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学科发展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学习建议】
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含义、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任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使用的统计方法,以及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及其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
【学习**】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的行为有两大类:
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
2.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
3.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
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人格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 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进行陈述、解释、预测、调节和控制。
5. 在科学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结构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流派。
6.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有自然科学研究与社���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个案法、测验法和调查法等。
【关键词】
心理学(psychology)
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on)
心理(mind)
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
心理机制(mental mechanism)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
行为主义(behaviorism)
人本主义(humanism)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节心理学概述
一、 心理学的含义
1.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的英语词汇是“psychology”,它由希腊语词根“psyche”和后缀“logos”组成。其中“psyche”的含义是“心灵”或“精神”,“logos”的含义是“知识”或“规律”。把“psyche”和“logos”合起来即为“对心灵或精神的知识”之义。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现代实验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冯特(Wihelm Wundt,
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个心理学实验室,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学从被定义为“精神生活的科学”到“外显行为的科学”,逐渐有了相对统一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学的性质
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两者之间遵循着一定规律。心理学通过探讨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变化的规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作出科学解释,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分析、揭示、预测来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因此,心理学要研究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尤其是心理现象的脑机制等,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研究的目标与方法和自然科学一样,因此具有自然科学性质。但人又是社会实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因此,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处于中间位置,因此一般把心理学称为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二、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 心理过程和人格。
1. 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其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不同,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
(2) 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
(3) 意志过程
意志是指人能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认知过程是*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基础;情绪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也影响着认知过程的发**展。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有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共同特征,是统一的心理过程中的不同方面。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发**展的规律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2. 人格
心理过程总是在具体的人身上进行,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不同,每个人都带有自己个人的特征,即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就是人格。人格是将一个人与他人区别开来的心理特征的总称,即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或独特性。人格有时与个性同义,但人格是对个体总的、本质的阐述,既从个体差异性,也从总体上和本质上来说明个体行为的原因,而个性特指个体差异,它是相对于共性而言的。
人格主要表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 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积极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
(2) 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
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人格的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规律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又一个对象。
具体来说,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心理动力与心理特征形成、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和人格相互关系的规律的科学。
三、 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进行陈述、解释、预测、调节和控制,一方面为揭示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积累知识,另一方面*大限度地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以及生活质量。
1. 陈述行为
陈述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的目的是将所研究的心理现象进行科学描述,或根据对人的外部行为或动作反应的观察,对其心理活动进行推测,其中涉及对人的行为发生时的外部环境与自身心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一般来说,它以获得事实的真实性为主,不受研究者的观点、期待或愿望等影响,也不受心理活动内容的影响,以保证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
2. 解释行为
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是很复杂的,为此,应该谨慎地解释观察到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受到内在机体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解释人的心理现象的目的,是将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与阐明。解释需要以陈述的心理事实为根据,并据此分析行为产生的原因。
3. 预测行为
预测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目标之一,心理学的目标之一是能够准确地预测人的心理和行为。人的心理现象尽管纷繁复杂,但是有规律可循,也是可以预测的,但只有在准确测量和正确描述的基础上,才能推知其心理发展或行为变化的可能性。
4. 调控行为
调控行为的目的是根据预期目标,维持或改变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的条件,使其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发展,或对人的异常心理与行为进行矫正。
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要揭示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性,即回答下述问题:
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的实质是什么?(陈述)它们为什么会发生?(解释)这种心理与行为在何时何地产生?(预测)影响这种心理活动与行为变化的条件有哪些?(调控)
第二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一、 心理学发展简史
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1850—1909)说:“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是只有短暂的历史。”说它有很长的过去,是因为心理学主要源于公元前四到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说它短暂,是因为直到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科学,至今只有130多年。
在心理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人把哲学比喻为心理学的父亲,把生理学比喻为心理学的母亲,把生物学比喻为心理学的媒人。
(一) 哲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在哲学方面,对心理学发展影响*大的哲学家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法国哲学家笛卡尔(Ren?
Descartes, 1596—1650)和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
亚里士多德在其哲学著作中,讨论有关人的本性、人类经验由来,以及感知和记忆功能等问题。
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认为,“心”为身之主,身体的一切活动,皆由具有理性的“心”所控制。
洛克的经验主义认为,人生下来时犹如一块白板,并无善恶之分,一切改变均来自后天的经验。
(二) 生理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üller, 1801—1858)、赫尔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 1821—1894)和莱比锡大学的费希纳(Gustav Fechner,
1801—1887)的生理学研究极大地影响了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缪勒主张神经特殊能量说,认为大脑功能是分区专司的,人对外界刺激的感觉与辨别,依赖于不同神经传导所产生的特殊能量。
赫尔姆霍兹认为,在人的视觉神经系统中,存在着感受红、绿、蓝三种不同色光的光感受器,并用听觉共鸣原理解释人的听觉现象。
费希纳用实验方法测定了物理刺激变化与心理感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心理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生物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在划时代的《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书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使遗传、环境、个别差异、适应等成为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二、 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在科学心理学诞生及其发展过程中,对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存在一些不同观点和尖锐分歧,从中可以窥见人的心理现象的复杂性。
(一) 结构主义: 心理的内容
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后经他的学生铁钦纳(Edward Titchener,
1867—1927)在美国宣扬推广。结构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知觉的元素是感觉,观念的元素是意象,激情的元素是感情。这样就可以将意识经验分解为一些基本要素,就像建筑结构中的块块砖瓦。结构主义心理学认为,所有的人类意识经验都可以作为基本成分的联合来理解,即可以通过内容、过程、原因三方面的构成因素,以及其他组成意识经验的体验来揭示人的心理的潜在结构,并运用针对自己特定的感觉经验的思维和感觉的内省法进行。
(二) 机能主义: 有目的的心理
机能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杜威(John Deway,
1859—1952)和安吉尔(James Angell,
1869—1949)创立。他们主张心理学应该以个体在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机能为研究对象,这远比把意识经验看作无生命成分的元素、内容和结构更重要。人的意识是流动的、变化的,是与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因此,他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思考、知觉、情绪和意志等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行为和机能,而不是心理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