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便根据《资治通鉴》等书,简化内容,编撰了《通鉴纲目》一书。到了明代,学者王世贞和。袁黄又分别编纂了更为简洁的《纲鉴》,贯以撰者姓名,被称为《袁王纲鉴合纂》、《袁了凡纲鉴》等诸多书名,一再翻印。到了清朝,又有乾隆年间官修的《御批通鉴辑览》;《古文观止》的编者吴乘权(字楚材)也编有《纲鉴易知录》,都是简述中国通史的古籍。但这些简洁的编年史,主要是供秀才和童生们阅读,还不能作为儿童启蒙读物。
供儿童识字启蒙的通俗读物,都是韵文,便于记诵。*早记述中国历史的韵文启蒙读物,当推南宋时王应麟编的《三字经》,虽然此书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但其中有主二百多字专述中国历史。《三字经》一书后来作为启蒙**的读本之一,历史部分便被一续再续,直续至清末,也不过三百字而已。因此,这本《三字经》,被人称为“小纲鉴”。
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李廷机用五言一句的韵文编撰了一部概述中���通史的书,并于韵文之后加以注释解说,定名为《鉴略妥注》,凡六卷。此书一出,即受到欢迎,作为一种蒙学读物,流行于书院、学塾之中。到了清初顺治年间,南京进士王仕云又编了一本四字一句的《四字鉴略》,仅一卷,更为简洁,易读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