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洋务运动”带来中国**“防卫性现代化”
——十九世纪幼童留美
第二章 由“经济变迁”转向“政治变迁”的第二次现代化
——严复及十九世纪末留欧活动
第三章 中国现代化进入第三阶段——政治革命
——二十世纪初留日高潮及辛亥革命
第四章 中国现代化面临第四阶段——文化层次的变迁
——庚款留美及新文化运动
第五章 一战后遗症与意识形态困惑的畸形结合
——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及无产**革命**章 “洋务运动”带来中国**“防卫性现代化”<br />——十九世纪幼童留美 <br /><br />第二章 由“经济变迁”转向“政治变迁”的第二次现代化<br />——严复及十九世纪末留欧活动 <br /><br />第三章 中国现代化进入第三阶段——政治革命<br />——二十世纪初留日高潮及辛亥革命 <br /><br />第四章 中国现代化面临第四阶段——文化层次的变迁<br />——庚款留美及新文化运动 <br /><br />第五章 一战后遗症与意识形态困惑的畸形结合<br />——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及无产**革命<br /><br />第六章 抗战前后留学潮为中国现代化储备人才<br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留学生归国潮 <br /><br />第七章 现代化遭遇人才奇缺的必然出路<br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规模留苏潮 <br /><br />第八章 海峡两岸现代化人才储备的奇妙两用结局<br />——台湾学人大规模留美及美籍华裔学者的独特作用 <br /><br />第九章 当代现代化兴起与人才断层的悖论<br />——改革开放后兴起第九次留学潮 <br /><br />第十章 新时代出现第十���留学潮<br />——百万留学大军遍布全球<br /><br />尾声 中国现代化寄希望于你们 <br />参考文献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
从*早酝酿到**付梓,《回首百年路遥——伴随中国现代化的十次留学潮》这本书历经了30年之久。
早在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后来工作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时,发现学校和研究所许多教授科学家有留学背景,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77年,我参加了《物理学词典》审稿会,50多位与会者清一色是一、二级教授或研究员,他们都是早期留学归来学者。和他们近两个月的朝暮相处,激发了我研究物理学史的热情。我知道近代物理传入中国,除了早期得益于外国传教士,其后几乎都是归国留学生作出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初,我从高能所转到中国科学院政研室,开始从事科学史研究。所撰写的**篇论文《近代物理在中国的兴起》即源于此。为了撰写该文,我曾经拜访和请教钱临照、王竹溪、钱伟长、褚圣麟与何祚庥等先生。在完稿后,又呈请物理学家严济慈、周培源、钱三强、钱临照、王竹溪、钱伟长和黄昆等先生审阅,他们热情支持和鼓励我的工作,并提出重要建议。上述诸先生中除了何祚庥外,都是归国留学生。我自此在开始研究科学史的同时,也关注留学史。<br /> 从*早酝酿到**付梓,《回首百年路遥——伴随中国现代化的十次留学潮》这本书历经了30年之久。<br /> 早在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后来工作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时,发现学校和研究所许多教授科学家有留学背景,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77年,我参加了《物理学词典》审稿会,50多位与会者清一色是一、二级教授或研究员,他们都是早期留学归来学者。和他们近两个月的朝暮相处,激发了我研究物理学史的热情。我知道近代物理传入中国,除了早期得益于外国传教士,其后几乎都是归国留学生作出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初,我从高能所转到中国科学院政研室,开始从事科学史研究。所撰写的**篇论文《近代物理在中国的兴起》即源于此。为了撰写该文,我曾经拜访和请教钱临照、王竹溪、钱伟长、褚圣麟与何祚庥等先生。在完稿后,又呈请物理学家严济慈、周培源、钱三强、钱临照、王竹溪、钱伟长和黄昆等先生审阅,他们热情支持和鼓励我的工作,并提出重要建议。上述诸先生中除了何祚庥外,都是归国留学生。我自此在开始研究科学史的同时,也关注留学史。<br /> 1982-1984年,我自带研究课题“华裔美籍物理学家对近代物理的贡献”,到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史系做了两年访问学者。期间,我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坐大巴横穿美国大陆,访问了40多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及工程师。他们中的老一代,多是早年留学未归,或是留学后回国工作,抗战后再次出国者;而中青年多是来自台湾地区的留学生。我先后访问的科学家有任之恭、林家翘、吴健雄、杨振宁、丁肇中、张捷迁、范绪筠、吴大俊、郑洪、田长霖、吴家玮、沈元壤、卓以和、梁佩璐、林同骅等。这个群体使我对留学生及留学运动有了新的认识,对留学史有了深层思考。我也追踪了留学鼻祖容闳的足迹,从中深深体会到,留学运动与中国现代化相伴而生,自此我又开始关注现代化问题。<br /> 1985年,我的母校邀请我前往合肥做了两个演讲,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历次留学运动”,这是我对留学运动的初步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80年代后期,我曾撰写过一部30万字的书稿《中国百年留学史》。遗憾的是未出版我就赴美讲学,书稿也无果。同在80年代,我做过两件有意义的工作,有机会再次大量访问和接触众多科学家,而他们都是不同时期的归国留学者。其一是书写中国科学院发展史;其二是参加电视系列片《共和国之恋》剧本撰写工作,我负责该系列片中第二集《热望的凝聚》——专讲归国留学生。为此我又大量拜访了科学家(也包括科学院领导与科学院各级干部)。多次的访问和交谈使我对归国科学家的成长、留学经历、归国道路及回国后的状况等方面,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此间我访问过的归国科学家包括彭桓武、王淦昌、卢鹤绂、李林、杨澄中、施士元、孟昭英、钱伟长、黄昆、汤佩松、冯德培、钱临照、杨承宗等。<br /> 我始终把科学史、留学史与现代化问题并行研究,1988年,我曾经写过一本书《现代化与文化的变迁》。在这项研究中,我清楚地看到历史显示,由于现代化的需求,才出现留学运动;而留学生的归来,又促进了现代化的进程。从19世纪到21世纪,始终如此。<br /> 2013年,欧美同学会成立百年之际,我撰写了一篇《中国百年留学史》,登载在“财新网”自己的博客上。其后改写并增补的该文发表在《科学文化评论》2015年第2期。同年秋,我在此基础上撰写的《伴随中国现代化的十次留学潮》中文繁体版在美国美亚出版社出版。感谢《科学文化评论》编辑熊卫民教授**我予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隋淑光先生,该社决定出版字数倍增的该书中文简体增补版。<br /> 让我借此书付梓之际,向过去四十年中,曾经接受过我的采访、给过我帮助的诸位科学家前辈,表示由衷的感激和诚挚的敬意!是你们指引我走上这条学术之路,你们通才练识、拔新领异,你们的道山学海珍贵无比;你们为发展中国近代物理学及科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将永存人间。<br /> 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时任社长贾立群女士,果断地接受此选题并全力推动此书面世;<br /> 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耿坚编审,仔细审读全文,坚持原则,把握住了大方向;<br /> 感谢金城出版社总编辑潘涛先生,精心通读书稿,认真修改,积极支持出版;<br /> 感谢范岱年老师,我的老同事,在九十高龄之际,不但读完全书,还惠赐修改建议;<br /> 感谢赵启正学友,我的科大同班同学,百忙中抽出时间写下感人的**语;<br /> 感谢王德禄所长,我的老同事,一贯关心和支持我的事业,写下了独特的**语;<br /> 感谢王作跃教授,科班出身的科学史学后起之秀、明日之星,你的**语意义非凡;<br /> *后让我怀着诚挚之心,感谢责任编辑隋淑光先生和严岷先生,你们不辞辛劳、耐心推敲、反复核实、多方查证、尊重历史、严谨治学,让书稿终于可以和读者见面。<br /> 此书承载着对历代留学先辈的追忆和致敬,你们为中国现代化作出了不朽贡献。愿它能激励青年一代奋勇向前,学习前辈甚至超越前辈,为中国现代化和**强盛与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br /> <br /> 姚蜀平<br /> 2017年6月8日 于美国麻省北丛林显示全部信息媒体评论姚蜀平女士写的此书从留学事业的这个侧面,回顾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苦、曲折的过程。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这部书的特出优点是,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介绍了一些生动的、鲜为人知的事例,并作出了一些意味深邃的评价。
范岱年(曾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自然辩证法通讯》主编,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涉题中国留学史的专著已有多种,文章也颇多,其中或侧重纪事,或侧重描述名人故事,有的也难免有所演绎以弥补缺失的历史碎片。《回首百年路遥》并未囿于纪事,而是同时阐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对留学浪潮的客观需求,以及百年留学浪潮对此进程的叠加效应。
姚蜀平女士出身于核物理专业,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多年后又转身社会科学。其跨学科研究之功力在此书中曝露无遗:行文严谨却不呆滞,有趣而绝不任意;凡重要史料或观点必注明出处,凡自己的观点总明白表达供读者审视……
当前国际国内均极为重视跨国人文交流,中外双向留学生的交流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相信本书不仅可资借鉴,或可对此进程起一定的推动作用。姚蜀平女士写的此书从留学事业的这个侧面,回顾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苦、曲折的过程。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这部书的特出优点是,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介绍了一些生动的、鲜为人知的事例,并作出了一些意味深邃的评价。<br />范岱年(曾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自然辩证法通讯》主编,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br /><br />涉题中国留学史的专著已有多种,文章也颇多,其中或侧重纪事,或侧重描述名人故事,有的也难免有所演绎以弥补缺失的历史碎片。《回首百年路遥》并未囿于纪事,而是同时阐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对留学浪潮的客观需求,以及百年留学浪潮对此进程的叠加效应。<br />姚蜀平女士出身于核物理专业,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多年后又转身社会科学。其跨学科研究之功力在此书中曝露无遗:行文严谨却不呆滞,有趣而绝不任意;凡重要史料或观点必注明出处,凡自己的观点总明白表达供读者审视……<br />当前国际国内均极为重视跨国人文交流,中外双向留学生的交流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相信本书不仅可资借鉴,或可对此进程起一定的推动作用。<br />赵启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br /><br />这是姚蜀平女士经过数十年积累而完成的一部巨著。把跨越百年,历经十代的中国留学生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展示在读者面前。姚女士以作家的笔触生动地把握住历史的细节,又以科学史家的严谨风格剖析着历史的真相。透过此书,你可以对中国历史和留学生群体有新的感悟。 <br />王德禄(1950年代回国留美科学家历史研究学者 )<br /><br />姚蜀平老师的《回首百年路遥》把留学史放入中国现代化历程这一宏大画卷中考察,从先驱玄奘、容闳、严复、叶企孙到近杰杨振宁、李政道、张益唐和庄小威,介绍留学精英;从19世纪幼童留美到20世纪留欧、留日、留苏、留美大潮,从1949年之转折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留学巨浪,从大陆到台湾,讲述历次留学浪潮对中国的影响,全方位展开,**突出,行文清晰,夹叙夹议,挖掘新史料,推出新视点,引人入胜,是把学术引近公众的佳作。<br />王作跃(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历史系教授)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
8.容闳的历史贡献与归宿
至于**幼童留美的推手容闳,对他倡导和一手促成的留学计划夭折,更是伤心和困惑。他结婚后十年妻子即病逝,留下两个孩子。他的余生都在美中之间奔波。1895 年,他被张之洞召回,协助处理与日本战后事宜。他想做的办银行和建铁路诸事不顺,使他对清廷十分失望,转而倾向当时正盛行的维新运动。维新失败后,他又成了全国通缉要犯,从上海逃到香港。当他再想进入美国时,他的美籍却因美国排华法案而被取消,经过许多周折方回到自己在哈德福的家。1904 年和1905 年,维新派领军人物梁启超和康有为先后访美,都曾到哈德福容闳宅邸拜谒。到了二十世纪初,容闳已经对清政府彻底绝望,转而关注革命,甚至热衷于“中国红龙计划”,欲筹款五百万,购十万枪支、亿发子弹,支持在广东发难起义。事发后他匆匆乘船逃亡日本,在船上意外和孙中山先生相遇;二人到达横滨后,为革命事宜密谈颇久。
容闳晚年都是在哈德福度过,所幸的是,他在垂暮之年,终于看到了他所倡导的留美事业又得以继续——那是1908 年,中国庚款留美终于实现;一群新一代留学生到哈德福来拜见这位留学事业的老前辈。哈德福市此时已被当年留美幼童的美国同学们称为“中国共和国的摇篮”,在这座有着浓浓留学历史踪迹的城市里,容闳对前来拜访的庚款留学生说的一句话让他们终生难忘:“你们的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能够影响世界命运的****!”
**次留学潮余波荡漾……
无论是留学鼻祖容闳,或是他带到大洋彼岸的那120名当年幼童,他们都是中国现代化*早阶段、*艰难时代的开拓者和垦荒人。他们自己被社会边缘化,可是他们带给社会的震撼及余波,百年未灭。让人感到敬畏的是,容闳在中国现代化还在其祖国处于*原始的“防卫性”阶段,就已经独自奋勇地大踏步跨入了现代化的*后一程——“文化变迁”范畴。他知道现代化是全面而持久的过程,涉及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这是为何他把留学日程定为15 年,要从12—16 岁少年中选拔留学生。他的这套思维远不是当时清廷官员,哪怕是那些开明的、稍有远见的官员们所能设想的,更无从接受。他和洋务派自始至终的分歧就在于,他认为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船坚炮利”,而是从根本上的改变。否则器物层次变化永远不会带来整个社会的复兴与飞跃,这个道理直到今天仍然成立,我们在令人炫目的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领略了非现代化的种种苦果,这是不需多言的既成事实。而容老先生早在150 年前就有所感悟,不可谓不是先知。
辛亥革命成功后的1912年,容闳收到孙中山先生给他的来电:“腐朽无能的清廷已归覆灭,请老先生归国共商国民大计。”84岁高龄的容闳已处于弥留之际,他一生都在盼望这**的到来;可惜当这**真的到来的次日,他就撒手人寰。他被安葬在哈德福市郊的公墓,孤寂地躺在遥远的大洋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