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

  • 作者:欧阳霞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523369
  • 出版日期:2019年06月01日
  • 页数:355
  • 定价:¥4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教材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它将新闻采写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应用新闻学的基本理论与新闻采写实践经验及**新闻作品赏析紧密结合。通过本教材学生所接受的不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的新闻学理论,而是接受*基本的新闻学原理、基本采写技能、基本价值观和新闻采访写作的实践锻炼机会,促使同学们把抽象的新闻理论变成发现新闻的方法和讲述新闻的能力。
    文章节选
    “新闻策划”一词无论是在新闻理论层面的探讨,还是在新闻实践中的运用都已经十分普遍。就词义来看,“策划”一词的核心是“计谋”“设计”,这与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似乎水火不容,可是它们的确结合在了一起,并让新闻有了新的增长点,让新闻进一步成熟。那么,新闻报道策划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

    第三章新闻策划,让新闻更成熟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如果一个媒体经常设置议程,那么它就会成为公众讨论的倾向性场所,就能引导舆论,而这则意味着新闻媒体能够充分利用新闻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可以说,新闻报道策划就是在设置公众讨论的议程,从而突出媒介的价值和个性,增强媒介的影响力。
    **节什么是新闻策划〖1〗一、 新闻策划的概念新闻策划的称谓也并不统一,有的称之为“报道谋划”,有的称之为“报道策划”,更普遍的称为“新闻策划”。一般认为,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传媒的形象策划,它包括传媒发展战略策划、传���营销策划、内部管理机制策划、广告策划以及媒体的风格和定位策划等;狭义的新闻策划也称为新闻报道策划,是指新闻报道主体在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础上,对已占有的新闻线索、新闻资源按照新闻规律进行有创意地谋划和设计,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报道策略及计划,以求优化报道效果,使报道达到一定规模、层次、深度,并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虽然新闻策划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但新闻策划的行为早已在新闻业界存在。早在20世纪初,世界上一些有影响力的报纸就在用新闻策划的智慧对重大[1]0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第三章新闻策划,让新闻更成熟[2]0新闻事件的报道进行谋划。例如,1912年《纽约时报》关于“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的新闻传播,便是新闻策划的经典案例。据《美国新闻史》记载,1912年4月15日凌晨,发自美联社的一份新闻简报传到《纽约时报》新闻编辑室,简报内容是: 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途中撞上了冰山。虽然“泰坦尼克”号邮轮曾被誉为“一艘不会沉没的轮船”,但时任该报编辑主任的卡尔·V.范安达(Carr V. Van Anda)立即同《纽约时报》在哈利法克斯和蒙特利尔的记者以及该邮轮拥有者——白星航运公司的办事处取得联系,了解到自收到**个求救信号起半小时后,就再也没有收到“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报。范安达由此确信,这艘“不沉之舟”已经沉没了。据了解,在“泰坦尼克”号上的2 200名乘客中有许多名人,《纽约时报》便根据乘客名单准备了一则相关报道,并为其头版准备了一幅“泰坦尼克”号客轮的照片(见图31)。在凌晨3点半以前,范安达已组织好这次报道。当天上午,《纽约时报》就以通栏标题报道了“泰坦尼克”号已经沉没的消息。在接下来的3天里,随着“卡帕西亚”号客轮搭载“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驶向纽约,有关“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报道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见图32)。《纽约时报》在策划和组织这一突发事件报道的过程中,是范安达天才的报道策划能力及受过良好训练的采编人员的努力成就了这一经典性的报道。
    图31《纽约时报》关于“泰坦尼克”号报道的头版,列出幸存乘客名单以及
    史密斯船长和“泰坦尼克”号的照片
    (资料来源: 百度图片)
    图32民国课本《新国文》关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课文,内容来自《纽约时报》的报道
    (资料来源: 《羊城晚报》)
    二、 新闻策划的意义
    新闻策划是报道主体作用于被报道客体的主观能动性的思维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方案,所以新闻策划的意义在于使媒体报道变被动为主动,使新闻价值得以更充分地挖掘,实现新闻价值的*大化,从而在媒体竞争中制胜。
    新闻策划的意义还在于能够极大地拓展和有效地利用新闻资源。在海量信息中经过整理、分析、判断,选取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事实进行报道,突出**、热点、不同点,可以有效避免新闻同质化,从而实现新闻价值*大化。通过对新闻素材进行整理组合,突出创新性,在新闻角度、版面设置、频道分配上进行创新,突出媒体的差异化、个性化,从而获得传播优势。
    新闻策划不仅增强了报道的计划性、增强了服务功能,而且拉近了编读的距离,提高了媒体的声誉,更使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提高,这也是新闻策划的意义所在。在策划、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新闻采编人员的经历、思路、方法及风格不尽相同,但在新闻策划过程中,记者与编辑必须围绕事实进行思考,将自身的认知能力、知识见解与事实的价值相结合,这无疑可以增进交流,启迪思维,取长补短,提高整体新闻策划水平。另外,新闻策划的系列报道往往需要跨部门、跨行业采写才能完成,这就需要采编人员要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政策以及市场行情、资源状况、方法措施等,如此,使采编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提高。
    三、 新闻策划不是策划新闻
    新闻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新闻生产工作,是对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的思考与设想,它的基础是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策划的底线。
    新闻策划是人们的主观意识活动,但这种主观活动不是凭空的臆造,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它是“在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础上,对已占有的新闻线索、新闻资源按照新闻规律进行有创意的谋划和设计”。
    策划新闻是对新闻事实本身进行策划,是媒体为达到某种宣传效果或者是社会效果而人为地组织某些活动,或者诱发和控制某些事件,然后在媒体上进行报道,其实质就是制造假新闻。
    为了更直观地明确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区别,我们以新闻史上两个经典案例来说明。
    案例1
    新 闻 策 划“水门事件”报道已成为美国新闻事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记者罗伯特·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冒着生命危险,4个月内采访1 000多人,前后报道长达2年,*终揭开了“水门事件”内幕,矛头直指**和尼克松本人。“水门事件”的成功报道让《华盛顿邮报》获得了1973年普利策公共服务奖。
    1972年6月17日,《华盛顿邮报》的编辑Barry Sussman接到其上司的电话,告知5个窃贼闯入美国华盛顿水门饭店的民主党总部,企图把窃听器安装在电话上,他们在逃走时被捕。
    当天下午,《华盛顿邮报》立刻成立了“水门事件”报道小组,包括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30岁)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29岁);编辑Barry Sussman(38岁)和其上司Harry Rosenfeld(43岁)。
    到当天下午晚些时候,《华盛顿邮报》报道小组已经推断尼克松总统和他的长期政治“走狗”Murray Chotiner是幕后人。但大家都认为这是无稽之谈。6月19日,《华盛顿邮报》的警察新闻记者Eugene Bachinski得到允许,查看了从5名嫌疑人手中没收的笔记本和文件,发现了“W.H”和“W.House”的标记,而且它们都与一名叫霍华德·亨特(Howard Hunt)的人有关。伍德沃德打电话到**,得知他在Colson的办公室。Colson是尼克松总统的特别顾问,**的重要人物,亨特为Colson服务。伍德沃德询问了他那位在**工作的特殊朋友(即“深喉”),确认了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将亨特列为“水门事件”的主要嫌疑犯。次日《华盛顿邮报》报道了这一事实,新闻标题是《**顾问涉嫌窃听丑闻》(White House Consultant Linked to Bugging Suspects)。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在匿称“深喉”的**某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内情提供人的神秘协助下,穷追不舍,陆续在《华盛顿邮报》上追踪报道有关“水门事件”的内幕情况。到10月份,《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调查取得重大突破。10月10日,该报又一次指名道姓地报道说: “‘水门事件’是在**官员和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指挥下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侦探和破坏活动的一部分。”**和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恼羞成怒,立即指责这篇报道是“*荒谬的新闻报道”,是“一堆毫无意义的谎话”,是“集荒谬之大成”,拼命煽动公众对舆论界的不信任。但随着新闻传媒报道力度的不断强化,整个事件的真相终于无法掩盖了。1973年1月8日,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审理“水门盗窃案”,这意味着《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长期跟踪报道画上了句号。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辞职。1974年8月9日,《华盛顿邮报》用将近两寸半特大字号的通栏标题,报道了美国历史上**次总统辞职的消息(见图33)。
    图33《华盛顿邮报》报道尼克松辞职
    (资料来源: 《新闻晚报》)
    在**的努力掩盖下,“水门事件”几近沉入历史的深处,不为人知。在“水门事件”漫长的报道过程中,《华盛顿邮报》在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础上,对已占有的新闻线索、新闻资源按照新闻规律进行有创意地谋划和设计,对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进行思考与设想。可以说,如果没有以《华盛顿邮报》为主的媒体的穷追不舍、精心策划、层层追查,也许根本不会有“水门事件”的曝光。
    案例2
    策 划 新 闻 胡志平: 《新闻写作创新智慧》,99~100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0世纪西方新闻界*大的一起策划新闻案是“希特勒日记”案。这是一起先有新闻从业人一手策划和“导演”,后有人为**所诱故意迎合制造的弥天假新闻。
    1983年4月25日,原西德*大的新闻画刊《明星周刊》在汉堡举行盛大记者招待会。总编辑皮得·克赫向在场的西方各国记者发布了一条震惊全世界的特大新闻——《明星周刊》记者花了3年时间,走遍了西德、东德、瑞士、奥地利、西班牙等国,终于找到了战争头目希特勒的60本日记。《明星周刊》总编宣称这是“二战结束以来新闻界迎来的*大的**新闻”。在场的记者各个兴奋不已,神色惊异,兴趣高昂。当克赫总编把其中两本日记展露在记者们面前时,目击者、拍照者拥挤不堪,唯恐抓拍不到看不仔细这**亮相的新闻实物。采访的记者们看到: 眼前的日记本,黑色,皮革封面,封皮上印有帝国之鹰图案和纳粹标志,日记本边角磨损。翻开数页,一行行德文展现在眼前,凡见过希特勒手笔的人,吁嘘不止,一看就知道是希特勒亲笔,而且每篇日记都有希特勒亲笔签名。现场所有人面对这一重大新闻都心服口服了,加上记者招待会上请来的几名史学家相继认可,于是对这一新闻界伟大的发现而发出的赞叹声此起彼伏。记者招待会还没有宣布结束,各国记者们便纷纷涌出抢发自己的新闻报道,没有一家媒体甘心自己的报道落人之后,因为这样的特大新闻真是难得一遇。
    接着《明星周刊》早已期待的财源滚滚而来。西德电视台以77万马克的价钱买下了为《明星周刊》拍“重大发现”的新闻拍片权;意大利《全景周刊》出巨资与《明星周刊》签订合同——两家媒体可同时刊登来自《明星周刊》的有关希特勒日记的新闻报道;法国《竞赛画报》也买下了《明星周刊》所有预期报道的同时刊登权;英国《泰晤士报》以40万美元买下了在英国**发表这一新闻的权利。没有买到与《明星周刊》同时发表权的各国媒体,就采取尽快转载的办法。短短几天之内,世界各地报刊上发表的有关希特勒日记的新闻达到数万条。整个世界都让一家媒体带动起来了。据说,美国人为了得到一份《明星周刊》,宁愿多掏5美元,这家刊物每期增印40多万份,仍然供不应求。
    可是谁也没料到,仅仅过了11天,新闻界上空突然响起晴天霹雳。西德内政部部长举行记者招待会,郑重宣布: “所谓希特勒日记纯系子虚乌有!”接下来便是《明星周刊》总编辑克赫及其副手宣布辞职,有关记者成为诈骗嫌疑人,锒铛入狱。
    这场闹剧始于该刊从一部、二战、野史书籍中获得的线索,以及追逐**利益的进一步策划。一本名叫《墓穴》的书谈到盟军逼近柏林,希特勒自杀的前几天,有一架载有希特勒私人文件的飞机仓皇出逃,结果坠毁在德累斯顿附近。后来,有人从飞机的残骸中取走一只完好的金属箱。《明星周刊》记者海德曼就是凭着这部野史产生了职业敏感,并立即按照书中所写的箱子失踪的情节开始追踪调查希特勒私人文件的下落。不知为什么,如此荒唐的职业冲动,一年后,居然得到了包括总编辑在内的所有负责人的赞赏,而且给予了海德曼去往欧洲各国的时间和财力的大力支持。又不知为什么,就在周刊总编们关心和支持海德曼无稽行动之后,这位记者果然在意大利遇到了一位名叫普里萨克的希特勒笔记辨认专家,按照“专家”的指点,果然又找到了保存希特勒私人文件——60本日记的人。西方观察家指出: “在这毫无根据的调查采访的背后,会出现这么多海德曼所希望的巧合,显然是有人背后导演和策划的结果。”
    在这场闹剧中,导演者只需要十分隐秘地通过某种途径,向某个人施放一个**诱饵,就必然有人在乌有中生出一个“有”来,而真正的导演者你是很难捉住他的尾巴的。原来,那个“保存”希特勒日记的人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古董贩子,希特勒日记就是他为**所诱创造的杰作。他在听到从舆论界放出的隐隐密密的风声之后,便蓄意模仿希特勒笔法写出了60本日记。总而言之,新闻策划是对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进行策划,而非对新闻事实的策划,它是对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件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是对事实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产生的社会反应作出某种预测,对事实的变化走向作出分析,对报道产生的舆论作用作出某种企望,并据此作出报道上的一系列安排。而策划新闻是对新闻事实本身进行策划,其实就是制造假新闻。
    第二节新闻策划的原则
    新闻策划只有遵循了一定的原则,才能真正发掘新闻内在的价值,才能发挥新闻策划应有的作用,让新闻传播获得报道者所期望的效果。那么,新闻策划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 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写作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也是新闻策划应当遵循的首要原则。
    新闻策划要依据新闻传播的宗旨和原则,对报道形式、报道资源、报道过程等加以选择和谋划,要以客观存在为依据,要以真实、全面、公正地表现客观事实为准则。新闻策划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目的是使新闻报道以更好的方式、方法传播致效。
    报道策划要受新闻客观、真实、公正这些基本准则的制约,不可对新闻事实有任何形式的扭曲。
    然而,随着媒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媒体置新闻规律于不顾,摆布报道对象,导演事实。
    例如,2008年2月,一网友质疑CCTV影响2006年年度十大图片《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存在造假嫌疑(见图34、图35)。其后,作者《大庆晚报》摄影记者刘为强承认了照片经过PS处理的事实。他说图片中的羚羊是真的,桥也是真的,但是瞬间不是那么好赶,所以对图片进行了合成。事发后,央视影响2006CCTV图片新闻年度评选组委会、评委会宣布取消《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铜奖资格,收回颁发给作者的证书及奖杯,并向社会公众致歉。之后,刘为强被《大庆晚报》解聘,《大庆晚报》为此发表了公开道歉声明。
    图34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
    图35网友指出的照片三大疑点
    (资料来源: 《北京晚报》)
    近几年来,新闻照片造假现象屡见不鲜。2003年,《洛杉矶时报》记者造假英军士兵和伊拉克平民的照片,被证实为后期合成制作;“非典”时期,获得“荷赛”奖项的一幅记录新婚伴侣走在街头的照片,被证实是假照片;2004年,美联社发出的陕西洪水漫过膝盖的图片,是经过合成的假照片;2005年首届华赛自然及环保新闻金奖作品《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里的广场鸽也有作假成分。
    假新闻脱离了报道客体的制约,不顾新闻传播规律,有意制造新闻的轰动效应,这种违背传播规律的所谓“策划”背离了报道策划的宗旨,是对新闻的亵渎。媒体具有放大功能,这种策划的新闻经媒体传播,会迅速成为公众信息和舆论的焦点,其行为是对受众的欺骗,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
    还有一种违背真实性原则的所谓“新闻策划”,实质上就是商业策划。新闻策划与商业策划有本质的区别,新闻策划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新闻价值,获得*佳的传播效果,而商业策划的目的是为了*大限度地占领市场,增加利润。但我们在现实中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媒体和采编人员经不起物质利益的诱惑,在商家、企业挂牌开张,推销商品之际,为其出谋划策,通过新闻报道帮助企业达到宣传的目的。例如,一家手表厂推出一款抗震手表,想通过媒体宣传,通常情况下,这个企业就这款手表在媒体上发布广告即可。可是,有一个记者听说此事,便主动给手表厂出主意说: “在媒体打广告,价格实在太贵,不如你们把抗震手表放在马路上,然后让一辆汽车碾过它,表没有碎,我拍照作报道,这多有新闻价值。不用花钱,宣传效果会更好。”手表厂自然喜出望外。结果这位记者的策划顺利实施,他自然也得到了企业给的“红包”。
    新闻策划和商业策划是不同领域中有着本质区别的策划,如果人为地将两者的界线模糊,商业策划的原则就必然否定新闻策划的原则,从而制造出假新闻。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坚守新闻策划的真实性原则,是每一个有责任的新闻媒体和一切正直的新闻人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品格。
    二、 创新性原则
    新闻策划的生机和魅力在于立异,在于出新。报道策划*宝贵的品格是拒绝平凡,追求创意,这是报道策划的精髓和灵魂,综观成功的报道策划,无一不是充满个性和创意。
    在媒体融合的当今,新闻策划的创新不仅仅表现在报道内容创新,也表现在传播渠道创新。
    报道内容策划创新,意味着涉足别人未曾涉及的领域,报道别人未曾报道的内容,选取别人未曾选取的角度,提炼别人未曾提炼的主题。在通常情况下,创新更多地体现为对前人、对别人和对自己已有成绩的超越。这种超越可能是全面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但是,只要有了某一方面的超越,它往往会带来整体性的突破。
    如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后,为了让重大主题报道更加贴近受众,《新京报》在新闻表达方式上进行创新。新京报微信公众号从科普的角度做了《“一带一路”极简史》系列策划文章,通过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报道,自然穿插一些动图和表情包,拉近了大众与“一带一路”这样一个看似高端的名词之间的距离。推送的相关稿件包括《“一带一路”诞生极简史》《明朝时,“快递”就能限时达?》《“一带一路”交通极简史》《在印度,为什么这个场合中国手机更受欢迎?》《“一带一路”通讯极简史》《丝绸“破坏”了罗马人的婚姻?》《“一带一路”名城极简史》《西域人用什么神器改变了汉族人的吃相?》《“一带一路”美食极简史》等,通过可视化、动图、视频、图文等全元素再现主题性时间轴,并且角度独特,可看性较强。董立林、王晓婕: 《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融媒体产品趋势分析》,载《传媒评论》,2017(6)。而新华社则以沙画的形式制作“一带一路”新闻,推出沙画视频《诗词里的“一带一路”》,借沙画创作将“一带一路”与诗歌联系起来,从文化角度向受众阐述“一带一路”,在轻松又具有美感的沙画视频中了解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
    在传播渠道创新方面,技术成为媒体融合的驱动力,H5、视频VR、AR技术的运用在新闻报道策划中已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和竞争力。
    例如,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于2017年5月27日在成都闭幕,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在党代会闭幕后推出了《学报告掌上手册》策划。6月5日起,《四川日报》开始在纸媒端推出深度解读党代会精神的系列署名文章,而在移动端即川报观察客户端和川报观察微信,同步推出了“1 1 1”的《学报告掌上手册》。手册围绕每期“深度解读”重磅文章,推出1篇权威解读(即转发纸媒端解读稿件) 1个极简图解 1分钟动画《党代会小课堂》,带读者秒懂党代会权威解读,掌握党代会**思想。极简图解和动画视频,都是专门为移动端推出的产品,同时与纸媒端的解读一一呼应,增强了解读稿件的可读性和易读性,提升了传播效果。董立林、王晓婕: 《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融媒体产品趋势分析》,载《传媒评论》,2017(6)。
    报道策划应当不拘一格,大胆探索,尽可能在报道的内容、角度、形式、传播平台以及标题、配置和编排设计等方面求新立异。
    目录
    **章记者,时事的观察记录者001 **节记者的职业素养002 一、 新闻品格——坚持正义,追求真理002 二、 新闻敏感——记者*宝贵的专业素养008 三、 新闻专业主义——记者的自觉追求014 第二节记者的综合素养019 一、 知识储备——让记者挖掘新闻的深度019 二、 心理素质——让非智力因素得以激发020 三、 全媒体素养——让记者跟随时代步伐020 练习027 第二章新闻,注定要不断重新定义028 **节新闻没有**的定义028 一、 什么是新闻028 二、 新闻的定义031 第二节新闻的深层本质和功能032 一、 人是新闻力量的源泉032 二、 新闻实现人与人的沟通037 三、 新闻是社会批判的工具039 练习041 第三章新闻策划,让新闻更成熟042 **节什么是新闻策划042 一、 新闻策划的概念042 二、 新闻策划的意义044 三、 新闻策划不是策划新闻045 第二节新闻策划的原则048 一、 真实性原则049 二、 创新性原则050 三、 应变性原则052 第三节新闻策划的类型053 一、 阶段性新闻策划054 二、 专题性新闻策划054 三、 即时性报道策划055 四、 融媒体报道策划056 练习062 第四章新闻价值,衡量事实的标准063 **节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064 一、 时新性064 二、 重要性066 三、 显著性067 四、 接近性068 五、 趣味性(人情味)069 第二节新闻价值取向072 练习077 第五章新闻线索,采访的出发点078 **节寻找新闻线索078 一、 什么是新闻线索078 二、 新闻线索从何而来081 第二节如何发现新闻线索087 一、 在闲谈中捕捉087 二、 在联想中发现088 三、 在对比中探寻089 四、 在细节中抓住090 练习091 第六章采访对象,找到并去接近092 **节找到采访对象092 一、 寻找采访对象的途径093 二、 征得采访对象的同意094 第二节赢得采访机会095 一、 “抢”,必然的追求095 二、 等待,不得不有的付出098 三、 应变,创造机会的智慧100 四、 信任,赢得采访的桥梁101 五、 坚持,绝不轻言放弃103 六、 场所,因人因事而异104 练习105 第七章采访准备,预先的工作107 **节熟悉采访对象107 一、 为什么要熟悉采访对象107 二、 怎样熟悉采访对象110 第二节准备问题、装备和提纲113 一、 准备采访问题113 二、 准备采访装备116 三、 准备采访提纲118 练习121 第八章采访提问,记者的天职122 **节提问方式122 一、 陈述提问122 二、 直接提问126 三、 追问132 第二节提问类型137 一、 开放式提问137 二、 闭合式提问(封闭式提问)138 三、 开放和封闭相对而言139 四、 两类提问的运用139 第三节提问技巧142 一、 开启提问,因人而异142 二、 正面激问,逼迫回答144 三、 揣摩对方,心理较量145 第四节提问禁忌146 一、 忌提主观诱导性问题146 二、 忌提审问式的问题147 三、 忌提伤害性的问题147 四、 忌提无法回答的问题148 五、 忌提信口开河的问题148 第五节非言语因素采访150 一、 通过视觉的非言语采访151 二、 通过物体的非言语采访151 三、 通过体态的非言语采访152 四、 通过副言语的非言语采访152 练习153 第九章原则和要求,新闻写作的基础157 **节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157 一、 什么是用事实说话157 二、 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164 三、 如何用事实说话165 第二节新闻写作的要求168 一、 真实是新闻的首要特性和**品格168 二、 准确是新闻写作至高无上的法则175 三、 精练是新闻的特性所决定的178 四、 生动是引人入胜的保证182 练习185 第十章语言,新闻的载体186 **节新闻语言的内涵186 一、 什么是新闻语言186 二、 新闻语言是综合功能语言187 第二节新闻语言的特点187 一、 准确是新闻语言的**特点188 二、 白描是至高的语言境界189 三、 简洁是新闻语言的美学品质191 四、 通俗是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必然途径193 第三节新闻语言的禁忌195 一、 忌含糊笼统195 二、 忌数字堆砌198 三、 忌用生僻字词199 四、 忌公文语言200 五、 忌网络语言200 练习201 第十一章体裁,新闻的表现样式204 **节消息204 一、 什么是消息204 二、 消息的分类206 第二节通讯211 一、 什么是通讯211 二、 通讯的作用213 三、 通讯的种类213 四、 通讯和消息的区别214 第三节新闻特写218 一、 什么是新闻特写218 二、 新闻特写的特点218 第四节华尔街日报体220 一、 什么是华尔街日报体220 二、 华尔街日报体的特点223 三、 华尔街日报体采写技巧226 练习230 第十二章结构,新闻写作的框架233 **节消息的外在结构233 一、 标题233 二、 消息头234 三、 导语234 四、 主体234 五、 结尾235 第二节消息的内在结构236 一、 倒金字塔结构236 二、 时间顺序结构240 三、 并列式结构244 练习247 第十三章标题,新闻的眼睛248 **节新闻标题的作用250 一、 吸引受众251 二、 评价新闻251 第二节新闻标题的特点253 一、 新闻标题要揭示新闻事实253 二、 新闻标题要符合新闻事实256 第三节新闻标题的结构260 一、 标题的外在组成结构261 二、 标题的内在组成结构274 第四节新闻标题的制作278 一、 制作不同种类的标题278 二、 优化新闻标题279 三、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特点282 练习284 第十四章导语,新闻写作的核心286 **节导语的定义及作用286 一、 什么是导语286 二、 导语的作用288 第二节导语的类型290 一、 直接导语291 二、 延缓性导语292 三、 两类导语对比293 第三节导语的写作294 一、 动词,使导语更确切294 二、 描写,使导语有神采295 三、 提问,使导语更具启发性296 四、 对比,使导语价值更突出297 五、 引语,使导语真实可信298 六、 典故,使导语趣味盎然 299 练习305 第十五章主体、背景和结尾,新闻的展开307 **节消息的主体307 一、 主体的作用307 二、 主体的写作要求311 第二节新闻背景315 一、 新闻背景的类型与作用315 二、 背景的写作要求319 第三节消息的结尾324 一、 结尾是与受众告别的地方324 二、 结尾的写作形式325 练习328 第十六章深度报道,让新闻走向深刻330 **节什么是深度报道330 一、 深度报道的产生和发展330 二、 深度报道的概念335 第二节深度报道的写作337 一、 深度报道的类型337 二、 深度报道的写作特点339 第三节新媒体的深度报道342 一、 深度报道本身的新特点342 二、 深度报道传播方式的新特点343 练习353 参考文献354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