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软权利的系统分析
QQ咨��:
有路璐璐:

软权利的系统分析

  • 作者:龚铁鹰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1059709
  •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01日
  • 页数:247
  • 定价:¥2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美国学者约瑟夫·S.奈提出“软权力”的概念后,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约瑟夫·奈没有对软权力作系统分析,中国的学者对“软权力”也是介绍和评论者居多,深入研究其理论框架者甚少。
    本书对软权力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分析软权力的维度和层次,力求构建软权力的理论框架,并运用其理论指导国际关系的实际运作。在此基础上,作者还探讨了各个**维护和运用软权力的举措和特点,其中对中国软权力的分析引人思索,不仅为中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参考意见,对后发**而言也具有参考价值。
    文章节选
    **章 导论
    **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软权力概念(soft power)*早由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Joseph S.Nye,Jr.)提出。按照奈的解释,与一个**的经济、军事这些所谓的硬权力相对应,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的感召力是软权力。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软权力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奈试图通过阐发软权力的概念来为美国提供外交政策建议,促使美国政策制定者关注软权力的作用,并学习如何维护和拓展软力量。但是美国学术界和政界对软权力的概念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对于偏重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美国国际关系学界来说,软权力的概念由于太过模糊且操作性不强,因而响应者寥寥。美国政界对此概念亦不甚关注。当有人问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对软力量的看法时,他回答:“我不知其意。”
    但“软权力”概念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却广为流行。.在中国,软权力已经成为一个被热烈讨论的话题,而且涉足该领域的学者远远超出国际关系学界,学术讨论会、报刊的文章���人文学科的论文中都频繁地出现这一词汇。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关于软权力的讨论变得异常活跃,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此问题并纷纷发表文章表达意见。这或许与中国国力的快速上升有关,面对一个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的大国,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人们都在关注,中国将以何种面貌出现在世界上?中国作为一个成长的大国,将如何处理与其他**的关系?在此背景下,“软权力”成为中国学术界讨论的时髦话题,先后发表的文章有近百篇。
    软权力概念在中国受到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与中国一部分传统文化相契合。在中国长期的政治发展进程中,特别注重“德治”、“霸王道杂之”、“和为贵”这些方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倡导使用非武力手段解决争端的思想。这些都与软权力的含义相近,因此,软权力概念在中国其实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
    目录
    **章 导论
    **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目的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与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分析路径
    第四节 本书创新及基本内容
    第二章 制度性权力
    **节 制度性权力的概念
    第二节 制度性权力与国际机制
    第三节 “英国治下的和平”
    第四节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国际机制主导**
    第五节 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机制
    第三章 认同性权力
    **节 认同性权力的概念
    第二节 建构主义认同概念的案例
    第三节 认同性权力的案例
    第四节 运用认同性权力的条件
    第四章 同化性权力
    **节 同化性权力的概念
    第二节 有吸引力的文化
    第三节 良好的政治制度
    第四节 同化性权力的工具:依靠媒体力量塑造**形象
    第五章 软权力的层次分析
    **节 人性层次:激励与压制
    第二节 国内政治层次:王道与霸道
    第三节 国际政治层次:软权力与硬权力
    第四节 软权力背后的文化差异
    第六章 软权力与硬权力的关系
    **节 硬权力是软权力的基础
    第二节 软权力是硬权力的柔性表现
    第三节 **竞争的核心是综合国力
    第七章 软权力的积蓄发展与运用
    **节 发达**发展运用软权力的实例
    第二节 后起**如何积蓄发展软权力
    第八章 中国的软权力
    **节 中国的制度性权力建设
    第二节 中国的认同性权力建设
    第三节 中国的同化性权力建设
    第四节 中国软权力的不足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