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将会给您带来更多的欢喜、更多的忧虑和更大的挑战。您会发现孩子的情感更丰富了,情绪表达更多样化了。成年人的各种情绪,他们大部分都已经体验到了。孩子在情绪上表现为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孩子将经历人生的**“反抗期”,孩子的活动能力增强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顺从,凡事总想摆脱大人的约束,试一试自己的能力。实际上,这种“反抗”心理正是孩子独立品格形成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标志。 俗话说“三岁定终身”,孩子小时候是塑造孩子人格与个性的关键时期。随着孩子在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上的发展,我们对孩子的“情绪管理”教育也要开始。孩子从小学会管理情绪,长大才能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所谓情绪管理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倾诉和表达快乐、悲伤、紧张、胆怯等各种情绪。同时,教育孩子学会聆听别人谈话、欣赏别人优点、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得失等。 情绪管理是我们在独立面对生活时能否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否有效沟通、能否拥有处理矛盾能力的基础。它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成年后突然出现的,而是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经历逐步形成的。如果能在孩子的儿童期就为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情绪识别以及情绪管理能力,会让孩子一生受益,而这些也正是奠定孩子成功人生的基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品格形成。相反,如果孩子经常出现负面情绪或者迟迟不能排解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也会长时间地作用于孩子的成长,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与人际关系的发展。 总之,教会孩子控制情绪是父母给予孩子*好的爱的礼物。 此书从心理学的视角诠释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一个个案例,促使父母们反思、正视自己的问题,*终得到解决这些教养难题的答案。从本书中,父母们可以知道,如何了解、澄清孩子的情绪,如何回应、分担、安慰孩子的情绪,如何协助孩子疏解和排解情绪,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情绪管理系统。 父母也能通过阅读此书和孩子一起成长,走进孩子多彩的情绪世界。孩子的内心纯净而奥妙,可以说和宇宙一样深邃莫测。作为父母,要不断探索孩子的心理世界,要学会“察言观色”,以便凭借直觉,及时地从各种细微之处体会到孩子的情绪波动。 父母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关注孩子、陪伴孩子、肯定孩子、支持孩子、引导孩子,与孩子一同创造孩子命运的蓝本,确保孩子拥有成熟健全的人格。 希望每个降临人间的天使都能在生理和心理上健康成长,希望他们的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努力成为一个有着**性格,健康身心的快乐天使! **章 愤怒与挫败感 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一样,有快乐也有烦恼,偶尔出现愤怒情绪再正常不过了。痛苦和挫败感是愤怒情绪*常见的两种推动力。孩子由于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无法弄明白自己要表达什么情绪,经常会用拼命哭闹来排解那些巨大而强烈的负面情绪。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知道,愤怒是正常自然的情感,本身并没有错,我们要做的只是帮助孩子认清、面对和处理好这种负面情绪,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压制。 被压抑的愤怒往往比发泄出来的愤怒更可怕,会对孩子稚嫩的心灵造成长远的伤害。 家有“暴力分子” 某些孩子天生个性就比较暴力吗?错!以我在心理行业的从业经验来说,我从不认为暴力倾向是天生的。 壮壮是个高大强壮的小男孩,人如其名。刚刚满三岁的他比同龄小朋友高出一头,在小区里很有名,只是他的“名气”来源于他很爱打人。在外面玩时稍不如意,他就会动手打小朋友。家长批评他,他还不依不饶地大喊:“我就是要打人……打死他……”甚至有时犯了错误,家长打他,他还会还手打家长。现在小区里,人们远远地看到壮壮都会拉着孩子绕着走。 壮壮妈妈很着急,认为壮壮有暴力倾向。眼看壮壮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壮壮妈妈担心他会在幼儿园伤害其他小朋友,但她怎么也想不明白,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么就变成了“暴力分子”? 孩子的成长环境中有没有出现暴力模块? 成人有时候也会用暴力解决问题,比如用打耳光、打屁股的方法教训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想:“爸爸妈妈可以打人,为什么我不可以?我因为害怕被爸爸妈妈打,不敢犯错,爸爸妈妈打我正确管用,我为什么不能打人呢?”身为父母,一方面教育孩子不能打人,一方面又要如何做到言行一致、不打孩子呢? 儿科医生已经证实,在打闹不休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暴力”“阴险”“欺骗”等行为倾向,甚至变得个性阴郁或者完全自我封闭。我从不认为暴力倾向是天生的,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在孩子刚满一岁时,就宣告发现孩子有暴力倾向。把孩子导向暴力之路的其实是孩子日常生活的环境氛围以及父母的行为。 因此,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学会尊重他人,首先自己就要避免出现动手打人、大吼大叫等暴力举动。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提醒孩子,他*钦佩的父母是绝不会对人动粗的;要向孩子证明,动粗的人*懦弱,欺负别人更是弱者的表现。 为什么孩子想跟别人打架? 孩子没有好坏,他们只是精力充沛。孩子发泄精力的方式可能是正面的,如运动、游戏、学习等,也可能是负面的,如破坏物品,动手打人……孩子之所以会发展出好斗的性格,通常是因为小时候的暴力行为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如果大人总是用动手打人、大吼大叫、体罚甚至羞辱等方式惩罚孩子,孩子就会把“打架”误认成一种惯性动作,或者一种正常的行为模式。 孩子打人后家长必须严肃批评,让孩子知道这种伤害别人的行为是不对的,是不被允许的。孩子两岁以后,家长就要逐步教会孩子管理情绪,不能让孩子由着自己的情绪来。 家长可以有步骤地给孩子明确各种行为的界限。如果孩子打人了,家长可以对孩子采取一些适当的惩罚措施,比如剥夺孩子做某件很喜欢的事情的资格。不过,要记得照顾到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嘲讽或羞辱孩子,特别是不能从人格上批评、否定孩子。 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能拳脚相加、以暴制暴,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强的。想要孩子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家长的以身作则*关键。如果当家长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还指望孩子从你身上学到什么正确的处理情绪的方法吗?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很大一部分会像基因一样“遗传”到孩子身上。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会把父母当成榜样,首先效仿父母惯用的处理方式。 要做好孩子情绪的“导师”,言传与身教缺一不可。 孩子在某个年龄阶段会特别有暴力倾向吗? 暴力是大多数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我们必须教导孩子如何进行自我控制以及如何与人相处。只有这样,才能让暴力转化成创造力,而非破坏力。 愤怒是一种爆发式的负面情绪,*早出现在出生后的四至八周。通常,愤怒是导致孩子攻击行为的罪魁祸首。孩子越是愤怒,就越是冲动,动手的欲望也愈发强烈,自然而然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妈妈们会发现,从一岁起,原本很好带,像天使一样的孩子精力一下子充沛起来了;到了三岁左右,他开始用咬、抓、推、扯、踢……来试探周围的环境。 男孩大多在三至五岁出现所谓的暴力倾向,这是男性的一种情绪表达方式。但每个孩子受到的教育不同,其表达出来的暴力行为或多或少会受到控制和引导。 男孩的暴力通常表现在外在(男孩的暴力行为通常都会向外爆发)。他们更习惯用肢体动作来表达情绪,甚至动手打人。 他们的精力需要表现在外在的行动上,如到处跑跳,或者拍打东西、大声喊叫。女孩的暴力情绪则更多地显现于内在。当她们生气时,会反过来伤害自己,倾向于以哭泣的方式排解,或者显得心事重重,把自己封闭于沉默之中。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是负面情绪的强烈程度是相同的。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明来由的怒气或沮丧时,不妨停下脚步来了解他们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事实上,父母在情绪的疏解方面要给孩子以协助,以帮助他们澄清情绪、了解情绪,才不会致使孩子的负面情绪扩大或恶化。父母要让孩子了解情绪不是问题,偏差行为才是问题,这是帮助孩子成长和进步的关键。当孩子因情绪问题而出现偏差行为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的解决之道,帮助孩子顺利解决问题。 心理学小知识 学习语言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控制情绪 肢体上的暴力是要掩饰词穷的处境。设想你正身处一个陌生的地方,不懂当地的语言,你会不会有心理落差,或者焦虑?所以说,孩子无法确切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心情烦躁也可以理解。不怎么会说话的小孩子常常会采用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如跺脚、挥手、瞪眼、尖叫、大哭! 孩子因为经常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痛苦,转而变相用侵略性的举动来表现。肢体上的暴力,经常是为了要掩饰词穷的处境。因此孩子受到文字刺激越多,他就越不需要去侵犯别人。 自我表达与动手打人是一种相对应的关系。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多用言语,而不是用手脚的动作去表达情绪。例如,可以多说故事给孩子听,多和孩子用正确的语言交流,让孩子能够更好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因为语言的学习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精力和情绪。 妈妈不爱我了 孩子在表达愤怒情绪时,往往会做出过激行为,导致妈妈情绪波动,此时妈妈表现出的厌恶和反感,会让孩子误认为妈妈不爱自己了,伤了孩子的心。 今天,小易和妈妈都过得很糟糕,小易是哭着睡着的,妈妈是气得睡不着。 当天上午阳光明媚,小易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去小区游乐场玩。由于天气好,游乐场里有好多小朋友。小易很快被小沙池吸引过去,顺手捡起沙池里的一个小铲子。就在这时一个小弟弟突然冲过来抓小铲子,还大喊:“这是我的,不许动……” 小易先是被吓了一跳,然后不甘示弱地抓住小铲子的另一头不肯放手。就这样你抢我夺几个回合后,小易愤怒了,在小弟弟的脸上狠狠抓了一把。伴着小弟弟大哭的声音,两个妈妈赶忙跑过来。 一看小弟弟脸上的抓痕,小易妈妈就生气地朝着小易的手打了两巴掌,说:“坏孩子才抢小朋友的东西,更何况是抢小弟弟的东西,这是以大欺小,太无耻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的坏孩子。”妈妈边说边夺下小易手里的铲子,还给了小弟弟。 妈妈拽着小易回家了。小易开始了一系列的不合作,他故意不好好吃饭,故意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甚至因为一点小事大哭大闹。接下来的一整天,小易和妈妈都是在吵闹中度过的,到晚上睡觉时,小易还在找碴儿捣乱。气急败坏的妈妈在他屁股上打了两下,*后,小易哭着睡着了。讲到这里,聪明的父母已经看出小易妈妈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并不妥当,导致小易负面情绪持续发展,愈演愈烈。 孩子的误读——“妈妈不爱我啦!” 注意到小易妈妈发现小易抓了小弟弟的脸后指责小易的话了吗?我们对孩子是不是也说过很多类似的话?这些话脱口而出,根本不过脑子,也许过后我们自己都很诧异“我竟然会说这样的话”,或者后悔自己的言行,又或者使劲为自己找理由,比如“我当时实在是太生气了”“对方家长就站在那儿,我只能用这种方法平息对方家长的怒火”。 但是,孩子的心很稚嫩,里面没有什么大道理或复杂的心思。在听到指责后,他们甚至想不起被责骂的根本原因。在听到妈妈的责骂后,小易只想到了两件事:我是坏孩子,妈妈不爱我了。 这两件事对一个孩子来说相当可怕,因为,孩子非常在乎妈妈对自己的态度。当孩子情绪好时,妈妈表现出欣喜,孩子会认为妈妈很爱我;而当孩子情绪坏时,妈妈表现出厌恶甚至反感,孩子会认为妈妈不再爱自己。一旦孩子认为妈妈不爱自己了,孩子的**感和信任感就会降低,就更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此,不管发生了什么,父母都应该让孩子知道,即使他们做得不对,他们还是好孩子,爸爸妈妈还是会爱他们。爸爸妈妈不能接受的只是他们的行为,而不是他们的人。 恼怒时刻请冷静 在恼怒时保持冷静,对成年人都是不容易的事,更何况对心理机能发育还不完全的孩子。因此,孩子在愤怒时做出的过激行为完全可以被理解,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他们通常因为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愤怒才做出过激行为,比如抓人、咬人、踢人、打人,而且学龄前儿童的*初几次攻击往往都是试探性的,不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这与恶性攻击有本质区别。 小易由于愤怒抓了小弟弟的脸,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及时制止并提出警告,让他知道无论多么愤怒都不可以伤害别人。 但如果孩子听到诸如“坏孩子才动手攻击小朋友”“你是坏孩子,妈妈不喜欢你!”之类的话,在潜意识里就会认为“我就是妈妈不喜欢的坏孩子”。这种话相当于给孩子贴标签,只会让孩子更加自暴自弃,会身陷“坏孩子”的状态无法自拔。 另外,小易妈妈生气时,伸手打了小易。小易会效仿这一行为,会想:“妈妈生气了可以打人,我为什么不可以?”当时小易妈妈应该保持冷静,先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让孩子有表达情绪的机会,然后告诉小易,妈妈知道他很愤怒。 这是帮助孩子识别情绪。另外,也要严厉地告诉孩子,无论自己多么愤怒都不能伤害别人,并且要让孩子知道**不能有下一次。妈妈可以在事后告诉孩子一些发泄愤怒的方法,比如跺脚、击掌,但**不可以用任何可能给别人造成伤害的方式。当然前提是家长自己也不可以做伤害别人的事。 给孩子时间平息坏情绪 坏情绪产生后,不可能马上烟消云散,遭遇情绪困扰的孩子,可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会表现出闷闷不乐或焦虑烦躁。 这时要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消化和体会,这也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孩子,他们完全可以独自总结这次经历的利弊得失,并在下次处理得更好、更得当。 这就是成长的历程! 心理学小知识 母爱是无条件地关爱 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和爱护,是建立孩子**感和信任感的基石。不要让孩子误读妈妈,孩子*在乎妈妈对自己的态度。请不要因为自己一时不假思索的言行,伤到孩子稚嫩的心灵。孩子的情绪,无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妈妈都要接纳、理解并分享。 用“自虐”来表达愤怒 没完没了地哭闹,大发脾气,不接受安抚……孩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绪,从小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媛媛年纪不大却是个名副其实的脾气大王,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哭个没完没了,*让妈妈头疼的是,她经常一发脾气就抓自己的脸,漂亮的小脸蛋被抓得痕迹斑斑,妈妈既生气又心疼,想了很多办���都没能让她改掉这个坏毛病。 有**家里来客人,其中一位是和媛媛年纪相仿的小朋友。妈妈觉得,有小朋友陪媛媛玩,媛媛一定很开心。可没想到,打客人一进家门,媛媛就开始找碴儿,大哭大闹。小朋友走到哪里,她哭到哪里,什么都不许小朋友动,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怎么哄都不行,搞得妈妈又尴尬又无奈。 媛媛妈妈说,刚上幼儿园时,小孩子哭很正常,可是媛媛哭了将近半年,而且每天都哭到嗓子哑,有几次还几乎哭得背过气去。媛媛妈妈不明白这是怎么了,为什么孩子脾气那么大。这么点儿的孩子为什么要如此虐待自己的情绪? 妈妈,你要注意我哦! 小孩子脾气越来越大,一方面和她天生的气质类型有关,一方面和父母没有及时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有关。像媛媛就属于典型的难养型气质的孩子,难养型气质的孩子比较暴躁,容易发怒,不易接受别人的安抚。他们通常很敏感,对痛苦的体验记忆深刻,反应也更强烈,这种气质类型的孩子需要养育者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媛媛不喜欢小客人,可能因为妈妈忙于照顾客人让媛媛感到被疏忽,于是,媛媛就用自己的方式吸引妈妈和家人的关注。媛媛在幼儿园大哭大闹,就是想用这种方式让妈妈陪在自己身边…… 很多妈妈都因为忙于工作,忙于家务,或忙于应酬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求。孩子需要妈妈的陪伴、妈妈的关注,这是其他人或玩具不能替代的。如果孩子的真实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孩子的愤怒情绪就会不断升级,甚至做出虐待自己的行为。孩子以此寻求关注,好像在呐喊:“嘿,妈妈,我在这儿呢!” 如何面对经常虐待自己情绪的孩子? 妈妈要尽量多陪陪孩子,不是说妈妈要全天候地陪在孩子身边,而是尽可能多地陪陪孩子。每天要有高质量陪伴孩子的时间,陪孩子做游戏,陪孩子看看书……有些全职妈妈看似一整天都陪着孩子,其实只是让孩子自己玩。妈妈在旁边做自己的事情,这不叫陪伴孩子,这充其量是看着孩子而已。妈妈是不是在用心陪伴,孩子是能感受得到的,要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被关注。 像媛媛这样一发脾气经常用抓脸等“自虐”行为来表达的孩子,家长首先不要强化孩子的这种不当行为,更不能用打骂的方式去制止孩子。可以在孩子愤怒的时候,攥住孩子的手并且分散她的注意力,也可以抱抱孩子,告诉她:“妈妈爱你!” 请妈妈不要吝啬向孩子表达“爱”,要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被爱。 心理学小知识 虐待自己情绪的孩子会影响大脑的发育 虐待自己情绪的孩子将来可能导致心理和情感问题。科学研究发现,孩子的情绪会影响大脑的发育。懂得善待自己情绪的孩子,脑实质颞叶能够释放**不良情绪的生化物质,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氢化可的松等,而经常虐待自己情绪的孩子的这种大脑功能要弱一些,长大后更有可能产生心理和情感问题。可见从小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能让孩子受益终生。爸爸妈妈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