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一个信封,一个数字
然而对于“和珅”这个名字,蔡士文没有说。从头到尾,他只是说了一个“贵人”为国忧心、为民伤怀的故事,讲了吉山老爷因为这位“贵人”的情怀而无比感动,绝没有提及半个字眼能与和珅和大人扯上关系。
但是在场所有人的心里,却一下子就明白了造成眼前这个局面的那个“上头”是谁了。
没有圣旨又如何?没有圣谕又如何?没有内务府行文又如何?蔡总商的意思就是吉山老爷的意思,吉山老爷的意思就是和珅和大人的意思,和大人的意思,在大清,在乾隆朝,在今时**,那就是主子万岁爷的意思——类似的话在嘎溜口里说出来大家都心里暗笑,但给蔡士文不露痕迹地点了出来后,在场所有人无不惶惶。
如果只是吉山老爷,在广东官场上还有多方牵制的情况下,或许还要有种种顾忌;但一个背后站着和珅的吉山,这种顾忌就要小很多很多。
**众人若还敢顽抗,万一真惹恼了和中堂,这位“上头”要找个由头随便弄死这间屋子里的几个保商,跟捏死几只蚂蚁也没什么区别。
众人听到这里,已知道**少不了要捐献一大笔钱了。是赈灾也罢,是犒军也罢,什么名目都不重要,能让和珅和大人来信的事,这笔钱少不了。
保商们心里头滴着血,脸上却都不敢有什么异样。康泰行易商主**个站了出来,说道:“这位‘贵人’悲天悯人的胸怀,委实令人感动。吉山老爷为国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也令小的敬佩不已。**听了蔡总商的转述,我等深为我大清有这般股肱之臣而满心欢喜。金银财货事小,**生民事大。永定河水涝牵涉京师根本,不可不重视,我等虽然是蛮南小贾,却也愿意一尽绵薄之力。”
他的货已经出完,今年收成不错,眼下正在做*后的盘点,但会有多少盈利已是心里有数,想必和珅要的钱再多,自己也能够应付过去。
中通行潘商主也马上应和道:“正是,正是。我等虽然鄙贱,在广州也算小有家财,大事当前岂能惜身?我潘某如今只一句话:只要是蔡总商站在前面的事情,我等必定追随。”
蔡总商道:“这样说来,诸位是同意解囊赈灾了?”
易、潘两位商主马上道:“当然,当然。”
梁、马两位商主看着卢关桓一语不发,对视了一眼:既然卢关桓不出头,凭他们如何能与蔡总商抗拒?便也道:“愿听蔡总商吩咐。”
蔡士文又问叶大林、吴承鉴:“叶兄和吴世侄呢?”
叶大林道:“大家怎么做,叶大林就怎么做。”
吴承鉴笑道:“我未来岳父怎么做,我吴承鉴就怎么做。”
蔡士文道:“好,好。”
又问卢关桓:“卢兄?”
卢关桓长叹一声——他虽然重新攀上了新任的两广总督,但这种“攀上”还处在若有若无之间,只是一个虚势。如果对方只是吉山,这个虚势也够了;但对面换成和珅的话,朱大方伯会为了撑他而与和中堂对抗到哪种程度呢?现在卢关桓可没有一点把握——他至今连大方伯的面都还没见到呢。
叹息之后,他也只能低头:“卢某愿听蔡总商吩咐。”
蔡士文一张黑脸总算有了一点笑意:“识时务者为俊杰,卢兄之谓也。”
卢关桓也道:“蔡总商不去考科举当进士,也是可惜。”
蔡士文不理会卢关桓的讥讽,败军之将的几声犬吠有什么好在意的?循例问了一声谢原礼,谢原礼自然也说支持。*后,他才问:“柳大掌柜,同和行这边?”
柳大掌柜一直是一言不发,这时才惜字如金地开口道:“临行东家交代过,**之议,无论结果如何,同和行都追随众议而行。”
蔡士文连连点头:“潘商主深明大义,甚好,甚好。”
他打了声招呼,角落里的书记员便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信封,抬手交给了柳大掌柜。信封没有封口,柳大掌柜打开,拉出一张字条来,上面是一个数字,字条的边上是一个签押,隐约看出是一个“和”字。
这个“和”字让人触目惊心,然而如果这张字条流了出去,却又谁也不能拿它来证明什么。这真是“诸法由心”的大学问啊。
柳大掌柜看到这个数字,目露诧异之色,却没有说什么,便将字条推回去。信封虚封,交给了边上的卢关桓。
卢关桓依样画葫芦抽出字条一看,一双眼睛就瞪得如同寺庙里怒目的金刚,胸膛不断起伏,似乎是要气炸了肺,却终究没说什么,就递给了他下首的叶大林。
叶大林抽出字条,看到数字,嘴角也忍不住抽搐起来,看了蔡总商一眼说:“蔡兄,这是要白银,还是铜钱?”
蔡士文淡淡一笑,一张黑脸笑起来却看不出半点笑意:“叶兄说笑了。”
叶大林看了一眼边上的签押,终究不敢说话,胡乱将字条塞了回去,甩给了旁边的康泰行易商主。
易商主将字条拆开一看,吓得面无人色。他下首的茂盛行杨商主忍不住凑过头来,一看之下就发出一声惊呼,牙齿上下打战。
他二人早就猜到这次的捐献不会少,然而这个数目,还是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意料。
对面顺达行的马商主已经坐不住了,搓着手急不可耐。书记员走了过来,从易商主手中接过信封字条。他也不敢看,眼观鼻鼻观心地就交给了马商主。
马商主只看了一眼,堂堂一行之主,竟当场就哭出声来:“这,这,这……这是要我们削肉剔骨啊!”
与他隔着一张椅子的潘商主道:“别抓着了,快拿来!”
梁商主这时看众人都是这般反应,也有些失分寸了,就一把抢了过来。潘商主等不及也凑过来看。一看之下,梁商主当场瘫在了椅子上。潘商主声音带着哭腔:“蔡总商,蔡总商……您看……这能不能商量商量?”
蔡士文的脸黑着:“快交给吴代理。”
潘商主不敢违抗他,就从梁商主手中将信封字条抽出,交给了吴承鉴。
这时信封、字条都已经被捏皱了。吴承鉴摊开来看了一眼,心道:“这个亏空,比贻瑾预估的还大些。怪不得和珅要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