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斯文在兹:吟诵之路(汉竹)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斯文在兹:吟诵之路(汉竹)

  • 作者:杨芬
  •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53797779
  • 出版日期:2019年02月01日
  • 页数:192
  • 定价:¥5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以《尚书》所言“斯文在兹”为吟诵立意,重在阐明其更深广的文化根基。在理论结构上,全书分作上下两篇。上篇“吟诵之文”,从“文”的视角切入,深入剖析吟诵的内涵。下篇“吟诵之法”,注重从“法”的角度来探索吟诵之路,有助于打开诵读吟咏诗文的一些门径,找到内在的规律与方法,但其背后深层的根基仍不能脱离“吟诵之文”。上、下篇的构建,是互为补充融贯的,其内在的主旨始终要回到深广的“吟诵之路”。
    让我们抑扬音节,顿挫节奏,契入诗文的阴阳开合之气,与生命之气相摩相荡。吟诵之路,正是一条生命与文化真实地交流、涵养、熏修的广阔道路。
    文章节选
    “读法”界定模式 二十世纪早期,赵元任和郭沫若先生较早谈到吟诵,他们主要从感受上来描述其“读法”的特点,特别突出了吟诗中接近于“歌唱”的特征: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郭沫若为《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撰序言道:“中国 旧时对于诗歌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但那唱法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在专门的音乐家听来,大约是可以谱得出若干种相当共通的调子出来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赵元任在《新诗歌集》序中说:“所谓吟诗吟文,就是俗话所谓叹诗叹文章,就是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而不用说话时或读单字时的语调调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投身于吟诵实践的前辈中,如陈炳铮、陈少松先生等人,开始对“吟诵”概念进行规范的界定,但讨论的**仍集中在“读法”上。 陈炳铮在《谈古典诗歌的吟诵》中写道:“广义的吟诵包括‘朗吟’(‘朗吟’即接近于唱,但似唱而非唱的‘半念半吟’)。‘朗吟’要注重 节奏和字的声调,但旋律性较差,而是‘朗诵’的一个变种吧。狭义 的吟诵则专指‘吟唱’。它不但应严格遵守声调的调值规律,还要切 实地注意节奏性与旋律性……一首比较好的吟诵曲,也是一首带‘吟 诵’独特风格的**声乐作品①。” 陈少松在《古诗词文吟诵》一书中谈道:“‘吟诵’作为一个词使用,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它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既指吟,又指诵”;“所谓‘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地读”;“所 谓‘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②。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吟诵研究,基本仍承袭“读法”界定思路。如秦德祥先生从“合成词的结构”上,对吟诵提出两种理解:一为联合式,两字地位相等;二为偏正式,后者为主,前者修饰、限制后者,则“吟诵”以“诵”为根本,“吟”辅助“诵”,以增强情感的表达③。另如朱立侠亦吸取陈少松、秦德祥等人的观点,在其《唐调吟诵研究》中总结为:“‘吟诵’处在‘念’和‘唱’之间,同时兼有语言性和音乐性④。”
    编辑推荐语
    编辑**: 吟诵,即吟咏诗书,诵读经典。通由对诗文内涵的理解,顺应文字音韵特点,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不足咏歌之,流淌出中国语言的鲜活律动,**出文字背后的精神意象,由此吟诵者的身心全然与经典之文相涵濡,相交融。 在近些年的国学教育中,掀起了吟诵学习的热潮,然而如何系统深入地学习吟诵,如何理解实践吟诵的人文价值,是当前吟诵研究及传承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斯文在兹:吟诵之路》正是基于吟诵的这些现状,而系统梳理出吟诵学习的有效方法,并力图普及吟诵更广深的文化价值。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