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国学通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国学通论

  • 作者:曹胜高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37628
  •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01日
  • 页数:327
  • 定价:¥3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国学的当代意义是与国学的当代形态联系在一起的,国学如果没有新的发展,其意义必然受到很大局限。国学的当代意义是围绕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个宏伟目标来实现的。我曾经说过:不要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国学。如果仅仅从国学中寻找对工商管理、金融、经济、公关等等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简单化了。有人问我:国学究竟有什么用?要说没用也真没用,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教人如何投资赚钱。但其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人文无用之大用,也是国学无用之大用。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
    本书系统讨论了中国传统学术所涉及的主要领域,具体分析了经学、史学、子学、文学、佛教、道教、艺术、版本、目录、校勘、文字、音韵、训诂、书法、绘画、音乐、天文、历法、地理等学问的主要特点、基本内容及研读方法、意在引导读者对国学的形成、发展、特点有全面的了解。全书体系严谨脉络清晰,风格浅近,语言生动,是带有通论性质的国学基本读物,也可作为文史
    文章节选
    第二章 儒学与经学
    什么叫经呢?“经”字的本意是织布时的纵丝。织布有经线和纬线,纬线绕着经线来回编织。由于经线是固定不动的直线,“经”字就有了“恒常”、“不变”的意思,后就取“恒常不变”的义项来描述“经”的恒定性。桓谭《新论》:“经者,常行之典。”在古人看来,经是古代贤人圣哲的言论汇编,是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经书是儒家学说的骨干,历代儒家学说的发展。都以对经书的诠释作为基础,我们以经学作为视角,来看儒学的发展。
    **节 儒经的形成
    一、“经”的形成
    先秦时期.“经”只是指通行的基本典籍。《庄子·天运》中说:“丘治《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这六经是构成学术的基础,这六部典籍为大家所熟知,《墨子》、《庄子》、《国语》、《战国策》等典籍中都曾称引。在这些典籍的传授和整理中,孔子的作用*大。《论语·述而》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他不仅把它们用作教材,而且还整理《春秋》、喜读《易》。经过孔子的整理和传授,这些经典更加接近儒家学说的价值体系,成为儒家思想的注解;也可以说这些经典被作为儒家的思想资源,儒家学说是以这六本经典为基础阐发出来的。
    在文化的轴心时代,一种思想体系要想发挥重大的影响,一是这种思想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又要具有实践性,儒家思想不仅提出要建立小康社会、大同社会等理想,又提出实行礼乐教化以推行王道政治,能够吸引历代士人去追求。这与道家过于玄奥、墨家过于古板、法家过于实用不同。二是这种思想体系重视传承性,即后学有人。由于儒家重视经典的传授,孔子之后,儒学继续发展,除《乐经》亡佚之外,其余五经都经过不同的传授体系进入汉代。
    秦汉时期,由于《乐经》亡佚,其余经典合称“五经”,如扬雄就说:“睢《五经》为辩,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已不提《乐经》。两汉设立的博士也只是五经博士。但习惯上有时还称“六经”,如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开篇说“六经皆史”,这只是泛指,实际只拿五经来论述。
    到了西汉,从典籍上来说,先秦典籍传授*广泛和*系统的要算儒家学派所传的五经,经过儒生的代代相传得以保存。如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说孔子授卜商,卜商为之序,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苟卿,卿授鲁人毛亨,亨作《诂训传》,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后形成了《诗毛氏诂训传》,即现在通行的《诗经》。虽然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记载与此稍有不同,但现存的“五经”正是如此经过代代儒生的口耳相传,才得以逃过秦朝焚书坑儒的劫难,流传下来,却是事实。西汉时,这些经典极受推崇。如汉文帝时期的博士中,伏生能口授《尚书》二十八篇,贾谊通《诗》、《书》。而董仲舒也因熟习《公羊》,被景帝举为博士。虽然汉初博士以“掌通古今”以备顾问,杂取各家,但读书人因为五经的难得和神圣,以及儒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视它们。
    武帝建元五年(前136),罢黜百家博士,专设五经博士,共七家:《书》、《易》、《礼》、《公羊春秋》各一家,《诗》有齐、鲁、韩三家。这些博士往往专通一经,且其弟子可以因此做官。儒经开始独尊,学术与利禄迅速挂钩,不仅使儒学成为官学,而且围绕这些经典形成了很多注疏和经解,世世绵延不绝。
    ……
    目录
    国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意义
    **章 什么是国学
    **节 国学的形成
    第二节 国学的认识
    第三节 国学的价值
    第四节 国学的研究
    第二章 儒学与经学
    **节 儒经的形成
    第二节 儒经的演进
    第三节 儒学的意义
    第四节 经书的研读
    第三章 十三经
    **节 《周易》
    第二节 《尚书》
    第三节 《诗经》
    第四节 三礼
    第五节 春秋三传
    第六节 《论语》
    第七节 《孟子》
    第八节 《孝经》
    第九节 《尔雅》
    第四章 史部概论
    **节 史部概况
    第二节 史部的特点
    第三节 史书研读
    第四节 史籍举例七种
    第五章 二十五史
    **节 前四史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史
    第三节 隋唐五代诸史
    第四节 宋辽金史
    第五节 后三史
    第六章 先秦诸子
    **节 子学的形成
    第二节 老子
    第三节 庄子
    第四节 墨家
    第五节 荀子
    第六节 法家
    第七节 名家
    第八节 其他学派
    第七章 历代子学
    **节 两汉子学
    第二节 魏晋玄学
    第三节 隋唐子学
    第四节 宋明理学
    第五节 子学的内容与特征
    第八章 集部概论
    **节 集的形成与分类
    第二节 楚辞类及其研究
    第三节 别集和总集
    第四节 诗文评类
    第五节 集部研读
    第九章 古典文学概论
    **节 中国文学的特质
    第二节 从歌谣到文人诗
    第三节 唐诗的风神
    第四节 宋词的情致
    第五节 元曲的畅达
    第十章 佛学概论
    **节 佛教的形成与传播
    第二节 佛教思想
    第三节 佛教教义
    第四节 佛教东传与佛教典籍
    第十一章 道教概论
    **节 道教的形成
    第二节 道教的发展与总结
    第三节 道教思想体系
    第四节 道教的影响
    第十二章 古典艺术学
    **节 书论
    第二节 画论
    第三节 乐律学
    第十三章 版本、目录与校勘
    **节 版本学
    第二节 目录学
    第三节 校勘学
    第四节 辨伪、考据与辑佚
    第十四章 文字、音韵与训诂
    **节 文字学
    第二节 音韵学
    第三节 训诂学
    第十五章 天文地理学
    **节 古天文学
    第二节 古历法学
    第三节 古地理学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