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 变化的媒体与编辑
一、新闻编辑工作和媒介形态变化
“编”和“辑”*初是毫无关联的两个单音节词。“编”原意是串联龟板或竹简的绳索;“辑”与“集”同,含有收集的意思。“编辑”二字接合使用,* 早见于《魏书·李琰之传》,其中有言“修撰国史,前后再居史职,无所编辑”,意指对史实资料的整理。其后,初唐贞观年间史学家李延寿所撰《南史·刘苞传》中有言“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箧盈满”,亦指文章、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近代图书出版业、报刊业出现后,新闻与出版的决策、组织、选择、加工、设计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性逐渐形成,出现了“编辑”这一指代专业性工作和专业性人员的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媒介形态的变化更替,现代新闻传播业发生着波澜壮阔的变化,新闻编辑工作也随之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变革。
1.报纸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公众发行的散页出版物。从*初的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发展到报纸媒介的传播,印刷术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早发明印刷术的**。中国的印刷术,是千百位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数千年经验的积累,到综合演进发展的集体创造。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北宋毕异发明活版印刷术,皆为人类文明史中的丰碑。公元15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西方,德国人约翰·谷登堡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从16世纪开始,印刷机速度大幅提高。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欧洲,报纸开始出现,‘‘快速印刷技术和报纸的基本概念相结合,形成了**种真正的大众传播媒介”①。世界上*早印刷出版的周报是1609年德国的《报道或新闻报》,*早的日报是1663年德国的《莱比锡新闻》,*早出现并有影响的售价低廉的大众化报纸是1833年美国的《纽约太阳报》。中国近代中文报纸的发端是1815年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的**份中文近代报刊是《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833年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于广州(图1-1)。
报纸媒介的基本特点在于以纸张为介质,以静止的视觉符号(文字、图片、线条、色彩)实现传播。近代报纸出现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编采合一,从业者既是编辑,又是记者。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整个编辑部只有三个人,既管采访,又管编辑和发行。当时的编辑工作比较简单,只是把收到的新闻作简单的归纳,稍作修改,再按条排列,好像记账一样。辛亥革命后报业发展分工变细,借鉴日本和欧美的报社制度,设置主笔、访员、编辑等职,确立了编辑的名义和地位。此后一百多年间,报纸的编辑工作不断发展,内容从单一到广泛,方法由简单到复杂,速度由迟缓到快速,手段由手工到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