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小大由之——语文教学访谈录 大夏书系(从钱理群、于永正、魏书生、李镇西等26位专家的访谈中发现语文教学之美)
QQ咨询:
有路璐璐:

小大由之——语文教学访谈录 大夏书系(从钱理群、于永正、魏书生、李镇西等26位专家的访谈中发现语文教学之美)

  • 作者:李节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516205
  • 出版日期:2014年03月01日
  • 页数:206
  • 定价:¥3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小大由之——语文教学访谈录》汇集了二十多位在中国文化、语文教育、儿童教育等方面颇有研究的专家,如钱理群、于永正、魏书生、李镇西等的真知灼见。全书共分三辑:专业发展——理念与方法、课程实施——为师与教学、素养提升——视野与想象。本书均以对话的方式加以呈现,围绕“鲁迅作品如何教”“作文教学的症结”等语文教师感到迷惘的话题展开论述,值得语文教师研读。
    主书名“小大由之”,这个词本身出自《论语》,意思是无论大事小事都遵循先王的道。作者在语文教育中引申一下,意思是,语文教学中的事没有大小,都需要遵循某种规律,尊重专家的**。
    小大由之——语文教学访谈录 大夏书系(从钱理群、于永正、魏书生、李镇西等26位专家的访谈中发现语文教学之美)_李节_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_
    文章节选
    关注“学”的阅读教学
    ——王荣生访谈
    王荣生,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位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师范大学语文课程研究基地负责人。教育部“国培计划”��家库首批专家,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语文分委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部主任。
    著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总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语文系列》等,主编《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学习参考书系列: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与宋冬生合作)等。
    访谈时间:2011年4月
    关于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
    李节:阅读教学占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大多数课时,改善语文课堂教学,关键是改善阅读教学。关于阅读教学,您提出了“两个转向”的观点:从关注教学方法转向更为关注教学内容,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更为关注学的活动。请问您是怎么注意到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这样两个转向的?
    王荣生:这两个转向,是从阅读教学实践中归纳出来的。我们正在试图推进中小学阅读教学往这两个方向发展,努力促进这两个转向。语文课堂教学,要点其实无非两个:一是合宜的教学内容,二是有效的教学组织或者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说,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老师都很用心,很努力,很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以往的努力中,教师更为注重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教师个人的教学才能。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我有两个概括:**,从教法入手而困于教学内容;第二,着眼于教师的教,很少顾及学生的学。语文教师的备课和课堂教学,以“教的活动”为基点,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教的活动”优先考虑的又是“怎么教”,而疏于对教学内容的考量。现在,通过很多同行的共同努力,中小学语文教学界逐渐形成了共识:“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要重要。这就是我说的**个转向:从关注教学方法转向更为关注教学内容。
    对一堂课,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我们的很多课堂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从教师这方面来看,课堂教学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甚至是过分有结构、过分完整;而从学生这边看呢,学生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教师“教的活动”相对来说比较丰富,比较多样;但是学生“学的活动”,则呆板、机械、单调。在很多课上,“学的活动”无非就三个:一是老师讲学生听,包括老师写学生抄;二是老师问学生答;三是老师放PPT,学生看。我研究过很多课例,如果把一堂课中教师较长的讲话全部剪掉,然后再来看这堂课,我们就会发现,从教师这边看起来似乎很完整、很有结构的教学,从学生这边看,则显得非常散乱、几乎毫无结构。我们对**课例的研究表明:教学设计主要是设计“学的活动”,即学生在一个教学环节中做哪些事,如何来做这些事。而不是像许多教案所呈现的那样,仅仅设计“教的活动”,即教师做什么、讲什么。这就是我说的第二个转向: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更为关注学的活动。
    这两个转向所概括的,既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的具体表现,也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经验的提炼。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这两个教学要点,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学情估量,以及“学的活动”这个基点上。
    李节:您评价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是什么?
    王荣生:在讨论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之前,先要讨论这堂课教得对不对。如果这堂课教得不对,教学内容不妥当,甚至有很大问题,那么讨论这堂课上得好不好,毫无价值。而判断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也不能仅仅看教师如何如何。我们的课例研究表明,**教师的课堂教学,他们主要关注的,其实不是教师做什么,而是学生做什么、学生学得如何。分析**教师的成功课例,可以发现,阅读教学的一堂课大致是两到三个教学环节。这就意味着核心的教学环节至少在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语文教学设计,主要是设计在这两三个环节中,在每个环节的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的时间里,学生进行哪些“学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学到了什么。使学生的学,相对丰富、多样;使学生的学,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
    我甚至这样想,在语文课上应该是学生比较忙,老师比较闲,“学的活动”有序而充分地展开,“教的活动”则可相机而动,不妨散漫。而我们现在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老师很忙很紧张,学生则优哉游哉,可听可不听,爱听一句听一句。教师的“教”,似乎有板有眼,甚至搞得像艺术品,追求环环相扣。而学生的“学”,则摸不着头绪。教师东问一句,学生东答一处;教师西问一句,学生西答一处。教师指向A,小组讨论A;教师指向B,小组讨论B。张三的发言和李四的发言,各说各的,学生的学习横向之间无关联;前一次小组讨论与后一次小组讨论,各论各的,学生的学习纵向之间无关联。课堂教学有效性,归根结底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为学生们的理解、感受在横向之间相互促发、交流,在学习的流程中不断递升、丰厚。我曾提过一个建议,建议在公开课上,观课者面向学生,背对教课教师,我不看你教师在做什么,我只看学生们在做什么。这就是我讲的,从备课这个环节起,就要从对“教的活动”的关注,转移到对“学的活动”的关注。
    关注“教学内容”和“学的活动”的**课例
    李节:您可否举一些关注了“教学内容”和“学的活动”的课例?
    王荣生:**教师王崧舟给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上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节课,教学设计分了三个环节:借助注释,读懂词意→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互文印证,读透词心。上述三个环节中的后四个字,是教学内容。很明显,“读懂词意”是学生们读懂,“读出词情”“读透词心”也是学生们读出、读透。三个环节步步递升,对这首词的理解、感受,不断丰厚、加深。上述三个环节中的前四个字,是教学方法。很明显,是学的方法,是学生借助注释,是学生展开想象,是学生互文印证。学的方法,落实为一系列“学的活动”,学生在教师组织的这一系列“学的活动”中,学习相应的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来看环节的展开:**个环节,王老师组织学生做了三件事。先让学生借助注释,读对生字、多音词和停顿。然后,王老师指引学生再读几遍,看看能不能读出一点味道和感觉来。在学生对这首词已经可以熟读,甚至有些学生已经能够背诵的基础上,王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作者身在何方?心在哪儿?”做了这三件事之后,学生基本上了解了这首词所表达的意思。接着第二个环节,再上一个台阶——“读出词情”。先是老师朗读,边朗读,边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就是联想,就是想象,就是把文字转化为形象、意象。然后,再请学生来说几句话,或者写一小段,写家乡的画面,写感受到的、想到的家乡的情景。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了一个“碎”字——这个字其实是上下阕的关联处。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较深刻地感受了这首词所传递的情感。第三个环节,往前进一步——“互文印证,读透词心”。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支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两句词,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让学生自提问题,设想假如你是他的亲人,他的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姐妹,你来向作者提出疑问、质问,比如“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然后,假如你是作者,你来回答亲人们的疑问、质问,而答语就在这首词中:身在征途,心系故园。通过一问一答,反复问反复答,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了这首词所传递的意蕴。
    李节:这堂课确实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三个环节的,教师的引导提问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
    王荣生:我再举一堂课——**教师支玉恒老师上的《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的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地球很美丽;第二,地球受到摧残,环境遭受污染;第三,要爱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的地球。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后,进入**个环节。支老师请同学再看课文:“请同学在看课文的时候想一想:等会儿老师要问大家一个什么问题?”有学生猜测:“老师是不是要问地球有多美丽?”支老师说:“课文已经写得很明白了,我不会问的。”有学生猜测:“老师是不是要问现在地球受到了什么样的环境污染?”支老师说:“课文已经写得很明白,我不会问的。”(课文已经写得很明白,学生自己能看明白的东西不需要教。)有个学生似乎恍然大悟:“老师是不是要和我们一起讨论如何保护环境啊?”老师说:“我是小学语文老师,我们是小学生,我们没有能力来讨论这个问题。”(又是一句至理名言。)之后,支老师端出了他要问的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心里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你是哪一味?”支老师没有问课文写了什么,而是问读了课文之后的反应,这是很有些道道可讲的。
    在课后,支老师解释他何以这么做:“这是一篇说明文,但不是一篇普通的说明文,这是一篇饱含情感的说明文。”“饱含情感的说明文”这个说法,在语文老师看来,是很有些不通的。什么是说明文?语文老师通常的回答,是客观地说明事物。什么叫客观?客观就是不主观。什么叫不主观?就是很少有感情。但支老师对这篇课文的体式认定是对的。就因为“饱含情感”,所以不是“说明文”教学的通常理路,不像很多语文老师凭着教参,教什么“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等。
    “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心里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你是哪一味?”于是同学们再读课文,感受他们读到的滋味。有的说读出的是“酸”味,有的说读出的是“甜”味,有的说读出的是“涩”味,有的说是先“甜”后“酸”又“苦”。支老师引导学生们:“你读出来的是酸味,怎么个酸法?哪里酸?你读读看,能不能把你体验的那种酸甜苦辣的味道读出来?”同学们相互促发,交流各自读出的滋味,交流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这就是我在前面说到的,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横向之间的关联。
    第二个环节,与通常的教学大异其趣,支老师没有要学生写某个段落的段落大意,而是要求同学就课文的五个段落分别“写一个抒情的句子”。(“抒情的句子”这个说法在很多语文老师看来,似乎也不那么专业。语文教师的专业说法是“感叹句”。但是我们往往把“感叹句”的本义给忘了。“感叹句”叹什么?情感啊!)学生自己写,五个段落分别写五个句子。不同的学生写得不一样,就可以交流,也需要交流。支老师请十位同学上台来,这样,黑板上就有了十位同学写的十个抒情的句子。支老师将个别的句子调换了次序,有些地方加一两个关联词,画掉个别重复的词,黑板上所呈现的,是由十个“抒情的句子”构成的抒情短文。这篇抒情短文,就是今天的学习收获,是阅读这篇“饱含情感的说明文”后全班同学共同读出的“滋味”。
    你看,这节课的两个主要环节,主体都是“学的活动”,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环节的组织,都建立在学生的学情估量,以及“学的活动”这个基点上。
    目录
    **辑 理念与方法
    语文教育研究、文学教育与课程改革
    ——温儒敏访谈 /
    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文教学
    ——王宁访谈 /
    关注“学”的阅读教学
    ——王荣生访谈 /
    真实的鲁迅
    ——孙郁访谈 /
    语文教学的中国传统
    ——王炳照访谈 /
    当前中学新诗教学的几个问题
    ——吴思敬访谈 /
    让诗歌照亮语文教学
    ——王家新访谈 /
    第二辑 为师与教学
    呼唤语文“回家”
    ——贾志敏访谈 /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于永正访谈 /
    为了所有学生
    ——魏书生访谈 /
    “**教师不是我人生的奋斗目标”
    ——程翔访谈 /
    “学生喜欢我的语文课”
    ——李镇西访谈 /
    鲁迅作品如何教
    ——钱理群访谈 /
    作文教学的症结
    ——孙绍振访谈 /
    《红楼梦》:谁解其中味
    ——蔡义江访谈 /
    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与教学
    ——吴晓东访谈 /
    传记和传记的教与学
    ——陈兰村访谈 /
    第三辑 视野与想象
    发现语文之美,享受阅读之乐
    ——陈平原访谈 /
    以阅读开启想象,以阅读滋养心性
    ——赵园访谈 /
    还是要多读本国的传统经典
    ——赵振江访谈 /
    生活趣味、读书习惯与语文学习
    ——张颐武访谈 /
    “我的世界里只有孩子”
    ——杨红樱访谈 /
    儿童文学,写给有童心的人
    ——王泉根访谈 /
    培养现代语文能力,过好现代语文生活
    ——李宇明访谈 /
    重拾中华经典,复兴中华文化
    ——王登峰访谈 /
    素质教育视野中的学校语言文字工作
    ——柳斌访谈 /
    编辑推荐语
    半个多世纪以来,语文教学仿佛丢了魂儿,要么偏向政治,要么偏向扭曲的“人文”,当下依然有人呼吁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不知为什么,人们似乎连语文是什么都忘记了。
    语文教学似乎没有大事,说到*后就是多读和多写;语文教学似乎没有小事,谁都承认它关乎人的精神成长,有无用之大用。
    本书辑录各位名师、名家的访谈,意在发现当下语文教学的新意和问题,发现语文教学应当继承的传统,发现那些尚未被真正意识到的价值,发现真正的语文教学之道。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