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师与一·二八淞沪抗战/当代浙江学术文库》:
四、八十八师
八十八师阵亡将士的英魂无论安息在何处,都无法抹去他们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英勇战绩。这支国军精锐、“德械之师”从何而来呢?
八十八师成立前的沿革与俞济时个人的从军经历基本是同步的。从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俞济时就跟随蒋介石两次东征、北伐,以军校教导团的见习排长为起点,到北伐时期任蒋介石的警卫团营长,北伐胜利后又任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警卫团扩编为警卫旅后又任旅长,再扩编成警卫师后任副师长(师长冯轶裴),直到扩编成警卫军,冯轶裴任军长兼**师师长,俞济时任第二师师长;冯轶裴当了两个月军长就患盲肠炎死了,改由顾祝同任警卫军军长兼**师帅长。
1931年,宁粤战争爆发,警卫军第二师奉调岳阳等地集结待命,准备阻击桂系军队对湖南的进攻,不久政治和解,回防南京,7月又调杭州集训。后蒋介石第二次下野,由林森任国民政府主席,警卫军作为蒋的“御林军”,失去了存在的理由,遂被撤去番号,警卫**师改为第八十七师,警卫第二师改为第八十八师,俞济时任八十八师的首任师长,驻防杭州。其实这次改动是“换汤不换药”,八十八师就是原警卫第二师两旅四团制的原班人马。
后来增援十九路军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新编之第五军,其主力就是原来的警卫军,只不过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各增加了一个独立旅。
由此可见,八十八师的前身一直是蒋介石的“亲兵护卫队”,所谓嫡系中的嫡系。老蒋对这支部队的打造也是以国军**模范部队的标准进行的。那时国军的战斗水平,就如一份来自日本关东军的秘密报告所称:“中国军队与帝国皇军的差距……当在三十年以上。”而西方军事家估计,如果加上社会制度、民族文明素质、受教育程度、经济发展及科技等因素,这个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
蒋介石其实也早就明白这点,于是决心先大力打造这支嫡系部队,全面提升其战斗力,使其形成模范效应,以期缩小全军同西方列强和日本军队的差距。
怎么打造?就是向当时世界军事强国学习,引进其先进的军事理论及武器装备。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先后共产生过三批“外械”部队,分别为“德械”部队、“苏械”部队和“美械”部队。八十八师就是抗战早期的“德械”部队。
当时德国陆军被公认为世界上*强大的军队,他们拥有先进的武器、优良的装备、钢铁般的意志和**服从的纪律,这些都很对蒋介石的“胃口”。因此,国民政府向德国大量采购先进的武器装备,聘请德国顾问对警卫军进行严格训练,完全按照德军的作战模式打造这两支*精锐的“德械师”。
按照德军标准,一支机械化摩步师通常要配备数百辆汽车,上千辆摩托车,百余门野战大炮和自行火炮,另有数目不等的坦克装甲车担任突击掩护任务。此外,德军士兵装备有冲锋枪、钢盔、军呢大衣、皮靴、毛毯、照明手电、防风眼镜、刮胡刀片、行军帐篷等等,军官甚至还配备照相机和收音机。中国是个亚洲穷国,当时人均收入只及日本的六十六分之一,德国的一百二十分之一,美国的二百分之一。如果照搬德军标准,那么装备一个“德械师”的军费开支足以武装十几个师甚至更多**军,很显然如此庞大的军费远远超过国库承受力。但是面对虎视眈眈、入侵在即的日本人,捉襟见肘的国民政府还是痛下决心,不惜血本拨出重金购买德国装备。*初计划改造二十个“德式师”,后来因为经费严重不足缩减为十个师,而到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前,基本完成改造的只有警卫军这两个“德械师”和**军校教导总队的一部分。
八十八师经过改造后果然面貌一新:官兵头戴德国制式钢盔(就是那种“二战”影片中常见的德军**的曲檐式钢盔),军官配备德国毛瑟C96(盒子炮),每班配有一挺国产仿捷克式ZB26轻机枪。当时的步兵班,人数应该是在14人左右,其中有火力组(轻机枪组)、冲锋组(步枪组)的分别;重机枪是二四式,仿马克沁水冷机枪,每一个步兵营有一个重机枪连。此外,每连有机炮排,每师有重炮营,配备大口径榴弹炮、野战炮、汽车、摩托车等。在德国顾问的强烈要求下,“德械师”还破例配备先进的无线电台,用以加强通讯联络和机动作战能力。八十八师官兵在待遇上也大大优于其他**军,不仅薪水翻倍,许多军官还优先被选派到德国留学。
因为穷,“德械师”毕竟还不能与人家正宗德国军队相比。比如德式冲锋枪闻名天下,但是冲锋枪的一个缺点就是耗弹量惊人,往往一支冲锋枪所耗弹药超过一个步枪班的耗弹量,所以当时国防部只允许采购少量冲锋枪来装点门面,而“德械师”的主要武器还是国产“汉阳造”步枪。据说当时国防部对德式钢盔和水壶大加赞赏,因为钢盔除了威武军容外,还能起到有效保护头部减少伤亡的作用;而水壶则能解除士兵行军作战的干渴之苦,并防止因喝脏水而引发的肠道疾病,当然一个更重要也是人所共知的原因是价格便宜。早期的水壶还是木塞盖子,椭圆形,到1934年装备组才换为金属旋上的盖子。但是呢大衣和军用皮靴却没有受到青睐,国防部认为这些装备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并且价格不菲,所以精打细算的蒋委员长亲自批准采购钢盔、水壶,而将呢大衣和皮靴从采购清单上划掉。因此士兵穿的还是布鞋,只有有的**军官(校官以上)会自己购置靴子穿。
“德械师”的其他单兵装备还有随身佩挂的干粮袋(杂物袋)和子弹带。干粮袋用背带跨肩,子弹带是帆布制的长形弹带(德军用的是皮制弹包),挂法是由肩上斜绕一周至腰间再绕一圈(这是一长条而不是两条),*后将布条打结系在腰间。这一种弹带有将近二十个弹包,是各部队主要使用的形式,且这种设计*普遍,在整个抗战期间都没有什么改变。也有两条较短形式的,有的在胸前交叉呈X形,有的由两肩挂下呈V字形。所以八十八师虽然号称“德械师”,但还是很有中国特色的。
八十八师“出道”后,首先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一战成名,五年后又参加了“八一三”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在抗战前期的这三次战役中分别以“庙行之战”“四行仓库保卫战”“雨花台守卫战”立下赫赫战功,赢得了“天下**师”的美誉。不过南京保卫战后,八十八师元气大伤,**批老兵基本已损失殆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