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与译文文本的构建 关联理论是近年来在语用学上颇具影响的理论。自从Gutt(1991)把这一理论用于翻译研究以来,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进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从认知的角度来思考翻译理论和实践,更加重视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拓展了语用学中语境的概念,把认知语境与翻译联系起来。本文试图探讨关联理论对译文文本构建的意义。 1 关联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Sperber和Wilson (1986/1995)从人类的认知特点出发,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有关言语交际的理论,即“关联理论”。该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认知推理过程,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自内涵,使听话人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含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遍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在明示交际中,交际双方所孜孜追求的是说话人的话语与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具有*佳关联性。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佳关联原则:任何一个明示交际行为,必���保证自身的*大关联。如果话语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听话人又只付出*小的努力,那么话语就具有*佳关联。*佳关联是听话人为处理说话人发生的刺激信号所希望获得的,但要使刺激信号获得*佳关联,有两个条件:(1)话语的语境效果足以引起听话人注意。(2)听话人为获得语境效果付出努力。(何兆熊,2000:200) *先把关联理论用于翻译研究的是Wilson的学生Gutt,Gutt(1989)发表了《认知与关联》一文,而后(1991)又发表其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Gutt拓展了语用学中语境(Context)的概念,赋予了语境新的含意。他认为:“语境是个心理结构,是听者关于世界假设(Assumption)的一个分级”,“在关联理论中,语境并不能指话语交际双方外部环境的某一个部分,如某话语(discourse)前后的语段(text)环境情况,文化因素等而是指交际双方关于世界的假设的一部分,即认知语境。” 另外,Gutt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三个观点:(1)翻译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大脑机制。(2)翻译活动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语际间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多数的翻译活动可以分解成交际的解释性应用的不同范畴。(3)目的语读者对翻译作品的理解建立在他们的认知知识的基础上。 可见,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一个涉及大脑认知语境的交际活动。翻译不仅涉及语码,而且更重要的是依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赵彦春,1999:277) 何自然(1999:193)认为翻译从关联理论那里得到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要翻译,首先要理解原文。根据关联理论,要准确理解原文必先重视原文的语境,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找出原文与语境间的*佳关联,从而取得理解原文语境的效果。(2)寻找关联,要靠译者的百科知识,原文语言提供的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原文的文化背景等一些对理解原文有用的信息。(3)由于原文作者和译者的认知环境不同,作者力图实现的语境效果同译者从原文和语境中寻找关联而获得的语境效果毕竟是两回事。 2 认知语境对译文文本构建的作用 在翻译中,译者和作者往往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对语言的制约就构成了译者理解原文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译者要通过了解源语和译语之间的表达方式,词语的文化含义,句子的习惯表达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了解原文文本产出者的认知环境,从而正确地理解原文。在充分理解原文后,译者还要在此基础上用适当的方式和语句将原文的意义用译语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同样要了解译文受体的认知语境,即原文作者试图传达给源语读者的语境假设在译文受体的潜在语境中是否存在。Gutt(1991)认为:“认为一个信息可以不管接受者的认知语境而传达给他的观点是**荒谬的。”“译者面临的问题是他应该如何发出信息,而且还要通过他的译文可以理所当然地试图传达些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还要取决于他对于译语读者认知环境的认识。” 从关联理论来看,言语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1)交际双方的“互明”。(2)*佳认知模式——联性。交际双方的互明又依赖于双方的互知(mutual knowledge),这种互知与一般意义上的共知(shared knowledge)是不同的。共知是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即不受语境假设影响的那部分共有知识。而所谓“互知”则是指语言交际过程中随着交谈内容变化的知识。为了交际的成功,交际双方必须随时互相知道每一项有关的语境信息。然而,要使交际双方完全互知是不可能的,交际双方之所以能成功交际,他所依据的是*佳关联性。 Sperber和Wilson把关联定义为“假设P同一系列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话语是否具有关联性,可由他经过推理而获得的语境效果来判断。语境效果是指话语与听者认知语境之间的一种关系。语境效果与话语的关联成正比关系。新信息和现有语境假设(旧信息)之间有三种关系会产生语境效果,使话语具有关联性:(1)新信息和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新的语境含义。(2)新信息加强现有语境假设。(3)新信息与现有语境假设互相矛盾,并排除现有语境假设。(Sperber & Wilson 1986:114) 就翻译而言,译者构建的译文文本提供的新信息要被译文受体接受和理解,同样也是以上面三种方式改变译文受体的认知语境而产生语境效果的。 总之,要使译文受体和原文文本产出者成功沟通,译者在构建译文文本时,必须考虑译文提供的新信息与译文受体认知语境之间的关联性,否则,将会形成交际障碍。 3 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的内在关联性的一致 译者要努力把原交际者的意图传达给译语受体,必须在权衡原交际者和译文受体在认知语境上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努力使原文和译文内在关联性趋于一致。这是保证原文、译文在多种元功能上取得等效的前提。为此,译者必须置身于源语受体和译文受体的双重认知语境中。首先将自己定位在原文受体的认知语境中去理解原文的交际意图,然后通过构建译文文本把它传达给译语受体。由于这两种认知语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使译文受体能够取得与原文受体同样的语境效果,译者通过一定的调整、补偿和变通等手段,使译文和原文取得“关联性等效”,促成原交际者和译文受体之间的互明,使双方的沟通得以实现。美国**的翻译家Eugene A.Nida在翻译理论方面提出了“读者反映论”,认为译文对其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对其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基本一致。从关联理论来看,这种反映效果实际上就是语境效果。 事实上,原交际者在构建自己的文本语境时,他/她要考虑的受体通常不包含异语文化的受体在内,书面表达更是如此。对于母语读者来说是心领神会的语境信息,作者往往会省略掉这些信息,但这往往会造成异语受体理解的困难。例如:我国读者熟悉的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文中的“比干”“西子”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一人是智慧的象征;另一人是美的代称。可是,英语读者却不见得知道他们是何许人也,他们的认知语境中缺乏这样的“旧信息”。因此,在翻译时,有必要对这一缺失的语境前提做出补偿,以使译语读者在解读原文交际意图时获得与汉语读者一样的认知语境。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在翻译该句时均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补偿办法。 译文1: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kan关联理论认为,在语言交际中,听话人对世界的假设是以概念表征的形式贮存在大脑中,构成一个人的“认知环境”。一个人的认知环境中包含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一个人理解话语的潜在的认知语境。,more delicate than His Shih. (1)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2)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杨译) 译文2: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Gan, 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Shi. (霍译) 但认知语境既是常项,又是变项。一方面,语用推理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此过程中,译者可通过上述的修改命题,明示意图和加注等语用补偿机制来改变译文受体的现时认知语境;以便获得较好的语境效果。另一方面,随着不同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渗透和融合,不同语言受体的认知语境也有其可变性和趋同性。在处理涉及丰富文化现象的话语的语用“暗含”时,应该同时考虑译文受体的认知语境的文化排异性和容纳性。要根据语境的需要,灵活处理原文中的文化现象,使译文受体能从译文中取得*好的语境效果。 4 译文文本信息与认知语境的*佳关联性 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的一点是,译文受体需要的并不是*大的关联性,而是以*小的努力得到*大的语境效果。若追求*大关联性,译文会看起来简单流畅,但都有文化缺损,失去原文风格的可能。 例如《尤利西斯》的两个中译本,萧乾、文洁若两位先生的翻译观(**于此书)是:“作为初译者,我们的目标是尽管原作艰涩难懂,我们一定尽*大努力把它化开,使译文尽可能流畅、口语化。”而金堤先生的翻译观是:“我的目的是尽可能忠实,尽可能全面地在中文中重现原著,要使中文读者读来尽可能接受英语读者所获得的效果。”这种不同的翻译观导致了其译文的语境效果的差异。如: What,reduced to their simplest reciprocal form,were Blooms thought about Stephens thought about Bloom and Blooms thoughts about Stephens thoughts about Blooms thought about Stephen? He thought that the thought that he was a Jew whereas he knew that he knew that he knew that he was not. 萧文译:布卢姆对斯蒂芬关于布卢姆的看法到底怎么想法?而且,布卢姆对斯蒂芬究竟是怎样的看法又有何想法?如果把这些用*简单的相互形式表达出来,究竟是怎样的?他(布卢姆)认为,他(斯蒂芬)在想他(布卢姆)是个犹太人:同时他(布卢姆)知道,他(斯蒂芬)晓得他(布卢姆),明白他(斯蒂芬)不是个犹太人。 金文译:以*言简意赅的方式,试说明布卢姆关于史蒂芬关于布卢姆的想法的想法,以及布卢姆关于史蒂芬关于布卢姆关于史蒂芬的想法的想法的想法为何?他想他想他是犹太人,而也知道他知道他知道他不是。 依照关联理论,萧文本尽管达到了*大关联性,使读者花费了较少的处理努力来理解原文,但却失去了原文意识流的写作风格。因此,尽管译者需要照顾译文听者的语境假设,他却不能以此为*大目的,要知道,即使是原文读者也需要花费一定的处理努力才能理解原文。因此,在构建译文时,译者所需要追求的是译文文本自含信息与译文受体的认知语境的*佳关联性,即译文受体以较少的处理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佳关联性是译者构建译文文本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标准。 总而言之,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解释力,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本文从译文文本构建的角度分析了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解释和指导意义。翻译作为一种言语交际活动离不开译文文本构建这一过程。由于原文受体和译文受体在认知语境上可能存在的差异性,因而谋求原文和译文内在关联性的一致便显得很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再求得译文文本的信息与译文受体的认知语境之间的*佳关联,使原交际者的意图能够正确地被译语受体理解。 参考文献 [1]Sperber D.and D.Wilson.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lackwell and Oxford,1986. [2]Sperber D.and D.Wilson.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lackwell and Oxford.1995. [3]Gutt,Em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91. [4]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193—277.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