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 学而①**
一.子②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有朋④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 ①〔学而〕李炳南《论语讲要》云: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故二十篇以“学而”为首。②〔子〕古时男子之美称,此称孔夫子。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乃时常,习乃练习,“说”即“悦”。时常练习,所学有成,故喜悦。
④〔朋〕志同道合者。⑤〔愠〕生气。
孔子说:“学习圣贤之道,又能够时时实践、落实,岂不是很令人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是很快乐吗?当自己的道德学问有成就时,即使旁人不知道,心里也没有丝毫怨恨,这不正是一个君子的风范吗?”
二.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也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①〔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②〔孝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弟之人处社会,少有好犯上者。不好犯上,则必不好作乱。
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级,而喜好悖逆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三.子曰:“巧言①令色②,鲜矣仁。” ①〔巧言〕善于辞令。②〔令色〕以容貌悦人。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爱之心就很少了。”
四.曾子①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
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三件事: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问是不是勤于实践,内化于心了?”
五.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信④,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①〔道〕作“治”字讲。②〔千乘之国〕古时能出千辆兵车,谓之大国。乘,音胜,兵车也。③〔敬事〕敬事者,事为国事,敬为谨慎。④〔信〕信者诚信。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公务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六.子曰:“弟子①入则孝②,出则弟③,谨而信④,泛爱众⑤,而亲仁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①〔弟子〕求学之人,学必有师,故称弟子。②〔入则孝〕此说在家庭必须孝养父母。③〔出则弟〕出外,则行弟道。弟亦作悌。④〔谨而信〕行为谨慎,言而有信。⑤〔泛爱众〕与众人交往,注重博爱。⑥〔亲仁〕择仁者而亲近之。
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长辈,要谨言慎行,恪守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古人**下来的经典。”
七.子夏①曰:“贤贤②易色③,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①〔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②〔贤贤〕敬重贤德。上贤字作贵重讲,下贤字作贤德讲。③〔易色〕轻视美色。易作轻字讲,色是美色。
子夏说:“一个人能敬重贤德,轻视美色,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服侍君主时能不遗余力,和朋友交往能做到诚信不欺。这样的人,纵使他谦虚地说自己没有学识,我也必定认为他懂得真正的学问。”
八.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①,学则不固②。主忠信③,毋友不如己④者,过则勿惮改。” ①〔不重则不威〕不庄重就没有威仪。②〔学则不固〕求学则不蔽塞,故云学则不固。③〔主忠信〕亲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为师。郑注:“主,亲也。”④〔不如己〕指在修养道德方面不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