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元”呢,《说文》对它的字形分析是“从‘一’,从‘兀’”。从“一”还比较好理解,“一”可以有开始义,老子不是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道”看不见摸不着,有形的东西就都是从“一”开始的。从“兀”是什么意思,就比较麻烦了,许慎没解释,也难倒了后代无数人。不过,《说文》还有一种流传的版本,不是“从‘一’,从‘兀’”,而是“从‘一’,‘兀’声”,也就是说“兀”是声符,“元”字是个形声字。声符不表示意义,就不用解释了,这也算勉强能说得通。 其实结合古文字形和文献证据来看,“元”字的本义并不是开始,而是人头。“元”表示人头义,我们还能在由其组成的会意字“冠”中得到证明。“冠”的本义就是帽子,帽子(“冖”)是戴在头(“元”)上的嘛。“冠”在古代还有一种名称叫“元服”,就是头的衣服了。 更重要的是,早期的文献中就有“元”表人头义的用例,比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里,晋国的先轸因之前冒犯了国君,要自己惩罚自己,便在与狄人的战斗中摘下头盔,冲入狄人的军队中战死。狄人砍下他的头颅,归还给晋国。先轸刚正英勇,他死后的脸看起来还像活着一样。《左传》原文就是:“狄人归其元,面如生。”杜预的注释也非常明确,就是:“元,首也。” 元,首也。于是“元首”就成了一个组合。“元首”这个组合出现得也相当早,《尚书》的《益稷》篇中记载了舜帝给大臣们唱了三段歌词:“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这里面,“元首”就是国君,“股肱”就是大臣,三段歌词的大意就是君臣和谐一致,贤明勤奋,方能百业兴旺;若是国君褊狭(“丛脞”),大臣懈怠,事业就会荒废。这歌词,真是直白而单纯啊! “元”从人头义会很自然地引申出开始义,这符合人类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模式。我们现在不是还有很多词语里的“头”和“首”都跟开始有关吗?比如“开头”“起头”“首先”等。 可以看出,“元”的开始义与“原”完全是来自两个不同的途径。但“元”这个开始义,一开始就用在了非常重要的地方,那就是纪年法中—古代国君即位的**年称为“元年”,国君使用新年号的**年也称作“元年”。另外,中国古代的思想乃至政治都是以经学为根基的,而经学则是以“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为核心的。《春秋》在汉代地位*高,董仲舒就是春秋公羊学派的代表。而《春秋》开篇首句就是“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的解释是:“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政治上与经典上的这种契合,把“元”字推上了一个非常尊贵的地位。 “元”的起始义和尊贵色彩,还在《易》中得到了**的强化。《易》开篇**卦《乾卦》的**句便是:“乾,元亨利贞。”“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都是吉利的字,而以“元”为首。后面又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后面又说:“元者,善之长也。”这个“元”字,真是了不得了。 所以,不仅有朝代用“元”字做国号的(元朝),而且历代帝王也有很多选择“元”字做年号的。汉武帝创立的**个年号就叫建元,他又有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等年号,此后西汉一代就有昭帝始元、元凤、元平,宣帝元康,元帝初元,成帝元延,哀帝元寿,平帝元始等年号。后代也有很多,比如我们熟悉的“开元盛世”,“开元”就是唐玄宗的年号。 不仅国君即位的**年都称作“元年”,而且每年的**天称作“元旦”,**个月称作“元月”,这都是吉利的开始。而中医学里人身*本初的*重要的气称为“元气”,则是*值得珍视的。科举考试中,乡试的**名称作“解元”,会试的**名称作“会元”,殿试的**名称作“状元”,从乡试到殿试连续考中则称作“连中三元”,这都是科举时代“人生赢家”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