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猪耳朵里做出绣花荷包来”
王永庆还有一句名言——“在母猪耳朵里做出绣花荷包来”。
其意何在?在常人眼里,母猪耳朵那么小,在里面做出的荷包将小得看不见,还要在荷花上绣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而王永庆就是要完成别人的认为不可思议的事。
王永庆趁美国经济不景气,展开了一系列收购行动,虽然省下了一大笔钱,但这些厂的发行或重建工作完成并进入投产阶段后,仍困难重重。因为这些厂之所以被迫出售,总是因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王永庆在接管后也没能迅速扭转局面;而且王永庆原先预计这些厂正式投产后,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事实上,经济复苏的时间比他预想的要迟。这是可以理解的。企业家能对世界经济大势在宏观上进行把握,却不可能在细节上算得那么准确,因此在美国的台塑厂不但没有赢利,反而一度出现亏损的现象。
例如,路易斯安那州的那家石化厂是一家有着28年厂龄的老厂,机器老化,设备陈旧,工资负担又重,再加上当时美国塑胶生产严重过剩,导致价格暴跌,企业不胜重负。
面对这种情况,王永庆镇定自若,处之泰然,在他看来,在“冬天里卖冰淇淋”,不可���轻易出现旺销的局面,但他有信心在“母猪耳朵里做出绣花荷包来。”
王永庆冷静分析了这几家工厂和现状,从精简人员入手,对那几家工厂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并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措施。
他的**招是精简人员。经过精简,路易斯安那州工厂的员工从406人降至300人;特拉华州工厂的员工从400人降至220人。
王永庆一方面裁减美籍员工,另一方面,则输入大量的台湾员工。一来台湾员工工资较低,二来他们是在儒家文化环境成长的,容易接受台塑的管理理念,容易接受新订立的管理措施。
在美国裁员,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美国工人文化素质高,权益意识强,企业裁员常引发工人的抗议,示威活动,王永变压器厚此薄彼,大炒美国的“鱿鱼”而输入台湾人。失业的美国工人岂肯善罢干休?他们举行示威、游行,甚至对王永庆进行恐吓、威胁。
**,王永庆乘专车前往工厂视察,当他的坐车即将驶入工厂大门时,一些游行示威的青年居然用砖块向他的车砸去,保卫人员担心酿成意外事故,劝王永庆返回,王永庆却坦然不惧,他让司机停车,走出车门,昂首挺胸,大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概,他的这一举动,令在场的人震惊不已。那些极度愤怒的示威者安静下来,惊讶地看着王永庆,也许是为这位黄皮肤的中国人的气魄与勇敢所折服,相持片刻,他们便不驱而散。
由于王记不庆的勇气和坚持,工厂的整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不过,整改的难度仍然很大。除了人的因素外,物的因素也是个大问题,原以为购买人家的旧厂房设备省下了不少钱,事后才发现,修改与整顿一个陈旧的工厂,比兴建一座新的现代化工厂还要困难。但困难不能阻挡王永庆和他的“台塑部队”,特拉华州厂自接收后,先后从台湾母公司派遣许多技术人员前来美国,针对生产管理与技术,逐项进行个案研究改善,特别是在1982年3月6日,以“密集安打”方式进行改造,使得该厂的年产能很快从12万吨增加到18万吨,而且也由此获得了旧厂改造的丰富经验。
从以上事实看来,王永庆所谓“母猪耳朵里做出绣花荷包来”的诀窍,无非是做别人怕麻烦、不愿做的事,是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这也许是“瘦鹅理论”的延伸;试想,在经济危机中不景气状态下,企业如果“饿不死”,一遇到经济复苏,其高速发展是可以预期的。也许正是这种信念,使王永庆在面临困难时毫不动摇。
台塑美国厂的整改,正如王永庆希望的那样,卓有成效,台湾来的员工到达美国后,个个勤奋工作,使 这几家工厂的面貌有了彻底改观,生产很快走上正轨。在这里,台塑员工自誉为“台塑牛”,道出台塑人的勤奋、牺牲和奉献精神,其中一家工厂经过一年的整改之后,不但摘掉了160万美元的帽子,且在第二年还获得了600万美元的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