究生 博士质量备受社会的质疑 191
    事件10 “肖传国”事件引热议 拷问学术的正义与良知 194
    ☆专题评论 优化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制度环境 197 大学生就业专题 困惑与选择
    事件1 金融危机冲击就业市场 高校毕业生就业遇挑战 204
    事件2 “610万”大学毕业生 就业之难如何化解成热议 207
    事件3 “政府、学校、个人”就业责任 各就其责找出路 210
    事件4 大学生就业压力待缓解 就业期望值需合理调节 213
    事件5 “硬件”与“软件”不足 毕业生自主创业受挫 216
    事件6 研究生就业不甚理想 择业价值观有待重新建构 219
    事件7 调适大学生就业心理 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 222
    事件8 健全高校就业指导机制 指导的有效性亟待增强 225
    事件9 “被就业”现象凸现 拷问政府学校就业公信力 228
    事件10 “就业鸿沟”矛盾凸显 大学课程结构亟需改革 231
    ☆专题评论 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的责任 234
    后记 237
    编辑推荐语
    正值**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之际,天下有志有识之士,当以大学先贤为榜样,重振大学人文精神之风气,重树学界自由独立之风骨,**社会道德理想之风尚,造就**建设发展之栋梁。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