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沉思录/政协委员文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没有中断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论断对于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从**、社会、个人层面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它既不是拍脑袋凭空想出来的,也不是从海外搬过来的,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与五千年中华文明高度相关、一脉相承,具有内在统一性。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个人道德的普适要求,与传统文化倡导的仁爱德义及无数仁人志士的实践追求深度契合。中国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来重视信仰和伦理,强调“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讲究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要求个体的自我完善内在关联着社会群体利益的普遍实现。孔子说“修己以安人”:“修己”即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人”则是使社会成员安居乐业,即社会群体利益的��遍实现。个体道德的自我完善,*终是为了群体利益的实现,其达成路径是《大学》里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将自我实现与群体认同合而为一。中国历代仁人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报国情怀,正是体现了民族精神。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社会层面的要求,也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儒家认为,公正、平等就是诚信在社会层面的具体化。程颐指出:“能恒久于中,则不失正矣。中重于正,中则正矣,正不必中也。”朱熹说:“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即人们通过诚信培育出公正、公心,他们待人待事,就能够不偏不倚,平等均衡。孟子指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德治与法治缺一不可。荀子强调法治,通过“法治”与“礼治”进行互补。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针对**层面而言,也能在传统文化找到思想根源。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包括身心和谐、己群和谐、天人和谐。比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价值理念,“尔我不侵”“礼尚往来”“等贵贱、均贫富”等思想,都表达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精神意蕴,铸造了中华民族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伦理品质。罗素曾经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到两干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思想体系,有内在的逻辑性,个体、社会、**在践行过程中,无法割裂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