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瑰丽(陈理真烈士传)/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纪实文学》:
聪慧过人的少年时代
也就在这一年,1907年初,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黄兴等先后抵达河内策划镇南关(今广西友谊关)武装起义。革命军占领炮台的消息传出后,农民群众和散兵游勇纷纷前来投靠革命军,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到四五百人。孙中山在河内得知革命军成功占领三炮台的消息后,便带领黄兴、胡汉民、胡毅生、卢仲琳、张翼枢和日本人池亨吉、法国退职炮兵上尉男爵犹氏等十人,由河内搭乘火车北上抵达镇南关,当晚点着火把登上右辅山,到达镇南关北炮台,到镇南关右辅山炮台犒赏起义部队,黄明堂列队鼓乐欢迎,全军深受鼓舞。革命军占领右辅山炮台后,由何伍守镇南炮台,李佑卿守镇中炮台,黄明堂守镇北炮台,孙中山、黄兴等在镇北炮台指挥。次日,清军开到,发起攻击,孙中山在阵地为伤员包扎,并亲手发炮,竟打得很准,使义军深受鼓舞。他在金鸡山炮台亲自点炮时激奋地说:“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得亲自发炮击清军耳!”
许多年之后,当陈履真读到“丁未镇南关之役”相关文章时,还很激动不已,毕竟是自己出生的那一年发生的一件震撼民心的大事情,假如自己早生一二十年,或许会参加这场战役也未可知。
陈方如家共有二十七口人,房屋三十间,土地七十亩,耕牛三只,驴两头。陈方如粗通文字,这在当时的农村并不多见,所以其思想并不守旧,他既要守住和发展祖业,又要改变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面貌,所以,再困难也要让孩子读书识字。
平儿五岁的时候,聪明过人,父亲陈方如就准备好好培养培养他,再说家中的日子也有所盈余,条件也允许。这**,父亲找到老二陈履业(后来毕业于萧县师范,一直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让他闲来没事教教弟弟读书识字。因为履业曾经读过一年多私塾。当时因家中农事羁绊,加之钱粮不是那么富裕,只好休学回家劳动。其实在学堂,陈履业只读过《百家姓》和《三字经》两《青春的瑰丽(陈理真烈士传)/雨花忠魂雨花英烈系列纪实文学》,现在家中有文化象征的东西也就是陈履业从学堂带回来的这两本小册子。陈履业谨遵父命,急忙找出压在箱底的《百家姓》和《三字经》,复习了许多日,这才叫三弟认字读书。哪知,只三五天,陈履真便将这两本小册子读完了,而且是能从头至尾背得滚瓜烂熟,几乎是倒背如流。关键是他还向二哥问了几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比如“百家姓”,姓陈的排在了第十位,他就问二哥老师,为什么姓陈的排在第十而不是**或第二呢?赵钱孙李,为什么不是陈钱孙李,或赵陈孙李呢?二哥被问得哑口无言,他从来没这么想过,也没有听哪个识字的人这么问过。接下来陈履真又问道:你知道,《三字经》是何人所写?二哥老师又被问住了,谁写的他怎么知道呢?况且知道这个干什么?只要能将书念熟,*多能熟背下来,就了不得了,哪还管这么多呢!陈履业就回禀父亲:我是教不了三弟了,你还是花钱给他请个私塾先生吧。龙虎峪没有私塾学堂,要上私塾,需得到五里之外的妙沟入塾。平儿听说能去读私塾,高兴得一蹦多高,说等自己学了知识,一定为国出力。父亲见平儿这么小能说出这么一番话来,晚上就对妻子郑氏说,咱家的平儿从小就志向远大,看来这孩子长大了一定有出息!
几天之后的**晚饭后,平儿突然找到二哥陈履业,说:二哥,我告诉你个好}削急。二哥就问:什么好消息?是去山里逮着野兔子了还是到东大塘里捉了条大青鱼回来了?他只知道这个三弟顽皮得很。平儿连摇头:都不是,我今天到妙沟去了,我找到一家私塾学堂,先生也姓陈,大号叫陈礼延,我就问他,我说先生,我问你个问题,你能答得上来,我以后就和你学习。陈先生一听很高兴,也很有兴致。我就问他了,《百家姓》的头一句赵钱孙李,为什么不是陈钱孙李,或赵陈孙李呢?那个私塾先生听后捋着胡子哈哈大笑,然后告诉我一番原因,原来那个时候姓赵的当了皇帝,所以将他的姓排在了**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