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青年教师是学校变革的关键力量 / 001
**章如何缩短新手期
**节要认一个师父 / 003
第二节主动订阅专业报刊与书籍 / 008
第三节积极参加各级业务比赛活动 / 012
第四节努力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 / 017
第五节跟名师名家学做老师 / 022
<p>序 青年教师是学校变革的关键力量 / 001</p> <p> </p> <p>**章如何缩短新手期</p> <p> </p> <p>**节要认一个师父 / 003</p> <p> </p> <p>第二节主动订阅专业报刊与书籍 / 008</p> <p> </p> <p>第三节积极参加各级业务比赛活动 / 012</p> <p> </p> <p>第四节努力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 / 017</p> <p> </p> <p>第五节跟名师名家学做老师 / 022</p> <p> </p> <p> </p> <p> </p> <p>第二章如何快速提高教学能力</p> <p> </p> <p>**节备课隐藏着提高教学质量的全部秘密 / 029</p> <p> </p> <p>第二节建构以问题为主体实现生命对话的教学 / 033</p> <p> </p> <p>第三节在自主课堂上用好自主学习 / 037</p> <p> </p> <p>第四节变革,教师教学生活的风向标 / 042</p> <p> </p> <p>第五节从单一目标走向“全局性理解” / 049</p> <p> </p> <p> </p> <p> </p> <p>第三章如何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p> <p> </p> <p>**节学生犯错误不可怕 / 055</p> <p> </p> <p>第二节遭遇教育困境后,观念要自觉重建 / 058</p> <p> </p> <p>第三节学生,我心灵的照妖镜 / 062</p> <p> </p> <p>第四节等等“敬畏教育” / 066</p> <p> </p> <p>第五节回归学习者的内在生命运动 / 071</p> <p> </p> <p> </p> <p> </p> <p>第四章如何与学生家长合作</p> <p> </p> <p>**节鼓励家长要有勇气与老师沟通 / 077</p> <p> </p> <p>第二节提醒家长冷静地与老师交流 / 081</p> <p> </p> <p>第三节建议家长与老师的观念要保持一致 / 085</p> <p> </p> <p>第四节为家长创造自我成长的环境 / 089</p> <p> </p> <p>第五节教师家长齐行动,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 093</p> <p> </p> <p> </p> <p> </p> <p>第五章如何突破成长瓶颈</p> <p> </p> <p>**节重新找回迷失的自己 / 099</p> <p> </p> <p>第二节“逼迫”我成长的人 / 104</p> <p> </p> <p>第三节经验变成果实现生命的蜕变 / 109</p> <p> </p> <p>第四节做一名成长中的中层干部 / 114</p> <p> </p> <p>第五节开拓教师“自专业”成长空间 / 119</p> <p> </p> <p> </p> <p> </p> <p>第六章如何提高教科研能力</p> <p> </p> <p>**节读书与写作:教师生命运动的永恒轨迹 / 127</p> <p> </p> <p>第二节学校文化与教师研究相得益彰 / 133</p> <p> </p> <p>第三节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离不开教研组团队文化 / 141</p> <p> </p> <p>第四节改革创新才有研究的灵感与机遇 / 148</p> <p> </p> <p>第五节步入自己研究的心灵之地 / 153</p> <p> </p> <p> </p> <p> </p> <p>第七章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p> <p> </p> <p>**节埋头苦干,虚心向学 / 165</p> <p> </p> <p>第二节超越功利,改善自我 / 170</p> <p> </p> <p>第三节心怀感恩,胸襟开阔 / 175</p> <p> </p> <p>第四节懂得宽容,敬畏他人 / 180</p> <p> </p> <p>第五节管好自己才能管好一切 / 184</p> <p> </p> <p> </p> <p> </p> <p>第八章如何走上名师之路</p> <p> </p> <p>**节追求什么样的名师 / 191</p> <p> </p> <p>第二节学会知识管理 / 198</p> <p> </p> <p>第三节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很重要 / 202</p> <p> </p> <p>第四节为当教育家作准备 / 207</p> <p> </p> <p>第五节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与风格 / 213</p> <p> </p> <p> </p> <p> </p> <p>后记 成长是去寻找自己的可能 / 219</p>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青年教师是学校变革的关键力量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大到**政策,小到一个教师的三尺讲台,到处都充满了改革的气息。大家似乎都在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拼尽力气,而学校作为其中真正承上启下的改革场所,更是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改革典型。
尽管收获了很多经验,但我们的教育改革还是不尽如人意,真应了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不断催人奋进的老话。
在制约中国教育改革的众多因素中,*重要的是人的问题。不管有多少想法,总是要人干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改革生力军,我们的改革肯定会举步维艰。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p>青年教师是学校变革的关键力量</p> <p> </p> <p>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大到**政策,小到一个教师的三尺讲台,到处都充满了改革的气息。大家似乎都在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拼尽力气,而学校作为其中真正承上启下的改革场所,更是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改革典型。</p> <p> </p> <p>尽管收获了很多经验,但我们的教育改革还是不尽如人意,真应了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不断催人奋进的老话。</p> <p> </p> <p>在制约中国教育改革的众多因素中,*重要的是人的问题。不管有多少想法,总是要人干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改革生力军,我们的改革肯定会举步维艰。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p> <p> </p> <p>我们当下的教师队伍,常见这几种形态:</p> <p> </p> <p>老教师。这些教师确实已经沉淀了很多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往往让他们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应对自如。但正是这些经验,让他们也非常容易沉迷于“过去”,凡是不符合“过去经验”的就常常被固执和草率地划为“不行”“瞎搞”。这当然符合自然规律,人总是习惯在自己的经验圈圈里打转,能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改革肯定不应该是让老教师做主力,而应该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凭借自己的经验,做保驾护航的工作。</p> <p> </p> <p>壮年教师。这是一群已经工作了一定时间的教师,他们往往职业倦怠感明显,年轻时的激情已经消失,年老时的不惑还没有到来,好像被定在了十字路口,既可以往左走,又可以往右走。那么到底往哪走呢?这个群体,拥有惊人的力量,但是却存在一定的迷茫。他们中的大多数需要被重新激发和唤醒,为教育的理想而奋斗。</p> <p> </p> <p>*后一类是新教师、青年教师。他们充满了职业和人生的稚嫩,急需磨炼,但也充满了年轻的激情和改变世界的理想。他们急需有人给予引导和帮助,有师父“领进门”,有学校提供舞台。</p> <p> </p> <p>**教师李志欣校长的《**教师的自我修炼》就是这样一个“纸上的师父”。这是一本特别接地气儿的书,李志欣老师从乡村教师变为北京校长,从普通教师变为全国知名教师,想必心里充满了怎么做一名**教师的心得体会,而这些一步步走来的心得体会就汇聚成了这么一本沉甸甸的书。</p> <p> </p> <p>这本书对于教师来说,可以踏踏实实地学习怎么去做一名**的教师,而对于学校管理者、校长来说,则可以像变魔术一样,变“手中无人”为“人手十足”——把青年教师这个学校变革的“*大变量”发动起来,把观望的中间教师变成往前走的中坚力量,把不愿做的老教师变成护航者。于是,学校变革就有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p> <p> </p> <p>李老师的这本书从八个方面对**教师的“修炼”作出了总结:</p> <p> </p> <p>(1)如何缩短新手期。新手期其实也是危险期,因为如果培养不好,一不小心青年教师就成了“夹生饭”。年轻教师总是满怀信心,充满热情,认真备课、认真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拟订教学计划,一丝不苟地实施教学内容。但是,他们也容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栽跟头。怎样让新手教师迅速地告别稚嫩,熟练地掌握**教师的基本技巧,这非常重要,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p> <p> </p> <p>(2)如何快速提高教学能力。一个好的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知识结构清晰、认知完整,不仅要有很强的学生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障碍,还要懂得学生认知、心理、情感的发展规律……</p> <p> </p> <p>(3)如何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重要的是要被唤醒和激励,无论在教师的育人管理还是课堂教学中,激励都有其特定的价值。有学者曾经说过:“教师是教育激励的主要实施者,他们是学生接触*多、对学生影响*大的教育者,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至关重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随着社会信息化和价值的多元化发展,教师的教育激励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强烈诉求和推动学生成长的重要动力。在目前的教育认知中,激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教育手段,更已成为教师人格的重要特质。</p> <p> </p> <p>(4)如何与学生家长合作。教育的大部分是言传身教,关键在家庭教育。如果能抓住家庭教育这根线,很多时候学校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所以,作为一名教育者怎么去调动家长的力量,也就成了**教师的**功课。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p> <p> </p> <p>(5)如何突破成长瓶颈。教师发展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阶段,有各种各样的困惑。青云直上的发展方式毕竟少见,大部分教师的发展属于螺旋式上升。我们要关注的是,让“原地打转”式的迷茫尽可能缩短,让成长发展的迷雾消散得更快。</p> <p> </p> <p>(6)如何提高教科研能力。对**来说,科技是**生产力。对教育来说,教科研就是**推动力。没有“发动机”的教育很快就会沦为一潭死水、臭水。所以,我们如果不重视从*基层培养教科研习惯和精神,不让教师具备教科研能力,教育就不可能真正搞好。</p> <p> </p> <p>(7)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朝夕相处的同事是重要的工作环境因子,人是群体动物,没有一个好的人际工作环境,好的工作状态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好同事关系就变得非常重要了。</p> <p> </p> <p>(8)如何走上名师之路。干一行,爱一行。一个人既然选择了做教育,做教师,就要把这份工作做好,就要追求不断影响更多人,就要树立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p> <p> </p> <p>八个方面,几十个具体策略,我仍然想强调这是一本接地气儿的书。如果青年教师有机缘读到这一本书,一定是一种“美好的相遇”!</p> <p> </p> <p>徐启建</p> <p> </p> <p>《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原主编</p>显示全部信息媒体评论从普通教师到**教师,到名师,自然是一条逶迤不绝的路。李志欣老师用自己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做过的事,告诉我们:只要守住教育的初心,恪守教师的职责,加以坚持不懈地行动,就一定能登上一览众山小的教育高峰。
方心田/《教师博览》《江西教育》杂志社社长
民国教育家刘百川先生有句名言:“事情怎样做,文章便怎样写,文章怎样写,事情便怎样改进,无论如何不离开事实做文章,更不因了做文章而耽误了本身的职务,至于见解是否特殊,那与各人的眼光有关,我们也无用惭愧了。”李老师的这本书,可以说就是一本“事情怎样做,文章便怎样写,文章怎样写,事情便怎样改进”的写实之作,相信会给教师同行带来做事、行文的启发。
凌宗伟/江苏省**教师
从普通教师到**教师,到名师,自然是一条逶迤不绝的路。李志欣老师用自己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做过的事,告诉我们:只要守住教育的初心,恪守教师的职责,加以坚持不懈地行动,就一定能登上一览众山小的教育高峰。<br />方心田/《教师博览》《江西教育》杂志社社长<br /> <br />民国教育家刘百川先生有句名言:“事情怎样做,文章便怎样写,文章怎样写,事情便怎样改进,无论如何不离开事实做文章,更不因了做文章而耽误了本身的职务,至于见解是否特殊,那与各人的眼光有关,我们也无用惭愧了。”李老师的这本书,可以说就是一本“事情怎样做,文章便怎样写,文章怎样写,事情便怎样改进”的写实之作,相信会给教师同行带来做事、行文的启发。<br />凌宗伟/江苏省**教师 <br /> <br />本书作者对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成长与专业能力成长深度融合之诠释,让人读了以后有酣畅淋漓之感。更重要的是,作者分享的从新手教师走向名师的发展路径和策略,富有借鉴性。书中案例意义深远,饱含哲理,让人激情满怀,让人对教育者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本书不仅值得新手教师和骨干教师阅读,更值得校长参考与借鉴。<br />卿素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br /> <br />从备课到师生关系,从阅读到写作……本书提供了教师自我修炼所需的诸多“营养素”。它像一把钥匙,给成长中的教师开启了通往**的大门。书中融入作者丰富的教育经历与独到的教育感悟,读来备感亲切。<br />王木春/福建省**教师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开拓教师“自专业”成长空间
从教多年的**教师,都会具有一些**个性特色的实践知识和教育教学思想,如果教师再有研究的习惯和能力,自觉地去梳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他们便能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但是,大多数教师缺乏研究和反思的意识。即使有较好的经验和思想,也只是留存于他们的脑海之中,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形成一些系统的成果,因此这样的教师,只能算是一名**的“教书匠”。
在基础教育领域,这种现象很普遍。教师找不到自己职业生命蜕变的突破口,不能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这当然有教师自身素质、内在发展动机、家庭等方面的原因,但并不能全怪教师本人。
一所学校,其实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或土壤,教师在什么样的学校里生活,他*终就会变成什么样。学校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教师就拼命追求分数;学校注重读书,教师就会喜欢上学习。一般的学校,精力往往放在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上,却忽略了教师的学习与成长。这就不难解释一所学校几年内没有年轻的新教师加入,大家就会感觉学校缺乏活力,甚至感觉到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越来越落伍。原因就是没有挑战,多数教师的职业生命出现了“停电”现象,没有走上读书、学习和研究的专业发展道路。
因此,学校必须为教师的职业生命负责,营造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研究的文化氛围,创造**教师学习、研究的机制,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
一提起研究,多数教师会产生畏难情绪,或者刚开始时跃跃欲试,时间久了,便不了了之。如此,学校的研究就与教学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了“两张皮”,教师就不再对研究感兴趣了。学校行政力量推动下的教研活动,很容易引发教师的反感,从而使活动流于形式。大而空的课题研究,给教师设置了“跳一跳也摘不到桃子”的情境,教师面对远离自己教学生活的研究内容,不知从何下手,便丧失了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