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佛教/荆楚文化丛书·学术系列》:
1940年,太虚撰文《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和《我之佛教改革运动史》,从学与行两个方面总结了自己长达三十年的佛教改革运动生涯。而后与党派、无党派的各界名流频频联谊,借政治弘法之愿犹存。
1944年,太虚患轻度中风,翌年,设立僧才训练班,仍然奔忙于佛教改革的事业中。1947年3月,中风旧疾复发,17日在上海玉佛寺圆寂,世寿58岁,僧腊44年。
2.太虚法师与武昌佛学院
在这场佛教改革运动中,湖北有一个标志性的基地,那就是武昌佛学院,这是民国时期**的佛教学院,旨在培养具有现代文化知识和现代佛学修养的佛教人才以改革佛教。1922年由太虚创办于武昌,太虚任院长,梁启超任董事长,得湖北名流陈裕时、李隐尘、汤芗铭、胡瑞霖、王森甫等人赞助。同年9月开学,设修学科三年制,随习科半年制。课程包括佛学、文学、哲学、近代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而佛学又包括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各宗,以体现八宗平等。**期招收学员60名,僧俗兼收,旁听者100余人。任授佛学课程者有太虚、也空、史一如、妙阔等法师;主讲国文者有杜汉三、唐畏三等学者;主讲中国哲学的是唐大园;讲西洋哲学兼授佛学者为张声化;传授藏密者有大勇;讲授中国佛教史和日文及印度六派哲学者有陈济博等。1922年至1926年是学院*隆盛时期。
1924年6月,**期学员毕业,修学科改为大学部,选留20名优等生开设研究部,教研并重,并附设佛学女众部。同时招收第二期学员。该校学修兼容,戒学双修,学贯中西,显密圆通,是太虚领导的中国佛教近代化改革的重要基地。1926年10月,大部院舍为**军校武汉分校军医处占用,研究生和新学员相继散去,学院教学暂告停顿。1928年春,学院改选了董事会及各职事,恢复了正常教学。还筹办了佛经流通图书馆,开设了平民子弟小学、平民千字夜校班等社会服务事业。
武昌佛学院复课之后,1928年8月太虚法师西游欧美,讲学于巴黎、伦敦、柏林、纽约等地,与世界各国佛教学者商议发起成立世界佛学苑,并协议各国分头筹设。1929年太虚返回武汉,即与王森甫、法舫法师等协商,将武昌佛学院改为世界佛学苑筹备处,设图书馆、研究院,招收**研究生,以昌明佛学并宣传佛学于世界。院长为太虚,王森甫任董事长,李子宽为院护。董事会负责筹集资金。为适应世界佛学研究新趋势,将原研究部改为研究院,在原设各系基础上,增设考校系和编译系。考校系主任为会觉法师,主持考校,对原有佛典疑异处,“有疑则考,有异则校”。编译系主任为芝峰法师,对大小乘佛典凡我国与各国互为有无者,予以互为翻译编印以供交流,使之成为世界佛教。**期招收学员36人。太虚、法舫法师教授佛学,中国哲学、文学分别由张仲如、唐祖培等教授。
1932年,经多方交涉,收回了前被军医处占用的院舍,改建成世界佛学苑图书馆,作为建立世界佛学苑之**步。法舫为代馆长,方本仁为图书馆董事长。太虚将其在上海的藏书取回,并多方征集和购买佛典及世俗社会自然科学方面多种书籍,至9月25日举行开馆典礼时,图书馆已有日本版本《大正藏经》一部、《续藏经》二部、新修《大藏经》一部、《万有文库》一部,以及其他单行本佛典、儒道各家典籍及近代社科书籍和众多中印等国佛典、贝叶经、明版经、汉唐佛像和法物、史迹图片。会觉、芝峰、本光、尘空等一批佛教精英在该馆从事研究工作。图书馆先后购得宋版影印本《碛砂藏经》《四部备要》以及居士赠送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和各种志书。图书馆共有藏书22428种,24350册,111000余卷,为当时国内佛教界所少有。开研究员预习班,两度招生。1938年因抗战而闭馆。武汉沦陷后这些图书和馆舍惨遭摧残,这是佛教史上的一大劫难。1945年,因大醒之努力,重新开馆。1948年,法舫曾拟恢复武昌佛学院,并一度重开讲席,然因国内形势动荡,不久即自动停止。武昌佛学院作为太虚佛教革新事业的大本营,不仅为民国僧教育开创了基本体制,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僧才。其影响我国佛教之大,功德无量,堪称佛教中的“黄埔军校”,诚为我国佛教复兴史上*有价值的一页,也是荆楚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