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数字出版方兴未艾。作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出版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新闻出版业转型发展的助推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直投等传播渠道,并以PC 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视、iPad等阅读终端为接收载体的全新数字出版读物,已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毕升的活字印刷到王选的激光照排系统问世,技术元素始终是出版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源动力。进入21 世纪,信息通信技术(ICT)的飞速发展成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使得以思想传播、知识普及、文化传承、科学交流和信息发布为主要功能的出版业可以持续、广泛地提升其影响力,同时大大地缩短了信息交流的时滞,拓展了人类交流的空间。计算机芯片技术、XML 及相关标记语言技术、元数据技术、语义技术、语音识别和合成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数字排版及印刷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权利管理技术等一大批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提升了传统出���产业的技术应用水平,同时极大地扩展了新闻出版的产业边界。
如同传统出版业促进了信息、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一样,数字出版的多业态发展也为20 世纪末期开始的信息爆炸转变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知识文化服务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197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便提出了UNISIST 科学交流模型,将出版业所代表的正式交流渠道置于现代科学交流体系的**位置。进入21世纪,理论界又预见到,网络出版等数字出版新业态的出现正在模糊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界限,更可能导致非正式交流渠道地位的提升。
随着以读者(网络用户)为**的信息交流模式,比如博客、微博、微信和即时通信工具等新型数字出版形态的不断涌现,理论构想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通过不断应用新技术,数字出版具备了与传统出版不同的产品形式和组织特征。由于数字出版载体的不断丰富、信息的组织形式多样化以及由于网络带来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传播空间的迅速扩展,使得数字出版正在成为出版业的方向和未来。包括手机彩铃、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网络期刊、电子书、数字报纸、在线音乐、网络动漫、互联网广告等在内的数字出版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在2006年,我国广义的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仅为260 亿元,而到了2012 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已高达1935.49 亿元,其中,位居前三位的互联网广告、网络游戏、手机出版,总产出达1800 亿元。而与传统出版紧密相关的其他数字出版业务收入也达到130 亿元,增长速度惊人,发展势头强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战略部署,明确要求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并积极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将推动数字出版确定为**战略,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大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作为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的领军者之一,电子工业出版社依托近年来实施的一批数字出版项目及多年从事ICT 领域出版所积累的专家和学术资源,策划出版了这套“数字出版理论、技术和实践”系列图书。该系列图书集中关注和研究了数字出版的基础理论、技术条件、实践应用和政策环境,认真总结了我国近年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成功经验,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为我国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该系列图书的编辑出版适逢其时,顺应了产业的发展,满足了行业的需求。
毋庸讳言,“数字出版理论、技术和实践”系列图书的编写,在材料选取,国内外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等方面肯定会存在不足,出版者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的组织工作亦可更加**。但瑕不掩瑜,“数字出版理论、技
术和实践”系列图书的出版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数字出版理论研究,为各界进一步关注和探索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期望新闻出版全行业以“数字出版理论、技术和实践”系列图书的出版为契机,更多地关注数字出版理论研究,加强数字出版技术推广,投身数字出版应用实践。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共同推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迈上新台阶。
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率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理念以来,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已经取得巨大成绩。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经济的发展促使信息资源的生产和流通产业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信息内容由模拟格式转变成了数字格式和受法律保护的、可以交易的、能为拥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这就是数字资产(Digital Asset)。
今天,随着PC的普及和移动手持终端的快速增长,大数据时代逐渐降临。面对难以计量的数字信息内容,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开发数字资产,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处理好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提升信息消费,更对**的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
从本质上来看,数字资产管理属于信息资源管理的**阶段。在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领域,马费成教授曾把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和资产管理阶段。这五个阶段分别对应不同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也有各自的侧**。传统管理阶段以信息资源的收集、管理为**;技术管理阶段则侧重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流的控制;信息资源管理阶段强调从多角度对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及相关要素实行综合管理;知识管理阶段更注重挖掘深层的隐性知识,强调信息获取手段的多样性;资产管理阶段提升了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注重从资产管理的角度来实施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
目前,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相关的研究文献已有很多,但有关数字资产管理的著作和文章并不多见。因此本书沿循马费成教授对信息资源管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思想,**从资产管理的角度对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阐述,试图构建数字资产管理的理论框架,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本书由王晓光提出大纲,并撰写了全部章节。张凌博士、硕士生陈孝禹、宋宁远和李淑韵分别参与了第3章、第6章、第9章和第10章的资料收集工作。本书的内容依照信息管理的一般流程,分为数字内容的获取与加工、数字内容的组织与索引、数字内容的检索与重组、数字资产的存储与迁移、数字资产的开发与利用等章节。此外,本书还介绍了数字资产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专题性环节,如数字资产的质量管理、**管理和数字资产价值评估等内容。
本书的定位和大纲是编者在两年多的研究生教学过程中逐步确定和完善的,很多硕士生的课堂发言也给了编者很大启发。在创作过程中,本文参考并引用了许多作者的论著,有的以脚注的方式做了说明,有的则列在了书末的参考文献部分,如有遗漏恳请谅解。这些论著为本书的编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是电子工业出版社策划的国内首套数字出版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由于写作时间紧迫,以及数字资产管理在我国发展并不十分成熟,业界的成功经验也不是很多,所以书中的错误在所难免。
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李弘主任对本书出版的支持,没有他的鼓励,恐怕难有本书的面市;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郝黎明博士、王德胜高工、张峻高工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在此对电子工业出版社给予支持的所有人员一并表示由衷的谢意!
数字资产管理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业务实践发展变化很快,因此本书的体系结构和内容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在以后的版本中逐步修订和完善。
编著者
2013年7月于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