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地下水污染风险识别与修复治理关键技术丛书--地下水回补污染风险防控及生态修复技术
QQ咨询:
有路璐璐:

地下水污染风险识别与修复治理关键技术丛书--地下水回补污染风险防控及生态修复技术

  • 作者:李炳华,孟庆义,黄俊雄 等 著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382016
  • 出版日期:2021年09月01日
  • 页数:266
  • 定价:¥1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为“地下水污染风险识别与修复治理关键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是关于回补河流生态修复与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的实用型技术类图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基于回补河流生态修复的区域水资源调配技术、回补区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地下水回补区污染风险源识别、回补条件下地下水环境效应,以及典型回补区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技术等,并进行了工程应用示范。 本书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以作为地下水回补污染风险识别与**,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目录
    第1章 绪论 00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02 1.1.1 研究区概况 002 1.1.2 研究背景 003 1.1.3 研究意义 005 1.2 研究技术 006 1.2.1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006 1.2.2 地下水回补污染风险防控与调蓄技术 010 1.3 研究目标与任务 013 1.3.1 研究目标 013 1.3.2 研究任务 014 第2章 基于回补河流生态修复的区域水资源调配技术 015 2.1 回补河流生态修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017 2.1.1 体系构建标准 017 2.1.2 指标选取 017 2.2 回补河流生态修复综合评价 018 2.2.1 评价方法 018 2.2.2 冲洪积扇河流段(密云水库-向阳闸)分析评价 019 2.2.3 冲积平原河流段(向阳闸-苏庄闸)分析评价 020 2.3 回补河流水资源配置 021 2.3.1 可供水水源类型 021 2.3.2 回补河流水资源生态配置方案 022 2.4 小结 025 第3章 回补区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027 3.1 回补区河道水生态修复技术 028 3.1.1 植被配置技术 028 3.1.2 生态载体水质净化技术 034 3.1.3 人工滤井循环净化技术 041 3.1.4 生态浮床/悬浮式人工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049 3.1.5 辐射井循环净化技术 065 3.2 回补区河道生物种群恢复技术 070 3.2.1 回补区河道鱼类种群恢复技术 070 3.2.2 回补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分析及水质评价 079 3.3 回补区在线水质**监测预警技术 098 3.3.1 基于水生脊椎动物响应的在线生物预警技术 098 3.3.2 富营养化生物监测预警技术 104 3.3.3 生物-化学监测参数综合集成的在线水质**监测预警技术体系 108 3.4 小结 110 第4章 地下水回补区污染风险源识别 113 4.1 地下水回补区污染风险源调查 114 4.1.1 工业污染源 114 4.1.2 再生水污染源 116 4.1.3 畜禽养殖污染源 117 4.1.4 加油站 118 4.1.5 垃圾填埋场污染源 119 4.1.6 农业污染源 120 4.1.7 入河排污口 120 4.2 地下水潜在污染源风险因子识别 121 4.2.1 点源特征污染物及排放特征 125 4.2.2 面源特征污染物及排放特征 125 4.2.3 线源特征污染物及排放特征 125 4.3 地下水污染因子确定 126 4.4 小结 129 第5章 回补条件下地下水环境效应 131 5.1 再生水回补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效应 132 5.1.1 再生水河道回补入渗量 132 5.1.2 再生水回补入渗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136 5.2 南水北调水源回补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效应 155 5.2.1 南水北调水源土柱淋溶试验 155 5.2.2 南水北调水源含水层模拟试验 166 5.2.3 南水北调水源现场回补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176 5.3 小结 205 第6章 典型回补区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技术 207 6.1 地下水流概念模型 208 6.1.1 研究区范围确定 208 6.1.2 地层结构与边界条件概化 208 6.1.3 地下水排泄、补给及均衡状况 209 6.2 地下水渗流数值模拟 212 6.2.1 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 212 6.2.2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214 6.2.3 水流模型识别与验证 214 6.3 溶质运移数值模拟模型 219 6.3.1 溶质运移数学模型及溶质选择 219 6.3.2 溶质运移数学模型求解及条件确定 220 6.3.3 主要地下水补给源溶质因子浓度及参数选取 220 6.3.4 溶质运移模型识别与验证 221 6.4 回补区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方案及预测 223 6.4.1 回补区南水北调水源利用路径 223 6.4.2 回补区水资源配置及地下水污染风险调控方案 224 6.4.3 不同水资源配置方案下地下水流场及溶质浓度预测 225 6.4.4 水资源配置方案对比评估 238 6.5 地下水串层混合污染防控技术研发 244 6.5.1 试验设计 244 6.5.2 封井材料的室内试验结果 250 6.5.3 各种封填材料经济性对比 258 6.6 小结 259 参考文献 261 索引 263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