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概览
QQ咨询:
有路璐璐: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概览

  • 作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4137371
  •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01日
  • 页数:764
  • 定价:¥7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打开《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获奖成果概览》,读者可一目了然地了解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获奖成果名称、成果主持人、参与人、获奖等级和内容简介、获奖者名单。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研工作者通向浏览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获奖成果的门径,也是对获奖者的激励和获奖者的珍藏。
    文章节选
    获奖成果博览
    一等奖
    成果名称: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
    主持人:郝克明
    参与人:李仁和周满生王蕊文东茅管西亮
    获奖等级:一等奖
    成果内容简介
    一、本研究提出的基本观点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然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形成了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等多层次、类别和形式的教育格局,并正向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和观念上的原因,我国现行教育结构体系还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对受教育机会的多种选择和要求;教育内部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尚未建立起相互沟通和相互衔接的关系;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和学校后的继续教育比较薄弱;适应社会成员多种需求的非学历非正规教育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构建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教育结构体系,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改革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是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对教育多种需要的关键问题。
    作为“九五”**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21世纪初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的成果,本专著通过对我国近代建立学校制度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结构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研究,分析影响和制约教育结构形成与变化的主要因素,探索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条件、历史经验和规律。从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大视角出发,把教育结构体系放在教育发展必须全面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与转变这个全局中,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综合分析21世纪前半叶影响和牵动教育结构体系变动的主要因素,研究思考21世纪教育结构体系的架构,提出构建21世纪初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初始条件与基本原则。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着加速实现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双重任务。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但要求教育加快发展,而且要求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体系。这种教育结构体系要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系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大的效益。 科教兴国必先兴科教,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科学发展才能带来教育事业的真正发展,才是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多年来,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作为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承担着支持教育改革和繁荣科学研究的双重使命,在服务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实践、促进学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显示了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的重视,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规划、指南、管理和推广体制,离不开一套包括评奖晋级在内的激励机制,五年一度的**成果评奖工作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已经分别在1990年、1999年举行了两届,发挥了检阅教育科学研究实力和激励教育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在新世纪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奖工作得到教育部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部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周济多次听取汇报,并指示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奖活动与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学科、心理学科)评奖活动实现统筹,做到了统一标准,统一评审,统一奖励,更好地体现了这一奖项的***。教育部副部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陈小娅自始至终对本届评奖工作悉心指导,并出面协调奖金费用和奖项等重大事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郝克明研究员高度关注评奖工作安排。同时,本次评奖也得到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指导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支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张国祚主任出席评奖会和颁奖会,并两次发表重要讲话表示支持。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袁振国副司长对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奖与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学科、心理学科)评奖的统筹提供了技术指导,并出席了颁奖大会。
    目录
    前言
    获奖成果概览

    一等奖
    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
    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
    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材现代化研究与实践
    教育评价学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系列实验研究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
    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
    课堂教学社会学
    课程新论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中国考试发展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院校教育发展史
    我军新型院校体系类型结构研究
    军事教育评价发展研究

    二等奖
    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
    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
    工程教育与工业竞争力
    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
    儿童的社会技能
    道德学习论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
    中国聋人手语脑功能成像的研究
    高等教育论——跨学科的观点
    问题之源与方法之镜——元教育理论探索
    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
    教育文化学
    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适度盈利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
    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课程与教学哲学
    学习的苦乐观新论
    人才回归与使用
    西南少数民族青少年智力发展与教育
    脑瘫儿童躯体形态功能的康复训练
    中国大学贫困生研究
    走向新纪元的粤港澳台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与模式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现象剖析
    中国大学十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
    政府主导多元筹资制度创新
    ——“九五”期间我国教育经费进展情况分析
    研究型课程
    性伦理学新论
    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
    日本教育
    ——中日比较与展望
    个人高等教育投资论
    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状与性教育研究
    粤港澳台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差异教学论
    成人高等教育学
    全国普通高校“两课”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调研报告
    课程研制方法论
    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
    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加大课堂密度促进分层教学的实效性
    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
    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
    德育十论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报告
    加强院校研究: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间高等教育投资的跨学科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论
    上海高职人才报告
    反思性教学
    教育走向生本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超越“围墙”
    ——小学开放教育初探
    **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个体评价标准的研究
    大学的理念
    面向21世纪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验
    世纪初我国教育与人才战略研究
    中学生语文水平标准研究
    走向创新,走向未来
    ——大同中学研究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青少年科普创新在行动中
    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问题研究
    军队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
    军队院校教育学
    临战及战争时期军队院校教育对策研究
    军事创新教育论
    军事装备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海军院校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推进军队院校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和谐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军队指挥院校跨世纪教员队伍建设研究
    军校创造性教学方法研究
    三等奖
    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
    创造性研究手册
    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理论研究
    情绪智力
    ——当前我国情绪和情感研究中的谬误
    刻板印象的理论与研究
    超常与普通儿童元记忆知识发展的实验研究
    儿童心理辅导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