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力:提高行动的质量 学会放弃 当开始行动并且能够坚持下去时,一个全新的自己就会朝你走来,不过需要注意行动的质量。 如何在同等时间产出更高的价值?除了待办事项本身具有的价值,还需要提高利用时间的效率,也就是常说的提高专注力。 当下,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也变得越来越焦虑,恨不得把时间掰开来用。刷牙时一定要听书才会觉得心安;打扫卫生时也不忘打开视频课,提醒自己要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吃饭时不忘打开手机,看两篇文章……然而正是这种无头苍蝇式的假勤奋,导致了注意力分散,做事的效率大大降低。 那些总说自己静不下心来的人,基本都在一边低效率地处理着当下的工作,一边焦虑着未完成的项目,结果是当前的任务没能按时完成,未来的工作也不能落实,徒增烦恼。 要相信,行动时的你已经在做着*正确的事,焦虑其他的事只会让你分心,降低行动的质量。 所以,有效提高专注力的**步便是学会专注当下。就像乔布斯所言:“人们认为专注就是要对自己所专注的东西说YES。但恰恰相反,专注意味着要对上百个好点子说NO。” 有效提高专注力的三个妙招 除了学会舍弃,想要有效提高专注力还需要结合使用以下三个方法。 一、善用番茄闹钟 想要提高短时间内的工作效率,就不得不提番茄工作法,该方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提出的时间管理方法,番茄工作法因为其简单易行的特点深受时间管理者喜爱。 具体怎样操作呢?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其切分成数个30分钟的时段,25分钟专心工作,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在纸上画一个×,短暂休息5分钟,坚持4个番茄闹钟就多休息一会儿。 比如写一篇文章大约需要4小时,那就是8个番茄闹钟,每写25分钟就起身活动5分钟,直到任务完成。 番茄工作法的使用范围有着明确的规定。首先,待办事项需要半小时以上的时间完成;其次,该事项需要静下心来完成,需要集中注意力。比如阅读一本书,写一篇文章的大纲都可以使用番茄闹钟来帮助完成,但如果是刷牙、领快递这类事情,利用琐碎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用番茄工作法解决就不太合适。 虽然很多朋友以前就听说过番茄工作法,但你有没有下面这种苦恼? 众所周知,写文章是一件需要灵感的工作,如果当自己文思泉涌时,番茄闹钟响起,你是该停下来休息5分钟,还是继续写作呢?很显然,灵感稍纵即逝,或许只是5分钟的休息放松,思路就会被打断。 所以,完全照搬任何方法论都是行不通的,掌握其精髓,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择善而从”才是关键。 比起番茄闹钟,还有一个更好用的时间管理方法——15分钟法则。以每15分钟为一个小隔断,一个小时就是4个小隔断。在每个隔断开始的时候,你可以自由选择是工作还是休息,无论选择哪种,都要做够15分钟后再做其他选择。 15分钟工作法相比番茄闹钟有点短,但这也是它的优点,不容易让人产生压力。到了15分钟,也不需要强制休息,而是根据当前的状况选择继续或是处理其他事情,切换时间的成本小,效率更高。 二、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 尽力让自己身处安静的环境,如果难以实现,就要学会营造环境,比如戴上耳机以“屏蔽”那些干扰的声音。 同时,学会收纳整理也很重要。在开始工作前花上3分钟清理办公桌,把一切无关物品都放置在一旁。平时也要养成收纳的好习惯,将不同物品放置在固定的地方,避免工作时因寻找工具而分心。 三、学会精力管理 吃好、睡好,保证充足的睡眠是提**率的前提。身体都吃不消,怎么可能迎接每天艰巨的任务?早餐要认真对待,保证营养;晚上不要总是熬夜,长期熬夜很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 都说比时间管理更重要的是精力管理,其实两者相辅相成。能够在适当的时间段做适当的工作才是提**率的核心要素。 不同的人精力的分配也是不同的,有人是“早起鸟”,有人是“夜猫子”。留心观察每天令你全身心投入的时间段集中在哪里,把*重要、*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安排在这个时间段,不要盲目追随他人的作息时间。 比如早睡早起,虽然早睡早起可以增加很多工作的时间,对大多数人的身体也有诸多好处,但不少人却只是为了早起而早起,起床后没能真正投入工作和学习中去,这样的早起,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养足精神。 你是否真正**利用了下班后的几小时?别急着“创造”时间,先学会“拉开”时间的宽度,提高利用时间的能力,能一个小时解决的事情就不要用两个小时来完成。 一款提高注意力的经典游戏 关于提高专注力的训练,有一个有趣的游戏——舒尔特方格,它被认为是全世界*简单、*有效,也是*科学的注意力训练法。 舒尔特方格是美国神经心理医生舒尔特发明的,*开始主要是用于训练飞行员的注意力,之后被民众普及到生活中。 在一张方形卡片上画25个等面积的方格,格子内任意填写1到25这25个阿拉伯数字。训练时,用手指按从1到25的顺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时诵读出声,*终记录所用时间。 数完25个数字所用的时间越短,说明集中注意力的水平越高,因为在寻找目标数字时,人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正是在这个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得到了强化。 据说一名专注力良好的成年人可以在8秒内完成,你呢? 一场提高专注力的有趣挑战 两个小时能做什么?看一部电影、吃一顿大餐,又或是无聊地刷微博、看新闻。两个小时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除了看电影、吃大餐等娱乐,还可以看一章节书,写一篇文章等。 人们常说现在是碎片化时代,社会的节奏太快,每个人的任务也很繁重、 琐碎。但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外部事情的琐碎,而是因为网络的诱惑,我们很难集中精力处理完眼前的任务。 所以,想要提高专注力,不妨就尝试一下每天断网两小时的挑战。断网**不是说让自己回到原始状态,远离任何电子产品,而是在这两个小时内关闭网络,专注当下。至于在哪个时间段断网以及断网的时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即可。 坚持带给人的改变也是悄然发生的,在坚持挑战的两个月时间里,自己读了10本书,并且每本都认真做了笔记。 两个小时,抽出一个小时用来阅读,坐下来和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再用剩下的一个小时,总结、反思当天的阅读成果,整理一下阅读笔记。 不管是阅读还是做其他事,都别忘了在这两个小时内抽出一定时间用来总结、反思。 一匹马跑得再快,如果方向不对,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而反思就是一个不断调整方向的过程,及时调整前行的方向,可以帮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更快到达目的地。 如果你晚上时间相对充足,愿不愿意从今天开始,尝试一下断网两小时呢? 每周计划:用一张表格轻松搞定 文/刘船洋 别让你的年度清单成为梦想清单 时间不等人,即使再合理的时间管理也抵挡不住岁月的流逝。 还记得年初你在朋友圈立下的豪言壮语吗?还记得春节前你记在手账本上详细的年度清单吗?计划阅读100本书,现在看了多少?计划跑步,真的坚持下来了吗? ………… 这些一开始写下的清单,其实根本称不上年度清单,更贴切的说法是梦想清单。甚至有些人的梦想清单都是别人的,看别人跑步于是在清单中加上“跑步”,看别人计划旅游便也把旅游加入清单。*终这个“计划清单”只是一个罗列了他人梦想的组装品。 导致年计划不能落实*关键原因是统筹规划的能力不够,尚不足以制订年度计划,甚至月计划都难。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查看下你的每日清单,完成率是多少,可以准确预估 待办事项的所需时间吗?当有足够的能力完成这些时,就可以开始学习周计划的制订了。 科学制订周计划 什么是周计划?顾名思义,周计划是对一周的事项做规划,相比日计划更关注整体。日计划着重思考每日清单的完成度,周计划则可以思考一下每周的产出收获。 以开车举例,年计划犹如确定目的地,瞄准方向;月计划如同GPS导航仪,选择*优的路线;周计划可以看成方向盘,只有不停地修正方向,才能避免走偏;而日计划就是油门儿,好的每日清单可以让自己快速到达目的地。 比起执着于完成日计划,把眼光适当放远到周计划,有助于看清大局,做到心中有数。 如何制订周计划?方法很简单,先制作一张表格。 周碎片清单 三只青蛙 娱乐项目 反思感悟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打卡区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总完成度 完成度 未完成原因 这个周计划表格,整体可分为四部分。 一、周碎片清单 花费10分钟写下这一周中你准备做的所有事情,不用过度思考,想到什么写什么。但是一定得是自己内心渴望的,不能是他人暗示、提醒你的。当你内心渴望程度不够时,日后的坚持就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写完后,根据优先级删除那些无关紧要的计划。人们总是抱怨没时间,很多时候时间就是被一些琐碎的小事给浪费了。 现在,请为剩下的计划合理分配番茄闹钟(一个番茄闹钟30分钟),为每一项待办事项预估所需要的番茄闹钟数,计算出完成它们所需要的总体时间。 例如计划每周阅读一本小说,打开书看下页码,一共300页,一周7天,那么每天大概需要阅读45页。阅读45页书需要多少时间呢?这里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了,还是老办法,记录时间日志,看看实际需要多久。比如我大概需要30分钟,那么我每天就需要1个番茄闹钟去完成它。 按每天8小时的睡眠计算,每周可以支配的时间有112个小时,也就是224个番茄闹钟。然后再除去日常三餐、洗漱、交通等固定项目的时间消耗,算出还剩下几个番茄闹钟,这些就是每周可以利用的时间。 此时将每周可利用的时间与待办事项所需要的时间做一次对比,如果前者大于后者,那么恭喜,按照既定计划完成目标即可。但如果待办事项所需的时间超过每周可利用的时间,就需要接着调整了,可以进一步删除待办事项的个数,也可以压缩其他时间,但要注意适度。 二、三只青蛙表格(中间) 周碎片清单是为了计算出待办清单的时间用量,但每件事的紧急性和重要性都是不同的。 把删除后的周碎片清单按照时效性原则合理分配,紧急的任务安排在一周的前几天,而阅读这类长期行为平均分配即可。 在“三只青蛙”后边我特意加了娱乐项目的表格,小小的改进让我每天不再害怕“三只青蛙”的挑战,因为我知道每天都有愉快的事情等着我。 很多人都有制订计划的习惯,但是不少人会陷入一个误区,完成既定计划后还会继续工作。这不是更好吗?不,这其实是在破坏信任。 开始工作前说完成列表上的工作就算大功告成,并以此来激励自己,但完成后却选择继续工作,久而久之,时间管理体系里的奖惩机制便会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