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拿过四枚奥运**、十八次世界**,但我自己知道,体育给我带来的收获并不是这些奖牌,而是让我有了钢铁般的心理素质。 说这句话,并不是在给大家灌鸡汤。中国乒乓球队挑选队员参加国际比赛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公式:实力 = 技力 × 心力。“技力”就是一般理解的技战术水平,包括力量、速度、反应等;“心力”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素质,具体来说包括抗压能力、发挥的稳定性、自信心等。输不输得起?打比赛能不能发挥出的潜力?这些都是心力的范畴。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技力和心力两者中,心力是经常被严重低估的能力。 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我还是运动员的时候,让我难受难受的不是奥运会,也不是世乒赛,反而是**队里的训练赛。 有时候我们找来对打的球员,训练刻苦,基本功和技战术都非常扎实。而且训练赛的时候,因为他们没有压力,所以球路凶狠、板板扣杀!这时候,你可能就会好奇,所以他们是谁?谁的实力这么强? 我得很遗憾地告诉你,这些人,你肯定一个都不认识。为什么?因为他们训练比赛可以,但一到了国际大赛,**瞩目,压力一上来肾上腺素飙升,他们就挺不住了。 有时候看他们比赛,打到关键分,我心里想,这球要是在训练场上,他们肯定拿下来了。但莫名其妙,到了真正的比赛中,他们就像忘了���么打球一样。有些时候,我真的很想问他们:“同学,你为什么就是不敢赢呢?” 我和他们之间,从努力和刻苦的程度到技战术水平,都相差无几。我们之间的差距,就是在关键时刻,我更敢赢!而这种敢赢、敢拼的能力,就是心理素质高、心力强的表现。它能保证我在关键时刻发挥出 **** 甚至更高的水平。 等到我后来退役,去剑桥读书,去企业工作,这种感觉更加明显:太多人将努力花在了提升自己的“技术”上,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有的年轻同事,我非常看好,能力强、态度也认真,我就想把一些**项目交给他,或者想提拔他到更高的位置。但他要么是抗压能力不够,不能经受一点挫折;要么是不敢接,接了任务做不好。你让他做个演讲,做个公开汇报,或者是主导一个谈判,结结巴巴完全搞不定。按咱们中国人的说法,就是上不了台面,而且还特别玻璃心。 真正的赢家,就是咬牙切齿也要把事情做好了。 而且我还总结了一下,这种同事平常喜欢说什么呢?喜欢说自己是“发挥不好”,是“运气不好”: “这次面试有点紧张,没发挥好。”——这是面试的。 “那个 …… 那个 …… 次见面,有点紧张。”——这是约会的。 我还见过搞笑的是,吵完架说自己没发挥好,说自己没反应过来! 说到底,这就是心里不服气,不肯承认自己是实力不够。但实际上呢?这就是的误解,片面地以为实力只等于技战术能力,只等于基本技能。 我们仔细想想,和咱们一起竞争的对手,技巧上不可能差太远,不然早就淘汰了。真正决定胜败毫厘之差的,就是心理素质稳定性,你的心力水平到底怎么样,关键时刻扛不扛得住、敢不敢赢? 有的人莽撞,有的人怯懦,有的人犹豫,有的人盲目。这些,都是输在了自己的心力上。这本书里会列出我总结的一些小技巧,关于心力,为你介绍一些**的训练方法。这些方法无一例外都是我那些教练、心理辅导师拿来“折磨”、敲打我们这些奥运**的。从怎样做自我暗示,到怎样锻炼自己的耐挫能力。总之,是将打造奥运**的方法,用来打造一个更能抗压、更加耐挫、更有自信、更能发挥出潜力的你自己。 我这辈子就相信一点:这世界上每一个人,没有天生的失败者,也没有天生的赢家。能力可以锻炼,心力同样可以锻炼。我在8岁时被省队拒绝,13岁时被**队拒绝。**队 5 个教练中 4 个都反对收我,他们认为我个子太矮,没有任何机会去战胜欧洲选手。只有张燮林教练坚持说,个子矮反而是邓亚萍的优点——因为她矮,所有的来球,她都有了扣杀的机会。是这句话给了我一路进攻的动力,也成就了我独特的打球风格,成为我永不忘记的人生格言。 关键时刻,你不拼一下,怎么找得到好的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