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 作者:潘艳慧
  • 出版社:齐鲁书社
  • ISBN:9787533319885
  •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01日
  • 页数:342
  • 定价:¥2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33319885
    • 作者
    • 页数
      342
    • 出版时间
      2008年04月01日
    • 定价
      ¥26.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是“文史哲博士文丛”之一,该书以《新青年》翻译现象为案例,着重探讨了《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分子身份认同与建构之间的各种逻辑关联和表现形态,并以图举一反三,探究了现代中国文化文学的发生与知识分子的现代身份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文章节选
    **章 晚清到五四:翻译与身份想像
    1840年后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与经济等环境都经历了一场“大变局”。在这场“大变局”里,近代中国政治文化围堤的闸门已渐被侵蚀,趋于坍塌:民族**的主体存在与传统文化的**地位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甚至面临着倾覆的危险。置身于这样的历史境遇,晚清到五四的中国知识分子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到个体身份的认同危机问题。正如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所慨叹的——曾几何时,自己只是一个“完全无缺不带杂质之乡人”,但是“十九世纪世界大风潮之势力”的“簸荡”、“冲激”与“驱遣”,“使我不得不为国人”,“使我不得不为世界人”。然而,“为国人为世界人,盖其难哉!夫既难矣,又无可避矣,然则如何?日学之而已矣”。于是,“生二十七年矣,乃于今始学为国人,学为世界人”。由此,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历史过程所感受到的身份危机的彷徨与痛苦的体验可见一斑。
    具体说来,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内变动频仍的政治文化局势、国际上中国政治地位卑下的双重侵扰下不得不陷入双重危机的边缘:一方面,1905年以前,由于欧洲的工业主义与商业事业���冲击,各种洋务专家、商人与买办等新兴的**或群体的出现,读书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已经受到挤兑;科举制的废除更使他们基本丧失“入仕”的政治机会和相对上层的社会地位,犹存于心的传统“士”的入世精神与被切断的现实“仕”的途径之间的深刻矛盾导致了知识分子巨大的身份危机。另一方面,当知识分子为了摆脱这种困境,顺应时势将求救的希望投注于他国时,由于中国政治地位的卑下和文化差异,在留学过程中他们无疑处于弱势的地位,而一旦他们力图以身融人异域文化时,他们又不得不面临着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危机与困惑。
    ……
    目录
    序一
    序二
    引论
    一、缘起: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与现代中国文化文学
    二、问题:翻译与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三、《新青年》研究与《新青年》翻译研究
    四、主要概念界定
    **章 晚清到五四:翻译与身份想像
    **节 1915年前
    一、“大变局”与“醒觉”中的翻译
    二、译者主体意识的初显
    第二节 《新青年》时代
    一、文化自觉中的“众声翻译”
    二、译者主体意识的凸现
    第二章 翻译语境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预设
    **节 身份支援
    一、留学背景与跨文化视角的形成
    二、早期译介与现代价值观的确立
    第二节 身份预设
    一、译者的身份预设
    二、译者身份的群体认同
    第三章 翻译实践与现代知识分子身份建构的“个体”陈述
    **节 陈独秀:法兰西文明与“革命者”身份
    一、法兰西革命与“革命者”身份意识出现
    二、法兰西文明与“革命者”身份的认证
    第二节 胡适:易卜生主义与“自由者”身份
    一、“易卜生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想的显现
    二、“自由主义”思想与“自由者”身份的例证
    第三节 周作人:“弱民族”文学与“研究者”身份
    一、“弱民族”文学与“研究者”心态的产生
    二、“哀荚”的发现与“研究者”身份的彰显
    第四章 翻译策略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获取
    **节 翻译话语优势地位的构建
    一、《新青年》翻译话语的主导性作用
    二、《新青年》翻译话语的典范性效能
    第二节 镜中之“我”:翻译话语的权力之争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获取
    一、林纾:作为“他者”的存在
    二、林纾:作为“自我”的发现
    第五章 翻译立场与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评价机制
    **节 “现代人”:在质疑“过去”中定位“现在”
    一、“过去”、“现在”思想的形成及其“内在理路”
    二、在翻译“过去”与“未来”申确认“现在”
    第二节 “中国人”:在陈述“西方”中重建“中国”
    一、“借镜西洋”与“我族**”
    二、“回到本土”与“拿来主义”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