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遐想》:
**辑 人生感悟哈佛大学跟英美文学有关的有四个系:英文系、比较文学系、文学与历史系和美国文化系。我在前两个系选听3门课,在后两个系旁听2门课,并选择英文系终身教授丹尼尔·艾伦和比较文学系终身教授哈里·列文当我的导师,各听一门他们给博士生上的课,参与课堂讨论,还经常找他们两位个别答疑和指导。
记得**次去见艾伦教授时,我有点紧张,但他的亲切友好态度很快就让我平静了下来。他坦率地对我说了3条意见:(1)听他的课,但不一定要完全接受他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能自圆其说,都会获得支持。(2)除了听他所授的“美国文学史”这门课,还可抽空研究一下我自己感兴趣的某位美国作家。(3)他在哈佛有个私人图书室,专业书较多,我有空可以去看。这些意见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引发我久久的思考,对教学和科研有了新的认识。我深切体会到:(1)学术问题允许有不同意见,不能强迫学生完全接受老师的见解,但不同的看法必须有理有据,自圆其说。(2)做学问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系统地掌握文学史,又要深入研究一两名作家,发展自己的专长。(3)要跟自己的学生分享图书资料,让藏书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认识几十年来一直指导着我的研究生教学和文学研究。
列文教授学识博大精深。他首创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理论,又深入研究了莎士比亚、乔伊斯和现代美国小说。他著作等身,治学严谨���注重比较方法。课堂上,他善于启发博士生各抒己见,热烈争论,*后由他小结,突出要点。课后我有疑问,只要给他的秘书留条便可约见。他总在百忙中抽空见我,为我指点迷津,并开列参考书,让我进一步自学。从他身上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掌握了这种独特而有效的指导方法。
我的住处离哈佛希尔斯图书馆仅百步之遥。没课的时候,我就去那里读书,晚上11时才回宿舍。哈佛大学共有46个图书馆(后来增至50多个)。凭一张ID卡,就可走进任何一个图书馆。在*大的威登纳图书馆内,教师和研究生每人可免费订一个座位,把借的书全部放在座位的书架上,省得在图书馆和宿舍间搬来搬去。各图书馆管理严格,借书超期要罚款,但服务非常周到。
哈佛一燕京和英文系从领导到教授对学术交流都采取开放的心态。1980年11月,我专程到普林斯顿大学访问海明威研究的****卡洛斯·贝克。贝克教授在普大火石图书馆三楼的办公室会见了我。简单的寒暄过后,他问我是否读过海明威和他本人的作品。
我如实地作答。他笑着表示满意,欢迎我提问。我先后提了12个问题,他都一一回答,内容丰富精彩。我们谈得很投机,原定一小时的交谈延长至两个多小时。末了,他取出《海明威:作为艺术家的作家》和《海明威的生平故事》丽本专著,分别在扉页上签了名送给我,然后亲切地拉着我的手一起下楼,将我送至图书馆大门口才依依惜别。
在普林斯顿大学,我特别受到孙康宜教授及家人的盛情款待。孙教授是美国比较文学界杰出的后起之秀(后来调任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系主任),访问过南京大学。她介绍我认识了普大英文系系主任、比较文学专家厄尔·迈勒教授。后者将自己编写的研究生教材《比较文学入门》赠我,让我从普大满载而归。
回到哈佛,我又走访了波士顿近郊的肯尼迪图书馆,那里有个海明威藏书部。我手持卡洛斯·贝克教授的介绍信去找藏书部主任奥加斯特·邹,受到她的热情接待。她详细介绍了藏书部里海明威的手稿、图片、录音等资料,欢迎我随意参阅和使用这些宝贵资料。于是我成了那里的常客,还在那里找到了海明威访华后给朋友摩根索写的长信。馆里规定不许拍照和复印,奥加斯特·邹就将她的英文打字机借我,让我将资料全文打下来带走。加上海明威访华时的照片,我在这儿收集的资料极富学术价值。
出国前,我曾与人合译犹太作家马拉默德的《店员》,与作者有通信联系。到哈佛后,我曾致电问候他。后来,他特地来哈佛看我。为我当面解释了一些他小说中的意第绪语词汇,并与我合影留念。我还利用寒假去旧金山加州大学伯克利总校访问了该校副校长兼珍本图书馆馆长詹姆斯·哈特教授,与他就美国通俗文学进行了热烈讨论。1981年初夏,我又先后访问了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文论家列斯莱·菲德勒教授和耶鲁大学新批评派主将之一克林思·布鲁克斯教授。通过与他们的访谈,我对美国现当代小说的评论和新批评派的主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收获超乎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