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20年代,企业财务正式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智能财务(会计)开始重塑传统财务工作。与企业财务工作的转型对应,高校会计学科也开始开设智能财务方向的课程。然而,由于智能财务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国际上也无成熟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各高校在智能财务教育方面普遍面临三大痛点,即缺教材、缺师资、缺方案。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三大痛点都会困扰智能财务教育界。不过,我们应该充满信心,相信经过实务界和教育界的不懈努力,这些痛点终将一一得到解决,中国会计教育界将会以智能财务教育为契机,为国际会计教育界树立一个标杆。
与传统会计教材的编写工作相比,智能财务教材的编写工作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
其一,缺乏可供提炼的智能财务实践。智能财务实践刚刚起步,还未形成普遍的、成熟的解决方案。从**企业的财务转型实践来看,它们在财务的自动化和数字化转型方面有比较大的进步,但是智能化转型的进展非常缓慢。因此,智能财务教材的实践基础是非常薄弱的。这应该是智能财务教材编写工作面临的挑战。
其二,对智能财务教材编写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财务教材的“理论 技术 实践”的特征决定了教材的编写人员既需要是智能财务、大数据等领域方面的理论和技术专家,又需要对实践非常了解,这是在编写传统会计教材时很少遇到的问题。
其三,智能财务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无论是实务界还是教育界,在财务智能化转型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教育界在智能财务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力框架、课程体系等重大方面远未达成共识,导致智能财务教材的内容体系尚不明确。
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智能财务教材编写工作还要继续,因为会计教育界都在翘首以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教材,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也无法尽快培养师资,更无法通过不断迭代形成比较成熟的知识体系。基于这一考虑,我们联合实务界和教育界专家,共同编写了这本教材。
在制订教材编写规划时,我们设定了如下原则:
,内容既要接地气,又要有高度。我们认为,智能财务的技术特征决定了教材内容不能过于空洞和抽象,首先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实务界已经实现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和理论角度对这些功能进行一些拓展,尤其是智能化拓展。概而言之,学生在学习本教材后,应该能够对智能财务实践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利用技术提升财务工作的智能化水平。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升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我们在正文中提供了大量图片、视频和数据。
第二,基于技术,但又不过多涉及技术。本教材的定位是智能财务方向的基础性教材,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智能财务的基本原理和范式,为后续的“技术 财务”型学习打好基础,因此无需过于技术化。
第三,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要目的。根据我们对实务界的调研,几乎所有被调研对象都提出这样的诉求:希望智能财务学生毕业后具备基于新技术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而不是纯粹的技术人员。这与我们设想的智能财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希望,教师在使用本教材授课时,在讲解了相关知识后,鼓励学生从技术角度思考如何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数智化水平。
虽然我们设定了上述编写原则,但由于编者能力和前面提及的一些原因,这些原则并未得到良好的落实,只能寄希望再版时进一步完善。
本教材由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师生和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专家共同编写完成。教材主编张敏、付建华和周钢战共同设计完成了本教材的内容结构,在全书编写完成后,共同进行了总撰。
本教材的编写工作耗时一年有余,数易其稿,有数次基本上是“推倒重来”,编写工作非常艰辛。本教材能够顺利出版,得益于诸多幕后英雄的大力支持。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李春影女士负责两方编写人员的协调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全程参与,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为本教材的顺利出版提供了保障。
本教材的每位编写人员都尽心尽责,投入了大量精力不断完善各自负责的内容。在此一并致谢!当然,目前这个版本离我们的预期还有一定的距离,希望收到更多读者朋友的反馈意见,帮助我们进一步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