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孙颙/1 序言二刘永翔/1 写在前面的话/1 上编时论 谈“百年大计”/3 “连续作战”有感/5 无可非议的六千元收入/7 漫画与古籍的联姻/9 呼唤更多的学术基金会/12 文化的投入/14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16 上海的色彩/18 强化国际意识/20 消费也是一种文化现象/22 “人大效率”/24 提倡大学教授到中学兼课/26 何必溢美/28 由孟丽昭入党想到的/29 十五万册!/31 “马上办科”/33 儒家文化是建设的文化/34 “下海”以后/36 “炒一炒”学术如何/39 从《三国》歌曲想到《涛声依旧》/42 “吃公”的“二房东”/44 愿“热线”变冷/46 广告行为/47 图书馆热/48 愿永葆微笑/49 如此修典/50 提倡双休日读点书/52 曹雪芹故乡何其多/54 “吃文化”/57 何处看《商鞅》?/58 “成功学”的背后/59 树立创新意识/62 手剥小核桃/65 享受足球的快乐/67 君子不器/68 急不得/70 媚俗的代价/72 还学术一片净土/74 三只眼睛看书城/76 喜闻大学生进国青队/78 加强诚信教育/80 衣食足而思文化/82 骡马上岗的启���/84 吴文俊的实话/86 足球出城与京剧下乡/87 诚信动真格/89 北京“膀爷”与上海“睡衣”/90 以新中国的速度前进/92 喜气洋洋/94 满街红旗满目星/96 期待宽容/98 易中天于丹走红的背后/100 捍卫古文/103 另一种“恶俗”: 假新闻与伪学术 ——从所谓“朱熹故里之争”说起/106 “车让人”的文化要义/110 儒家价值同样有普世性/115 人之所以为人——解读《朱子家训》/120 中编散文随笔 和语文教师谈谈文字学(一) 提倡学一点文字学/125 和语文教师谈谈文字学(二) 仓颉作书的传说——中国文字的源流/ 128 和语文教师谈谈文字学(三) 目中之形与意中之形——象形与指事/ 131 和语文教师谈谈文字学(四) “波者水之皮”之谬——形声与会意/ 134 和语文教师谈谈文字学(五) 叔来与拾麦——假借与转注/139 和语文教师谈谈文字学(六) 许慎与《说文解字》/143 风度与修养/146 学会“严格的节制”/148 中国人吃蜗牛/150 羞辱后的发愤/151 学者的责任感/153 重视索引之学/155 “愿意终身在彷徨觅路之中”/159 宋代的爊鸭/161 宋代的劳务市场/163 东坡请饭/165 苏渊雷先生小传/166 胡庆余堂的楹联/169 古文今译得失谈/171 破“门户之见”/174 在程俊英先生追悼会上的讲话/177 朱熹后裔在韩国/179 韩国的朱子后裔/183 中年诸葛亮/188 台湾学者林庆彰/193 香港科技大学访问记/198 书与教授与书房/201 榕城祭吴适/203 中国结/206 一本成语词典/208 作为吉祥物的麋鹿/211 不堪回首: 与妈妈有关的日子/213 莲花/240 我与田浩 ——田浩《旁观朱子学——略论宋代与 现代的经济、教育、文化、哲学》 序/243 朱子家礼的现代演绎/249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朱熹? ——在武夷山与华东师范大学朱杰人 教授谈朱子学说价值/259 忐忑城大行/267 朱昌均与韩中两国的民间文化交流/270 致十七子 ——刘永翔、严佐之荣退纪念文集序/287 下编出版论文 拥抱时代机遇提高人才竞争力/293 好的装帧书的灵魂/296 不当“刘姥姥”/298 你的名字叫“智慧”/301 给您一个智慧的人生/304 刹刹出版跟风之风/312 学术出版的春天是否来临?让我们真诚地期待/315 大学社改制: 历史的拐点/322 改制大学社的历史拐点/327 为大众构建亲近学术平台/338 责任与激情的产物 ——《惊天地泣鬼神——汶川大地震 诗钞》诞生记/342 阅读新药会让我们致癌吗?/348 学术出版是需要门槛的/350 传统出版: 不要太过悲观/354 改革进取,促进出版社可持续发展/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