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如何在课堂上提问:好问题胜过好答案
QQ咨询:
有路璐璐:

如何在课堂上提问:好问题胜过好答案

  • 作者:(英) 麦克·格尔森著,谭淑文 刘白玉译
  •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 ISBN:9787515358253
  •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3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作者围绕“如何在课堂上提问”这一话题,从理论基础、教学策略、课堂活动、示例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与阐释,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为打造趣味课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供了新方法。作者论证了问题的五个总体特征,总结了15个可以帮助教师提问的策略与技巧,例如,如何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如何进行区别提问等;详细介绍了20种**的课堂提问活动,例如,采访游戏,问题车站等;*后用了大量的篇幅从多个角度介绍了1200多个示例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授的课程和内容从中选择合适的问题。教师可以参考本书设计出学生参与度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这是一本能有效指导教师教学实践的实用教学指南。
    文章节选
    找准提问方式 :如何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在课堂上,你可能会发现当你问问题(反问句除外)时,没有学生回答,你会感到非常沮丧。我们在上一章已经介绍过问题的两个重要特点,那就是问题有种隐含的命令意味,并且提问者期待得到回答。当我们向学生提问时,我们期待得到回复。如果我们并不期待得到回复,那就失去了问问题的意��(反问句除外)。学生不回答我们的问题可能有很多原因,包括:
    ●他们不知道答案
    ●他们感到不自信
    ●他们不理解这个问题
    ●他们没有听到这个问题
    ●他们迫于社交方面的压力而不敢回答问题
    ●他们觉得无聊
    ●他们想让老师难堪
    ●他们想捣乱
    ●在分享自己想法时,他们会感到不安和不适
    ●他们害怕回答错了
    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好的方法是做好准备,防止这些问题出现。当你提问时,要组织好问题的层次,从而*大程度地降低出现这些问题的可能性。
    下面是你可能会用到的五种方法 :
    1. 避免那些答案单一、直接的问题,比如“蒙古的首都是哪里?”。当然,有时这些问题是有用的,而且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总地来说,这样的问题会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因为他们可能会想 :“这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我不想让别人看到我答错了。”
    2. 提问时,要多用一些能让学生分享想法的问题,比如“你对蒙古了解多少?”。对这种问题的回答,风险要低得多。这个问题不存在**的正确答案,因此,学生可以与老师和同学分享他们的想法。
    3. 让学生先和同伴们交谈。通过给学生们时间,让他们两人一组讨论,你可以解决两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避免因为害怕尴尬而无人发言的情况,其次是老师和学生人数上不对等的问题。如果你站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谁来回答呢?你把整个班级看作一个整体,因为你同时对着全班人讲话,但是全班人不可能作为一个整体来回答问题,也不太可能会有一个人主动代表全班人回答问题。如果他们真的这么做了,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一个人代表所有人分享他们的想法?先让学生两人一组讨论,意味着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一个**、轻松的环境来思考问题并分享答案。
    4.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先提问问题,然后耐心等待,给他们时间去思考。他们将会分析这个问题,考虑做出什么样的回答。人们很容易陷入这样的陷阱 :先问一个问题,然后要求立即答复。另一种常见的陷阱就是连续不断地提问,没有给人思考的时间,这两种情况经常在老师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悄然出现。避免这种情况的一个好办法就是,问一个问题,然后大声地对学生说“给你们30秒的思考时间”。另一种办法是先说出问题,然后默默数到十。一定要慢。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就会给学生留出一点思考的时间。
    5. 鼓励学生写点东西。如果你将一些东西写下来,那么你就为你的短期记忆中腾出了一些空间。你也会因此而更好地反思和分析你的想法,这比将这些信息继续存储在你的大脑中要好得多。此外,当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时,也可以参考笔记。你可以这样来指导学生 :“把你关于这个问题的想法写下来。”“把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写下来。”“X可能是什么?写下你的想法”。
    实现提问*佳效果 :区分口头提问和书面提问
    要注意口头提问和书面提问的区别,这非常重要。只有这样,在使用这两种方法时,才能达到*佳的效果。在本节中,我们将逐一研究这两种提问方式,找出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
    口头提问
    口头提问伴随着手势、语调和话题转折。这些非语言的特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此外,当老师提问时,他们可以使用手势之类的提示让问题的意思更加清晰易懂。在口头提问中,问题的意思并不仅仅停留在字面,在具体的语境中,问题也会有暗含的意思。比如,当老师对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时,在句子的结尾,语气突然柔和下来,这就是一个语境的暗示,意思就是全班同学要安静下来,独自思考这个问题。关于口头提问的第二个要点就是教师可以随时重新组织语言进行提问。当老师提问时,看到学生产生了迷惑不解的表情,他/她可以立刻重新组织语言,重新提问。在交流过程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相比更简单、更直接。这是因为我们在使用口头语言方面更有经验,也是口头语言的一大特点。
    关于口头提问,*后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它不需要像书面文章那样正式。适用于书面用语的规则并不适用于口头表达。口头表达更具有可塑性、更加开放、更依赖说话时的语境。当然,书面语言也具有可塑性、开放性和依赖语境的特点,但二者的程度不同,方式也不同。
    比如,你跟朋友的信与你跟这位朋友的对话,二者之间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即使两个非常亲密的朋友,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也不能像口头交流那样随意。与口语表达不同,写作处于封闭的状态。除了可能出现的图像、图表或图形外,没有其他任何东西与之相伴。把你刚才读过的内容浏览一遍,就会发现它仅仅是排列在同一页上的词句。这些词句的形状和结构赋予了它们意义,但是你并不能与作者沟通交流。如果把书面的语言换成口语的表达,我对你讲同样的话,即使你看不见我,你也可以跟我进行对话。这就是为什么写作必须比口头表达遵循更严格的惯例的原因之一。
    通过遵循这些惯例,写作者试图*大程度地消除歧义,使他们的思想和读者的思想能够相通。这也是为什么书面的交流能够跨越时间和距离,长时间保存下来。
    书面提问
    书面问题是固定的,它的优势在于它不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想象一下,如果考试试题是由考试委员会通过口头的方式告诉学校,再由老师口头告知学生,出错的可能性会有多大。书面问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们可以不断地被回看,不需要被记住,这意味着它们的形式不会发生改变,也不需要占据学生的短时记忆空间。因此,学生在回答书面问题时,可以随时返回来看一下题目,这样他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回答问题了。
    学生们在课堂上、考试时,回答的大部分都是书面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两点 :
    **,老师有责任在课上训练学生回答考试类型的问题。这并不是说老师要教学生应付考试,而是要确保学生熟悉考试题型,以应对各式各样的考试。
    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学生参加考试时,就会发现他们好像在通过一面模糊的棱镜看问题。这并不是说问题是模棱两可的(尽管也有这个可能),而是学生会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种类型的题目,一时之间晕头转向,不知道如何回答。
    第二,所有的书面问题,不管多么的清楚明白,仍然可以对其进一步地加以解释。
    所有的书面问题都可以被解释。在课堂这个语境下,有两个要点需要我们思考。
    **,书面问题要清楚地表明要求的是哪种类型的回答,这对所有人都有好处,因为它能帮助学生以要求的方式作答,也确保老师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如果你看到学生的答案,发现它们与你的预期不符,那么可以花几分钟想想这是否与你所设置的问题有关。
    第二,教学生如何解读问题也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分析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从而给出较高质量的答案。要实现这一点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教会学生理解常见的命令性词语,比如“评价”“列出”等。或者要求学生在看标准答案之前,先花点时间给出自己的回答,或者在阅读问题的同时对问题进行标注。
    目录
    第1章 引言 第2章 什么是问题 第3章 15个帮你有效提问的策略与技巧 培养成长型思维 :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 激发探索欲 :用问题组织课程或课堂活动 找准提问方式 :如何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实现提问*佳效果 :区分口头提问和书面提问 发展批判性思维 :问题,让讨论更具方向性 进阶式学习 :如何进行区别提问 锻炼思辨力 :用问题来改变、挑战、探查和刺激学生思维 深度学习 :如何使用探究式问题 巩固知识 :如何使用测试型问题 合理分配问题比例 :如何使用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 发展推理能力 :用问题引发推理 引导自主学习 :如何鼓励学生提问 精准识别 :如何使用诊断性问题 推动持续性学习 :如何使用连环提问 关注事物的多方面 :选择提问的主题 第4章 20种**的课堂提问活动 交叉提问 流动记者 侦探检查员 设计由易到难的问题 *佳投球 哲学式提问 “我是谁”游戏 “20个问题”游戏 如果这就是答案,那问题是什么 随机抽题 设计问题合集 问题搬运工 采访游戏 焦点小组 对已有的问题提问 谁、什么、何地、何时、为什么、如何 问题车站 问题卡片 发散性提问 用问题引导评估 第5章 示例问题归类 第6章 即拿即用的理解型问题 辨识类问题 表达类问题 描述类问题 解释类问题 转换类问题 第7章 即拿即用的应用型问题 应用类问题 概述类问题 选择类问题 展示类问题 解决类问题 第8章 即拿即用的分析型问题 比较类问题 检查类问题 分析类问题 提问类问题 调查类问题 第9章 即拿即用的综合型问题 创造类问题 设计类问题 建议类问题 构建类问题 假设类问题 第10章 即拿即用的评价型问题 评估类问题 论证类问题 辩护类问题 判断类问题 批评类问题 第11章 不同科目相关的哲学问题 艺术类问题 经济类问题 公民身份类问题 设计和技术类问题 戏剧类问题 语言类问题 地理类问题 历史类问题 信息通信技术类问题 数学类问题 当代外国语言类问题 体育教育类问题 全人教育类问题 宗教类问题 科学类问题 第12章 90个用于课堂总结的通用问题 第13章 如何围绕主题创建问题 第14章 结语 :好问题胜过好答案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