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经典阐释与当代民族精神之意义生成
QQ咨询:
有路璐璐:

经典阐释与当代民族精神之意义生成

  • 作者:杨雅丽 韩佳蔚 李荣
  •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
  • ISBN:9787553108605
  •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01日
  • 页数:371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道德精神与社会理想的综合呈现,是民族文化的魂魄和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标志。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和平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坚韧不屈、不为神役等内涵丰富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之内涵和实践经验之总结在很大程度上沉积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经典阐释与当代民族精神之意义生成》阐释在数千年中华历史传承中具有“经典”意义的中国文化典籍,全书分七章,以文字训诂为研究路径,阐发和弘扬经典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丰富内涵,旨在为建设当代民族精神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支持、实践参考和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文章节选
    《经典阐释与当代民族精神之意义生成》:
    从屈原生活的环境看,以“忠诚”为先的**情感,究其根本,可追溯至楚文化在战国文化中的特殊性格。中国的地理特征是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大区域,由此而使生活方式差异巨大的南北地区的民众产生了文化取向的不同。在屈原年代,政治因素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使这种文化上的区别尤为显著。《史记·楚世家》屡次记载楚王自称“蛮夷”,这显示尽管楚国已进入作为文化共同体的“中国”范畴,在政治体制上也隐约有北方各国共有的以周天子为尊的意识,在整个中华文化结构中也以其在正统典籍中君主称“楚子”而显示楚国被纳入礼乐文化系统,但作为区域文化的南方文化之特质并未消除。也就是说,《楚辞》所表达的爱国情感,是在对于自身**作为文化共同体的独特性的体认基础上产生的。由此,屈原之爱国,就不仅是对自己身为楚国王族的伦理血缘的认同,更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坚持之意味;行之于外,屈原的创作才成为文学形式上的“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①的楚辞体特征。这种从血缘乡土认同而上升至文化认同的思维方式,更凸显了“忠诚”之于爱国情感的特殊意义。《离骚》主人公在彷徨犹豫后,*终以“从彭咸之所居”之自杀方式表达对**的忠诚。这种以生命的付出作为爱国*高形式的爱国范式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一再被迫慕和重复。南宋时陆游“《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哀郢二首》)②的深长叹息即显示了这种影响;文天祥云“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①,在他以死报国的行为选择中更有着屈原形象印记;在明末清初“天崩地解”之时代,夏完淳等人勇于赴死的行为选择,更是追步屈原,用死亡彰显忠诚之于爱国精神的核心特性。陈寅恪评论王国维自杀原因日:“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②在《楚辞》所造就的爱国范式中,**被看作文化的象征和代表,为国赴死行为被看作维护**价值的*终选择,这种热爱故土,无论进退陟黜均以**为念,不离不弃,甚至*终选择与祖国共存亡并以死明志的观念,在对于自然生命的放弃中彰显个体超越死亡、追寻价值理想的愿望。由此,《楚辞》中的爱国情感,也就从个体道德建构的意义方面,将个体与**紧密相联。
    2.个体的价值追求与爱国情感的建构
    如果说《楚辞》中的爱国情感首先表现为因渊源于乡土血缘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特征,那么另一方面,又由于这种情感是个体自我理性选择的结果,因而在自我价值追求的意义上,显示了爱国情感建构的道德意义,从而为中国文化关于爱国精神的认知提供了理性基础。屈原之爱国,并非无条件接受**所有之现实,恰恰相反,他在面对**现状时,时时处处从自身对于道德价值的认知和理解出发,要求**建构具道德特性。
    ……
    目录
    目录序 经典阐释的意义及其他 段国超 **章 经典阐释与当代民族精神之意义生成 ——中国学术传统历史回顾与反思 一、“经典”之语源、“元典创生期”与“轴心时代” 二、“六经”、“五经”、“四书”、“十三经”——儒学经典的集结与传播 三、“六经皆史”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 四、“六经皆文”与中华文章神韵 五、“述而不作”——孔子“六经观”与中国传统学术的特点 六、中国传统学术之经典阐释学历史回顾 七、经典阐释与当代民族精神之意义生成第二章 爱国精神 ——经典的核心话语与民族精神之魂 一、《诗经》与《楚辞》:“轴心时代”与爱国精神之萌芽 二、《史记》与《汉书》:大一统意识形态建构与爱国精神之发扬 三、唐诗宋词:中华道德和文化的发展与爱国精神的深层拓展 四、《少年中国说》:近代文化转型与爱国精神之再生 五、中国文化经典弘扬的爱国精神对建设当代民族精神之意义第三章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 ——民族精神的内在动力与永不褪色的文化元素 一、《周易》之“自强不息”与周人修身进德的文化精神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人生信念与自强不息之民族精神 三、“忍辱苟活”、坚韧不屈——司马迁著《史记》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四、唐宋诗词高扬的自强不息精神 五、自强不息精神对构建当代民族精神之意义第四章 坚守气节、廉洁清正、克己奉公 ——经典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气节培育 一、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为官之道与“前四史”对气节精神之表述 二、耿介自守、人格独立——陶渊明诗文之气节意蕴 三、尚志求仁、持义守道——宋代经典叙事之气节内涵 四、中国文化经典弘扬的气节精神对建设当代民族精神之意义第五章 “中和” ——民族性格与文化精神之特质 一、“中”、“和”语义溯源 二、先秦早期之“尚中”、“尚和”思想 三、“中庸”——儒学经典之思想灵魂与价值诉求 四、“守中”——道家经典的思想光华与生命智慧 五、“中和”思想对建设当代民族精神之意义第六章 经典传播对乡村意识形态之构建 ——司马迁故里韩城门楣题字对建设当代民族精神的启示 一、“道德类”题字——经典核心思想对乡村社会意识形态之构建 二、追求功名、向往仕途——“显耀类”题字彰显儒家文化“经世致用”思想 三、尚诗书、重农耕——门楣题字弘扬文化经典之“重农固本”理念 四、追求清白、淡泊、平安——门楣题字沉淀的传统村落记忆 五、经典传播与乡村文化构建——司马迁故里韩城门楣题字对建设当代民族精神的启示 第七章 当代广告文化创意对经典传播与构筑当代民族精神之意义 一、“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国文化经典中的广告与商业智慧 二、家国情感——文化经典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广告注入感人力量 三、传统美德回归生活——经典之“关键词”在广告中弥漫 四、“语不惊人死不休”——广告表达中的“引经据典” 五、对当前广告文化创意的反思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