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5日下午,德国军事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冯·勃洛姆堡元帅、陆军总司令冯·弗立契上将、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上将、空军总司令戈林上将以及外交部长冯·牛赖特男爵等5人,应元首之召来到坐落于柏林威廉街的帝国总理府。这是纳粹德国立国以来,希特勒召开的***高层秘密军事会议,也是他以德国元首身份**次全面披露其发动侵略战争的战略构想。…… 这次会议一开始希特勒就声明:“今天谈的问题极为重要,不考虑在内阁这样大的范围里进行讨论。”希特勒强调,“他要讲的话系经过深思熟虑和他执政4年半经验的结果”,要求“把这次谈话当作他万一离开人世时留下的一份遗嘱”。他说,纳粹德国政策的目的,就是要为拥有8500万人的德意志种族,谋求其**、生存和繁衍所必需的空间。他断言,现在的空间划分状况,“对维持目前水准的德意志民族构成极大威胁”,而且德意志民族“比其他民族更有权要求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因此德国的未来*终取决于解决空间之需”。希特勒否定通过自给自足的途径,或更多地参与世界经济的方法,去解决德国的问题,重申“只能在欧洲去寻找必需的空间……而不是到海外去寻求”。他告诫三军首脑们,“任何空间的扩张只能在打破抵抗和承担风险的情况下进行……过去和如今都不存在无主的空间”,“对德国来说,问题是在什么地方投入*少的力量而获得*大的利益”。希特勒开头所讲的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是他在《我的奋斗》和《第二本书》中谈到的,所不同的是他现在以德国元首的身份,把它们作为德国的根本政策加以说明。 接着,希特勒分析了德国在欧洲夺取“生存空间”时将会首先遇到的敌人。他说:“德国的政策必须把两个仇敌——英国和法国考虑在内,因为它们把屹立在欧洲中部的强大德国巨人视为眼中钉。英国……并不打算从其占有的殖民地中让给我们一部分……要英国认真地讨论把殖民地归还我们,只有在它陷入窘境,德意志帝国业已强大和装备好了的时候方可考虑。”在这里,希特勒经过上台执政4年多同英国人的较量之后,改变了他在《我的奋斗》中对英国人的看法。以前在他看来,属于**的北欧人种之一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是不大可能会失败的。现在,希特勒则认为大英帝国并非是不可动摇的。英国不仅在被它占领的**中遇到反抗(他举出了印度和爱尔兰为例),而且在竞争者中间遇到更大的反抗。……至于法国,希特勒认为,虽然它在地理位置和领土状况上比英国好,“然而法国在内政方面麻烦不少”。……总之,据希特勒看来,德国在欧洲夺取“生存空间”时,“不妨仍把英国、法国、俄国以及毗邻的小国作为实力因素予以考虑”。 希特勒向他的将军们强调:“解决德国问题只有武力一个办法,而这从来没有不冒风险。……如果把在担风险的情况下决定使用武力作为下列表述的前提,那么还存在着必须回答‘在什么时间’和‘如何行动’的问题。”希特勒详细地说明了他关于在什么时间和如何以武力对外扩张的战略构想。 ——《Ⅲ “一次切一片”·霍斯巴赫秘密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