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天津地区区域地质环境概况
第四节 构造与地震
一、概述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其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震导致人员伤亡,二是地震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破坏,同时在抗御这一突发性自然灾害方面给人们以教训。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社会活动都面临着地震的威胁。为了*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人们在生存和发展的征途中,围绕着选择和建立能抗御地震灾害的**环境,逐步地形成和建立起“工程地震”这一工程应用专业。
对于地震活动性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收集地震活动性研究的基本资料
首先收集地震历史记载资料。地震作为现代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或表征,其发生特别是大地震的发生,必然在地表留有形变的痕迹,如断错、地貌形态、破裂、液化、滑坡等,亦即调查、研究古地震事件。
收集历史记载资料。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在人类文明历史中大多都有记载,我国有关地震历史的记载相对*完整、历史*长。
收集仪器记载资料。我国相对完整的仪器记载资料为1940年以后所记载的。
收集地震编目资料。我国地震编目整理时间较早,在宋初《太平御览》中共收集周至隋代地震5条。但主要编目还是在解放以后,其内容主要包括地震发生的时问、地点、经纬度坐标、震级、震中烈度、震源深度等。
(二)研究地震活动空间不均一性特点
地震活动的不均一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反映在地震平面分布的不均一性,亦即地震地理分布上的不均一性。二是地震频度上的不均一性,亦即某面积上每年发生大于等于某震级地震的个数是不一样的。三是地震活动度的不均一性。地震活动度亦即某点附近单位面积上发生的地震,按震级一频度关系得到震级为X的地震次数。可用地震频度一震级图来表示。
四是地震活动深度分布的不均一性,亦即地震震源深度是不同的。如华北地区地震震源深度一般为5-30km,其中怀来一西安5-20km,邢台一河间地震带为10-30km,营口一郯城地震带为30-40km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