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得名于人造山 明代永乐十年(1412 年)前,“宝山”作为一座山尚无影子;清雍正二年(1724 年)前,“ 宝山县” 也并不存在。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所撰地理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节录明《嘉定县志》总结的嘉定人民从明永乐十四年(1416 年) 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 防倭抗倭作战经验:“……故寇舶自外海而来,以洋山为入犯之的,必至此而后分?。若直至崇明,则诸沙错落,沿袤三百余里,暗塗相贯,有若为华、夷之限者。惟有三爿高家一路可以通舟,而不可重载。惟此一路,宽深可行,无有壅碍( 宝山之外,沿海有杨家路者是也)。而竹箔一沙横亘其外,隐然为之外护焉。国初海运,特筑宝山以为准的,盖为此也。故竹箔之南,吴淞之要道也;竹箔之东,刘家河之门户也。若设重兵于此防守,贼岂惟不能侵犯内地,虽二江之口亦得息肩矣。”另据民国《崇明县志》记载:“永乐初,平江伯陈瑄督海运,由吴淞江出口,绕崇明三沙门至京及辽东。”可见,修“宝山”是为了解决当时吴淞口和刘家港航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