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情商管教:如何引导孩子远离可怕的抑郁情绪
QQ咨询:
有路璐璐:

情商管教:如何引导孩子远离可怕的抑郁情绪

  • 作者:韦秀英 顾长安 苏格 著, 悦读纪 出品
  •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 ISBN:9787555288213
  •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3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情商管教的目的不是逼孩子改正错误,而是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 本书透过孩子易躁易怒的情绪,深挖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滋生的多种负面情绪,探讨情绪爆发时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改变父母的应对思维,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控制孩子的行为,从根源上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情商:*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 萨提亚冰山模型:情绪是表象,性格是本质 ○ 培养钝感力,别让他人的不良情绪左右孩子 ○ 叛逆:这是孩子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 ○ 共情假设:如果你是他,如果他是你 ○ 防范多米诺骨牌效应,纠正孩子爱抱怨的坏习惯 ○ 大声尖叫:特殊心理需求的正面管教 ○ 行为习惯疗法:制定赏罚分明的家规
    文章节选
    **章 当保持开心变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现在有很多孩子,经常会表现出性格内向、不爱交际、孤僻、多疑、暴躁等问题,他们思考问题时只注意事物的消极面,不知不觉地陷入抑郁状态。孩子出现抑郁情绪,一般都有一些心理诱发因素。比如,父母离异;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身患疾病;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习成绩下滑;生活中曾经历过其他不幸,遭遇过精神上的创伤,��等。
    孩子在无忧无虑的年纪,让自己保持开心却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家长们要明白,情绪有好有坏,家长不要忽视孩子的不良情绪,要学会耐心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陪伴。
    每个人都有情绪周期
    我的闺密是一个**的心理咨询师,她平均每天会有2~3个咨询者,在她接触的这些人中,要么是青少年,要么是青少年的父母,还有一部分人是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通常都会有一个疑问: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闺密了解了他们的诉求与近况、分析了他们的行为后,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存在着类似的情绪状态:在某一段时间内,他们不想和人说话,烦躁不安、恐惧,几天后心情会逐渐恢复平静。这其实就是“情绪周期”在作怪。
    19世纪初,一个英国医生和一个德国心理学家同时发现了一个周期性的现象:有些病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不振、情绪失控等症状,他们平均28天就来**一次。通过持续性观察,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情绪周期”。
    每个周期的前半段为“高潮期”,后半段为“低谷期”,高潮期和低谷期两者交替的这段时间,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周期”。在一个周期内,情绪处于高昂状态的时候,我们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持有积极的心态,意气风发,对待他人和蔼可亲,感觉生活是积极美好的;但是当情绪处于低落状态的时候,我们则会表现出浑身乏力、压抑委屈、暴躁不安,甚至像一头愤怒的野兽,试图攻击别人。
    很多人会错误地认为,只有女孩因为生理期的影响会出现情绪周期的现象,其实不然。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从出生那天起到离开这个世界为止,情绪周期都将伴随我们一生。情绪周而复始、反复波动,就像一年四季的变化那样自然。从古至今,无论是伟人还是凡人,都不能脱离这一规则。只是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经历不同,所以情绪的上下浮动和持续的时间也会不同。
    有一个学生,他从12岁开始,每到12月份就会失眠,失眠的情况长达一个月,而近两年,他的失眠次数增加了,除了12月以外,其他时间他也会失眠,他除了考试压力和**压力外,没有其他的压力,他觉得这些压力不会让他失眠,而且*近半年他的情绪剧烈起伏,当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依然可以谈笑风生,等大家离开后,他会觉得很累,会莫名地情绪低落,尤其到了晚上,他还会不断质疑自己、否定自己,对生活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希望;而且他特别容易发怒,即使明知道是自己的错,依然会控制不住情绪,对别人恶语相向,为了不伤害别人,他会去咬自己的手,用痛楚缓解心中的怒火。于是,他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非常恐慌。
    实际上,他只是在情绪周期内被抑郁的情绪所困扰,并非抑郁症那样严重,之所以会过度恐慌,是因为对抑郁情绪不够了解。他对抑郁情绪的苗头也没有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才让情绪“低谷期”持续的时间延长,任其愈演愈烈,对生活产生了各种负面影响。
    可见,即便是正常的情绪周期、合理的情绪起伏,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不良情绪,它们便会不断地被强化和渲染,情绪“高潮期”与“低谷期”出现的时间就会失衡,孩子势必会陷入成长的泥潭之中。时间一长,恶劣情绪还会向病态发展,影响家人和朋友,产生数不清的争执与矛盾。
    尽管现在很多家长已经开始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心理感受,也有很多情绪管理类的书籍和课程可以提供指导,但是在养育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有家长发现,孩子的很多行为自己根本理解不了,孩子的很多情绪自己也把控不了。其实,孩子喜怒无常的背后,掩藏着无数“成长的烦恼”。比如,他们无法说出心理的需求,或者不知道可以和谁说,尤其是家长对孩子有着比较高的期待、让孩子去做家长认为正确的事情时,家长往往听不到孩子的诉求,长此以往,孩子的情绪问题就会不断升级,孩子逐渐习惯用沉默或者吵闹表达他们的不满。
    为了缓解亲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情绪周期,在他处于“低谷期”时更要学会倾听,试着做孩子的忠实听众,用心聆听孩子的内心,走进孩子的世界。
    性格开朗不代表不会抑郁
    很多家长觉得,只有那些性格内向、腼腆害羞、不善与人交流的孩子才更容易因为想不开而产生抑郁情绪,似乎抑郁是性格内向之人的专有物。所以他们坚信,自己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既是小调皮,又是开心果,肯定与抑郁情绪“绝缘”,即便孩子遇到了挫折打击,也能毫发无损地从中走出来。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代人的情绪崩溃,早已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悲伤或愤怒,它们是不动声色的压抑与隐藏,是猝不及防的抉择与消亡。
    小美是个14岁的女孩,她性格外向,学习成绩优异,在父母眼里是懂事听话、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但是突然之间,她却走上了自杀这条路。这令所有认识她的人在扼腕叹息之余都觉得难以置信——“平时没看出她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啊,每天都乐乐呵呵的,怎么会突然想不开呢?”“昨天她还约我今天一起去逛街喝奶茶呢,怎么可能晚上就自杀了呀!”
    其实,她的开心只是假象,她的抑郁才是真性情。在自杀前的那一个月里,她在朋友圈发了很多条动态:“我觉得很压抑,有种被扼住喉咙的感觉,我想说话,但我说不出来”“这种痛苦的感觉,没人能理解”“我要努力微笑啊,因为他们希望我开心,但我真的很累”“我,坚持不下去了”……在发了*后一条“终于可以解脱了,真开心”后,她服下了一瓶安眠药。但这些动态,她选择了私密发布,没有人感受到她的抑郁,也没有人看到她的痛苦,甚至到生命的*后一刻,她都没有向父母求助,宁愿独自忍受着内心的挣扎、绝望与无助,这着实让人痛心。
    可见,我们并不能以性格来划分情绪趋向,影响个性心理特征的因素除了性格外,还包括能力、态度、经历等,这些因素相互叠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心理状态。所以,即便是性格开朗活泼的人,也会出现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强迫、紧张、恐惧等,他们也会有莫名伤感的时候,也会产生难以释怀的心结,这是很正常且客观存在的现象。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性格开朗的孩子不会抑郁”的错误认知,是因为一直以来一提起“抑郁”二字,与之相匹配的表现都是“消极悲观、不善言辞、心情低落、愁眉不展、疲惫憔悴”,这些词汇都与性格开朗的人不符,他们应该是“乐观积极、能言善辩、情绪高涨、喜笑颜开、精力充沛”的。
    但实际上,这些性格开朗的人也会被抑郁的情绪所困扰,就像小美一样。当她被标签化之后,人们便倾向于接受她所表现出来的开朗、阳光、快乐、温暖的正面情绪,而不接受与之相反的负面情绪,甚至连小美自己都觉得“我应该表现出开心,我要努力微笑”,所以即便遇到了不开心的事,她也要强迫自己去想高兴的事,强迫自己做出高兴的样子,每天伪装出笑脸,仿佛一切如常。然而在笑容背后,是被她掩藏起来的郁闷、委屈、自卑、惶恐和愤怒。她活得就像是一个“双面人”,呈现在别人眼中的她是阳光明媚、潇洒自如,在转身的瞬间突然收敛起脸上的笑容,只有她自己看得到内心深处是那么黑暗压抑、痛苦不堪。**天积累的压抑感、一次次撕扯的冲突感,终于让她筋疲力尽——“我,坚持不下去了”。
    人的性格是很复杂的,仅仅用简单的“外向”与“内向”来概括一个人,并且据此判断他的能力、情绪、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无论是性格内向的独行侠,还是性格外向的乐天派,都会在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时产生执念,或是明知没有可能却不敢放弃,或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负重前行,或是把所有的委屈误会都一个人承受,日积月累,这些负面情绪越来越多,就像暗室里的霉菌一样疯狂增加,慢慢超出孩子心理所能承受的范围,变成了严重的抑郁情绪。对于性格开朗的孩子来说,这些抑郁情绪可能会成为他内心无法告诉别人的事情。
    所以,我们想知道孩子是否正在被抑郁情绪困扰时,不能只通过他的外在表现来分辨,我们应该时刻关注他们的内在感受,用心体会他们情绪上的波动。如果我们觉得某件事确实对孩子造成了打击,但他的不开心却没有表现在脸上,甚至还戴着一张“我很好,我没事,我很快乐”的面具,那么我们就要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看一看。
    目录
    前言 别让1%的抑郁毁了99%的快乐 **章 当保持开心变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情绪周期 性格开朗不代表不会抑郁 隐藏在叛逆表象下的弱小与无助 负向三角:自己、过去与未来 从“抑郁情绪” 到“抑郁症”的距离 第二章 情绪色彩:抑郁其实并不是灰色 透明色:天性敏感的“玻璃心”——“为什么所有人都针对我” 白色:习得性无助的孤独——“谁也帮不了我” 蓝色:无能为力泛滥——“我做什么都没有用” 红色:**主义的自虐——“我忍受不了瑕疵” 黄色:自我批评的毒害——“一切都是我的错” 第三章 爱的教育:为久闭的心窗,投下温暖的光芒 对光极度渴望的孩子 三把钥匙:让孩子重新打开关上的门 让你的爱可以被清楚看见 一百句安慰,比不上一个拥抱温暖 你的笑容疗愈他的伤口,唤醒他的噩梦 拉着孩子的手,一同走向心智成熟 避免过度干预,别让爱成为更重的负担 第四章 正念意识:是TA想太多,所以不快乐 我们都是天生的负面思想家 鸟笼效应:很多烦恼是自找的 事实、想法、感受之间的内心戏 客观才能冷静,乐观才能积极 改变信息接收模式:屏蔽过度的感官刺激 改变受害者思维:不要被假想的敌人打败 改变习惯性想法:停止从外部寻找原因 森田疗法:让情绪自然流动 第五章 说破无毒:能说出来的痛苦,都将不再是痛苦 倾诉:内心被摧毁又重建的过程 每天都是“无障碍交流日” 深度沟通:探究孩子的真实需求 告别自闭:寻求别人支持的重要性 告别孤独:与人建立牢固的情感联结 第六章 接纳自我:为孩子的个性价值持续赋能 自卑会削弱情感免疫系统 取悦别人,不如取悦自己 巴纳姆效应:摆脱环境的负面暗示 自我关怀的力量:教孩子学会反驳自我批评 杜根定律:提高自我肯定感的练习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正在被需要 第七章 记忆重塑:把所有黑暗都甩落身后 小小创伤造成的大大伤痕 没有什么放不下,只是回忆在喧哗 记忆偏差:他“看到”了并未发生过的事情 第三视角重构:跳出自己,再看到自己 克服反刍思维,打破痛苦循环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