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 幼儿社会教育的核心概念
幼儿社会教育是指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事务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幼儿生活,遵循幼儿社会性与品格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师、家长及相关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幼儿性情,培养幼儿初步的社会生活能力与良好品格、习性,促进幼儿健康、完整发展的教育。幼儿社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揭示幼儿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导教育者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实践和训练的课程。要真正理解和把握这门课程的精髓,必须掌握社会性、社会化、个性三个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一、社会性
社会学家认为,所谓社会性是指生物作为集体活动的个体,或作为社会一员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征。人不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但是社会性却是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属性。人类的社会性表现为符合人类整体运行发展要求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性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其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慢慢习得的。
根据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我们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社会性,可以这样来认识: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发展社会行为,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作为一种心理特征,其结构要素包括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三个方面,其中社会性认知又包括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包括自我体验和社会情感;社会性行为包括自我控制与社会行为。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社会性认知是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产生的基础,社会性情感为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行为提供了动力,社会性行为又是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情感产生和发展的起点。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精神,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同样可以从这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1.社会性认知
社会性认知是指幼儿对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包括行为动机和结果的分辨能力,对他人的认知(对同伴意见的理解和采纳能力),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家庭、幼儿园、社区机构、**及民族、重大社会事件等),对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和对社会规范的认知(文明礼貌、生活习惯、公共规则、集体规则、交往规则等)。
2.社会性情感
社会性情感是指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对自己、他人、事物的情感体验,包括对自我的体验如自豪感、满足感、愉快感,对他人产生的依恋感、同情心;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归属感等。
3.社会性行为
社会性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参加社会活动时表现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技能,包括交往的技能、倾听交谈的技能、辨别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技能,合作、轮流、遵守规则社、解决冲突等亲社会行为和性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