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成果博览
一等奖
成果名称: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
主持人:郝克明
参与人:李仁和周满生王蕊文东茅管西亮
获奖等级:一等奖
成果内容简介
一、本研究提出的基本观点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然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形成了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等多层次、类别和形式的教育格局,并正向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和观念上的原因,我国现行教育结构体系还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对受教育机会的多种选择和要求;教育内部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尚未建立起相互沟通和相互衔接的关系;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和学校后的继续教育比较薄弱;适应社会成员多种需求的非学历非正规教育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构建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教育结构体系,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改革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是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对教育多种需要的关键问题。
作为“九五”**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21世纪初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的成果,本专著通过对我国近代建立学校制度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结构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研究,分析影响和制约教育结构形成与变化的主要因素,探索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条件、历史经验和规律。从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大视角出发,把教育结构体系放在教育发展必须全面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与转变这个全局中,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综合分析21世纪前半叶影响和牵动教育结构体系变动的主要因素,研究思考21世纪教育结构体系的架构,提出构建21世纪初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初始条件与基本原则。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着加速实现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双重任务。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但要求教育加快发展,而且要求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体系。这种教育结构体系要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系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大的效益。 科教兴国必先兴科教,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科学发展才能带来教育事业的真正发展,才是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多年来,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作为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承担着支持教育改革和繁荣科学研究的双重使命,在服务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实践、促进学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显示了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的重视,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规划、指南、管理和推广体制,离不开一套包括评奖晋级在内的激励机制,五年一度的**成果评奖工作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已经分别在1990年、1999年举行了两届,发挥了检阅教育科学研究实力和激励教育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在新世纪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奖工作得到教育部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部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周济多次听取汇报,并指示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奖活动与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学科、心理学科)评奖活动实现统筹,做到了统一标准,统一评审,统一奖励,更好地体现了这一奖项的***。教育部副部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陈小娅自始至终对本届评奖工作悉心指导,并出面协调奖金费用和奖项等重大事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郝克明研究员高度关注评奖工作安排。同时,本次评奖也得到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指导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支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张国祚主任出席评奖会和颁奖会,并两次发表重要讲话表示支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袁振国副司长对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奖与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学科、心理学科)评奖的统筹提供了技术指导,并出席了颁奖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