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
QQ咨询:
有路璐璐:

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

  • 作者:张玮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ISBN:9787508678498
  • 出版日期:2017年08月01日
  • 页数:800
  • 定价:¥4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08678498
    • 作者
    • 页数
      800
    • 出版时间
      2017年08月01日
    • 定价
      ¥49.00
    • 所属分类
    文章节选
    **序严锋
    自序

    人物篇是非留待后人说
    大家都称她为“夫人”,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她?003
    爱因斯坦的三个侧面017
    爱迪生的侧面.027
    女生的美貌与智慧,真的能够并存吗.038
    让“二战”美军痴迷的“东京玫瑰”051
    做一个“新时代女性”,真的要拿生命来换?.061
    我认识一个男人,叫刘翔.079 民国**个享受国葬的人.098
    他没有军衔,但人人称他“将军”111
    为什么他没打过一场仗,却是陆军上将?.124
    “汉奸将军”的自我救赎之路.137<div> <p>**序 严锋</p> <p>自序 </p> <p> </p> <p>人物篇 是非留待后人说</p> <p>大家都称她为“夫人”,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她?003 </p> <p>爱因斯坦的三个侧面017 </p> <p>爱迪生的侧面.027 </p> <p>女生的美貌与智慧,真的能够并存吗.038 </p> <p>让“二战”美军痴迷的“东京玫瑰”051 </p> <p>做一个“新时代女性”,真的要拿生命来换?.061 </p> <p>我认识一个男人,叫刘翔.079 民国**个享受国葬的人.098 </p> <p>他没有军衔,但人人称他“将军”111 </p> <p>为什么他没打过一场仗,却是陆军上将?.124 </p> <p>“汉奸将军”的自我救赎之路.137</p> <p>“戴老板”之死.147 </p> <p>“暗杀大王”的*终宿命.165 </p> <p>“上海皇帝”的正面与反面.177 </p> <p>五个小故事,重新认识这个“卖国贼”188 </p> <p>一个被低估的“大V”的成长之路.201 </p> <p>一个63岁的老头,是怎么收复16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209 </p> <p>珍妃为什么必须死.222 </p> <p>靠画漫画,28���就缴4000万元的个人所得税是怎么样一种体验?.236 </p> <p> </p> <p>逸闻篇 往事并不如烟</p> <p>45年过去了,我们为什么没有再回月球?.259 </p> <p>需要经历时间考验的,除了爱情,可能还有建筑.274 </p> <p>张衡的地动仪,到底是否存在?.286 </p> <p>“世纪之骗”背后的兴奋剂黑历史.299 </p> <p>史上*黑暗的一届奥运会.308 </p> <p>孙杨为什么会被别人质疑“服药”?.320 </p> <p>“让球”阴影下的“小山智丽事件”329 </p> <p>一根香烟点燃的革命.339 </p> <p>两个大总统,你选哪个?.349 </p> <p>“一战”,被遗忘的14万中国人.363 </p> <p>“二战”期间,居然还有这样的一批日本人.378 </p> <p>一段匪夷所思的“美国往事”393 </p> <p> </p> <p>战争篇 一寸山河一寸血</p> <p>一场“耻辱海战”的背后.407 </p> <p>“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四张面孔.419 </p> <p>“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背后.431 </p> <p>这群四川人,不该被遗忘.444 </p> <p>抗日战争,我们到底有没有空军.459 </p> <p>一座被死守的仓库.471 </p> <p>1937,这座城没有不战而降.483 </p> <p>血战台儿庄.499 </p> <p>日本投降前后的四个片段.515 </p> <p> </p> <p>后记.529</p> <p>附录.读者评论.531</p> </div> <div></div>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自序
    2016年7月15日,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文章,叫《历史上的今天:奥特曼出生,杨贵妃自缢》。
    “馒头说”这个微信公众号,其实我很早就注册了,当初注册的目的,是用来发一些随笔和感想,一直有一搭没一搭地更新着,直到有**,我想:要不拿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原创”标签?
    按照微信的规定,要拿“原创”标签,就要持续更新一段时间。于是我想,写什么东西能让我有动力持续更新下去呢?想来想去,想到了“历史上的今天”这样一个题材。
    选择这个题材,一是因为我从小就对历史很有兴趣,本科的专业也算与历史有关(是一个提前招生、文史哲都要学的班级),二是选择“历史上的今天”其实有点投机取巧,因为网上有很多“历史上的今天”的资料,每天在历史上都发生那么多事情,我只需要挑几件感兴趣的评说一下就行,完全不会有作为公众号运营者*大的烦恼:每天找选题。<div> <p>自序</p> <p>2016年7月15日,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文章,叫《历史上的今天:奥特曼出生,杨贵妃自缢》。</p> <p>“馒头说”这个微信公众号,其实我很早就注册了,当初注册的目的,是用来发一些随笔和感想,一直有一搭没一搭地更新着,直到有**,我想:要不拿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原创”标签?</p> <p>按照微信的规定,要拿“原创”标签,就要持续更新一段时间。于是我想,写什么东西能让我有动力持续更新下去呢?想来想去,想到了“历史上的今天”这样一个题材。</p> <p>选择这个题材,一是因为我从小就对历史很有兴趣,本科的专业也算与历史有关(是一个提前招生、文史哲都要学的班级),二是选择“历史上的今天”其实有点投机取巧,因为网上有很多“历史上的今天”的资料,每天在历史上都发生那么多事情,我只需要挑几件感兴趣的评说一下就行,完全不会有作为公众号运营者*大的烦恼:每天找选题。</p> <p>第13天,写完第13篇推送的时候,我在后台得到了微信的通知:我获得了“原创”标签。</p> <p>但原来打算拿到“原创”标签就休息的我,却发现我停不下来了——我有了一批每天会在固定时刻等我更新的读者。</p> <p>我自己本来就是搞媒体的,对“读者”的概念并不陌生,但作为传统纸媒的写作者,其实我离所谓的“读者”挺远的——十几年的记者生涯,我除了收到过几十封寄到报社的读者来信之外,并不知道看我文章的读者有多少,他们都是谁,他们对我的文章到底有什么想法。</p> <p>但我通过“馒头说”,能真真切切感受到读者通过后台消息和留言评论给我的反馈,他们说,喜欢看我写的历史故事,因为客观,同时又有温度。</p> <p>关于“客观”,我只能说,作为“业余选手”的我一直努力在尝试。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我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而在每篇末尾,我都会写篇“馒头说”的短文,或短或长,抒发自己的感受。我一直想表达我自己的一个观点:很多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在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p> <p>关于“有温度”的评价,效果有一点出乎我预料。直到现在,依旧都会有读者给我留言,说不敢在公共场合看“馒头说”,因为会哭。有的说,“在地铁上直接就哭了”;有的说,在“公交车上哭得稀里哗啦”;还有一位告诉我,“在办公室看哭了,领导过来问我,是不是被人欺负了”。</p> <p>其实我对“有温度”的理解是,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我们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构成了我们的历史。而既然是人,就一定有人性,一定有故事,一定有温度。</p> <p>因为希望能做到“客观”和“有温度”这两点,我的“馒头说”开始越写越长。原来我的初衷,是每天花半个小时,把我觉得有兴趣的“历史上的今天”几个故事串一串,简单点评一下。但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后台留言说“不过瘾”“不解渴”,于是,慢慢演变为每天只写一个历史故事,尽量写透。</p> <p>因为我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馒头说”的写作只能放到睡前。由于读者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重,大量细节的考证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写作时间从*初的半小时,变为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直到现在每天睡前的三个小时(有时甚至需要更多),甚至要写到凌晨。</p> <p>曾有其他媒体采访我时问:让你坚持把“馒头说”写下去的动力是什么?</p> <p>我想了想,没有其他原因,只有一个:读者的期待和支持。</p> <p>在后台,曾经的国民革命军将军的长孙媳妇,留言说谢谢我写了她家长辈誓死抗日的故事;有航天工程师的家属,留言说谢谢我让大家知道航天人的不易和艰辛;我的很多读者,在参观我写过的历史人物的博物馆、故居或经过以他名字命名的路牌时,都会拍照片发给我一起分享;我的一些女性读者,说自己原来对历史不感兴趣,但现在可以和男友或老公一起探讨一个历史或国际政治问题,甚至对方还要向她请教。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去台湾大学交流的大陆女生在后台留言,说上历史课,教授提问谁知道“四行仓库”的故事,全班40多个台湾学生没人知道,而她站起来侃侃而谈——她说,因为是看了“馒头说”那篇《一座被死守的仓库》。</p> <p>正是每天后台成百上千读者的留言和鼓励,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p> <p>到了后来,每天开始有一群不同的读者发来同样的留言:“出书吧!”</p> <p>面对读者的留言,我其实是诚惶诚恐的。因为这毕竟是一篇篇发在自己微信公众号上类似随笔一样的文章,尽管尽量力求客观,但肯定还是带着个人的情感烙印;尽管尽量考证,但因为业余时间仓促,肯定有不少谬误——这些东西如果结集出版,只能当作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个人的一些随笔,是绝不能当作历史书籍来看的。</p> <p>但内心毕竟还是有一些小憧憬的,希望自己坚持了一年的写作,能有一个小小的交代。</p> <p>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想法得到了中信出版社的支持。在黄维益编辑的鼓励下,我真的开始把以前写的推送开始筛选,校对,结集——我从没想过,自己的微信推送,*终真的能成成为一本书。</p> <p>在筛选文章时,确实有一点痛苦:截至2017年4月底,“馒头说”已经推送了136篇正式的文章,字数达到了68万字——这肯定是一本书所容纳不了的。经过反复的选择,*终将其中一些文章重新整理和删改,收录到了这本书里。而因为只能收录部分文章,所以不可能以“历史上的今天”这样的时间线作为索引,于是分为“人物篇”、“逸闻篇”和“战争篇”三个部分。</p> <p> </p> <p>而书名,经过读者的投票,*终就叫《历史的温度》了。</p> <p>(对不起当初选《历史的真性情》的读者们了。不过编辑和我说,以后可能会出第二本,第三本,以“馒头说历史”为系列名,书名还可以继续变化)</p> <p>*后,还是想再次报告的是:这是一本收录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感想的随笔集,还望大家对其中的谬误多宽容,多谅解,多批评指正。</p> <p> </p> <p>谢谢大家!</p> <p>2017年4月27日</p> <p>写于重庆飞往上海的航班上</p> </div> <div></div>显示全部信息媒体评论馒头大师曾是一个**的体育记者,但聊起历史来也很吸引人。他有一支独特的“新闻笔”,不论多么久远的事情,说来总像是当下的故事,还带着温度。读着他的文字,会让人想到唐诗里的意境,天晚欲雪,围坐火炉,他手持一盏,眉飞色舞,正向你娓娓道来。
    ——六神磊磊

    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历史上也有很多人遇到过。所以我们读历史,不仅仅只是看他们的故事。张玮抓住历史上一个事件一个名字背后的东西,分析为什么当时的人会做出那样的选择,把文字的东西场景化,把乏味的东西有趣化,你不仅得到知识,还得到见识。
    ——罗振宇(罗辑思维创始人)
    <div> <p>馒头大师曾是一个**的体育记者,但聊起历史来也很吸引人。他有一支独特的“新闻笔”,不论多么久远的事情,说来总像是当下的故事,还带着温度。读着他的文字,会让人想到唐诗里的意境,天晚欲雪,围坐火炉,他手持一盏,眉飞色舞,正向你娓娓道来。</p> <p>——六神磊磊</p> <p> </p> <p>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历史上也有很多人遇到过。所以我们读历史,不仅仅只是看他们的故事。张玮抓住历史上一个事件一个名字背后的东西,分析为什么当时的人会做出那样的选择,把文字的东西场景化,把乏味的东西有趣化,你不仅得到知识,还得到见识。</p> <p>——罗振宇(罗辑思维创始人)</p> <p> </p> <p>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对他们的评价和分析,脱离了当时的环境,就会想当然。张玮尽量客观地还原当时的情形,无论是对人物的分析,还是事件的细节描述,都力求公正中立。更可贵的是,他赋予了这些历史以情感,历史不再是教科书里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p> <p>——马勇(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院研究员)</p> <p> </p> <p>没有温度,历史不过教科书,即便已然雨打风吹去,故纸堆里终有冷暖几许。《历史的温度》赠人暖意。</p> <p>——徐达内(新榜创始人)</p> <p> </p> <p>在一个狂奔的年代,我们有时候也要停一下,看看走过的路,整理一下自己的行囊,然后重新出发。张玮把他在新媒体中*热门的文章用*传统的方式出版,也有这种冷却与回归的意义。</p> <p>——严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p> <p> </p> <p>对一个男人的评价,我*推崇“深厚温柔”,这其实也是人们对深海的印象。用这句话评价馒头大师和他的馒头说很恰当:他展现对历史的精通,以及基于历史对时代和人情世故的了然;同时他不挑拨不炫耀,展现出巨大的温柔力。</p> <p>——张伟(新世相创始人)</p> </div> <div></div>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大家都称她为“夫人”,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她?
    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位我们都很熟悉的**女科学家,我们已经习惯称呼她为“居里夫人”。她的事迹,往往是我们以前写励志作文的素材,但今天我们要讲的,却不是这些故事。

    1

    1898 年12 月26 日,玛丽·居里提交给法国科学院一份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她称自己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发现了一个比铀的放射性要强100 万倍的新放射性元素88 号。这个元素,他们命名为“镭”(Radium)。而就在5 个月前,他们刚刚宣布发现了新放射性元素84 号——玛丽·居里建议用自己的祖国波兰命名为“钋”(Polonium)。

    2

    以上,都是大家耳熟能详,可能读小学时就知道的故事。
    但为了使今天的故事能有相对的完整性,所以还是有必要简单介绍下玛丽·居里的生平。1867 年11 月7 日,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出生于波兰华沙市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1891 年,她24 岁的时候,来到巴黎求学,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894 年,因为想得到更好的试验环境,玛丽认识了当时的巴黎理化学校实验室主任皮埃尔·居里。一年之后,两人在巴黎结婚,玛丽从此随了丈夫的姓氏,成为“玛丽·居里”。1896 年8 月,玛丽通过了巴黎理化学校的职称考试,在校物理实验室谋得了一份职位,从此开始与自己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工作。
    1898 年,居里夫妇宣布发现了“镭”。这个宣布发布后,在科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你说你发现了这个东西,但这个东西在哪里?你指给我们看啊!
    为了提炼纯镭,居里夫妇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搭上自己的所有存款,买了十几吨沥青铀矿渣,开始艰苦的提纯试验,经历45 个月几万次的提炼,终于获得了10 克氯化镭。
    目录
    **序严锋
    自序

    人物篇是非留待后人说
    大家都称她为“夫人”,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她?003
    爱因斯坦的三个侧面017
    爱迪生的侧面.027
    女生的美貌与智慧,真的能够并存吗.038
    让“二战”美军痴迷的“东京玫瑰”051
    做一个“新时代女性”,真的要拿生命来换?.061
    我认识一个男人,叫刘翔.079 民国**个享受国葬的人.098
    他没有军衔,但人人称他“将军”111
    为什么他没打过一场仗,却是陆军上将?.124
    “汉奸将军”的自我救赎之路.137
    编辑推荐语
    历史不是冷冰冰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 亦庄亦谐的文字,丰富的历史知识,活色生香的历史故事,让无数读者为之感动、深思、泪目。 六神磊磊、罗振宇、马勇、徐达内、严锋、张伟等力荐。 关于装帧:
    因为这本书厚达近六百页,有很多图,因此,我们用了传统的裸脊锁线装,这不是半成品,也不是脱胶,而是为了让它能够完全摊平,阅读无障碍。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