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炮制出一位不存在的作家——波尼,虚构波尼的一生并借此作为“我”的学术研究获取课题经费。在“我”本人的世界里,一切都还是半成品,“我”没有一部像样的作品,而波尼将是“我”**的作品。 小说塑造了一群带标签的、形象鲜明的人。葛朗台式的父亲,冷漠而天真的母亲,恐惧体液而又偏执的邻居,活在俗世中的哥哥,等等。主人公“我”则是矛盾的结合体。他看透问题的本质,却从不付诸行动;他藐视现实生活,又为了维持生活伪造课题。“我”这个文学研究者真实的现实生活——“我”虚构的假作家波尼在西班牙的流亡生活——由波尼所生活的虚构世界里的马德里人再次虚构的假文体家哈维尔·佩雷斯,三者如俄罗斯套娃,一个嵌着一个,一个凝视着另一个。 波尼,一个没有身份的人,在各种身份间流亡:诗人和作家之间、拉美和西班牙之间、死亡和失踪之间、可能和不可能之间。借由“我”来拿起手术刀,在各种对立面中剖析自己、剖析波尼、剖析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