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变革: 助推商业实现“快、准、**” 商业进化目标: 快、准、** 商业会往哪个方向进行进化?
答案是用户体验和客户价值。什么是用户体验? 是我需要的马上就有。什么是客户价值? 就是使货在整个供应链中的流转效率得到提升。
从跨城零售到同城零售,本质上是数据驱动的人、货、场的重新连接。跨城零售的逻辑是“人找货”,同城零售的逻辑是“把货推送到人”。“人找货” 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消费者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和数字化触点的连接去搜寻货品。所谓的“把货推送到人”,是商家主动推送特定的商品给特定的消费者(准) 并快速满足。当然,“准” “快” 的背后需要“效率”,没有“效率” 的“准” ��“快”,其商业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大致可以推断,“快”“准” “**” 是商业的下一步进化目标。
“准” 指的是供应链规划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匹配。“快” 讲的是物流速度。“准” 和“快”,决定了产品与需求的匹配度和顾客的消费体验,影响企业的订单与业务,决定了企业收入项的大小。
“**”,代表的是运营效率(包括物流运营效率),决定了企业为满足商业需求付出的成本项的大小。
“物流效率” 可以界定为“每增加一个单位物流成本的服务水平增加度”,这是基于边际服务水平层面的考量; 或者可以界定为“每增加一个单位服务水平对物流成本增加的控制度”,这是基于边际成本层面的考量。从商业进化来看,在某种程度上,现在的商业竞争是基于时间的竞争,商业对物流速度和服务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将物流效率理解为给定服务水平的物流成本的控制。
对于商业而言,物流既是创造收入项也是成本项,已经成为商业中不可或缺的变量。“鱼和熊掌兼得”,做到既准又快且**,是物流助推商业从跨城到同城零售进化过程中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快、准、**之间,哪个优先级较高?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也是盒马鲜生、顺丰、UPS(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 等商业与物流企业的经营哲学。今天的盒马鲜生、叮咚买菜主打的也是“快” ———30 分钟送达,当然这与生鲜品类的特征对物流的高要求有很大的关系。“快” 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适应,这本身不重要,关键是消费者是否需要,企业敢不敢判断趋势、重金下注。
影响商业运营效率的变量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变量是订单。订单量大致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个是商品的产销匹配是否精准,即产品是否适销对路; 另一个是流通问题,例如物流的履约服务。没有快速的交付履约能力,订单量就上不去。反之,订单量小,物流也没法做到快,这一点从早期的快递服务体验可以感受到。似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的问题。
产销匹配越精准,物流订单量就越会持续增长,例如快递业务高速增长的背后是电商红利。当电商红利不再,商品与消费者以快递方式连接的业务量增长就会趋缓,而新的物流连接方式如即时物流、同城配送等新物流业务订单量会实现大幅攀升。对于商家而言,需要随时做好商品与消费者重新连接与匹配的准备,这是商家构建快物流服务体系的前提。对于快递企业而言,跟随商业趋势构建多元的物流连接,既是商业行为,也是实现物流效率大幅提升的先决条件。
物流效率是建立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管理协同效应的基础之上的。对于单个组织而言,协同是内部的协同,效率更多取决于规模经济效应与范围经济效应,尤其是规模经济效应。对于物流平台方而言,效率的来源取决于外部的协同。
初创企业,物流效率一般不高,为什么?
因为没有范围经济与协同效应,物流效率提升的**出路在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换句话说,订单量以及订单集中度是物流成本管控的核心。
应该说,物流效率是结果,不是目标。试想如果企业一开始进入市场,就考虑直接将运营效率摆在首位,而把流量、体验排在后面,那可能一开始就注定失败。当然,成功也有幸运的成分,融资烧钱、注重服务体验、打造流量入口,才会有后续通过组织、管理与运营方式的创新带来物流效率的提升。事实上,社区电商叮咚买菜还没有实现盈利,原因在于通过建前置仓提升物流服务体验的做法,*后一公里的成本短期内难以降低。如果一直无法消化*后一公里的高昂人力成本和生鲜损耗成本,企业就有可能在社区零售这个新的赛道黯然出局。例如,首创“前置仓” 生鲜到家模式的每日优鲜在2022 年被曝出因资金链紧张而面临破产解散。
在体验为王的商业时代,有的企业由于融资烧钱难以实现收支平衡,*终选择缩小战场或黯然退出。个中原因,既有烧钱没烧出流量,也有运营效率低下入不敷出。但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资本、创业者进来试水,先把流量烧起来,获得大量的消费数据后再试图做到供需的精准匹配,回到“准、快、**” 的良性轨道上来。例如,社区零售赛道通过建前置仓,从“快” 开始试水,逐渐通过消费数据积累洞察需求,做到供需匹配相对精准,希冀*终能把物流效率提升一个台阶,这也是一条次优选择路径。 商业的互联互通是物流施展抱负的大舞台 “要实现速度就要牺牲效率,要实现效率就要牺牲速度。” 就好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快” 与“**” 很难在同一水平层面实现和谐。无论是传统电商、互联网定制,还是社区O2O,“快” 与“**” 的指标表现都不理想。要提升供应链对市场的反应速度,需要有两个前提: 一是需求前置,这需要数据、算法帮助做预测或预定; 二是货物前置,将货物布局在消费者周边。以上两点,可以保证物流配送速度,但并不能保证效率。
社会物流效率的提升,更多来源于外部协同。不仅是物流层面的协同,还有商业层面的协同。商业层面的协同,就是要站在商业全链路的视角,重新规划与设计商品从源头到终端的物流链路。要实现全链路的物流运营,没有商业的协作作为前提是很难做到的。也就是说,要提升整个社会化物流层面的运营效率,商业的连接重构是重要的考量。
以分布在我们身边*常见的大大小小的超市、便利店为例。以往,便利店的牙膏、牙刷、方便面、饼干等商品,往往采购自众多不同的供应商,门店与供应商的连接是多对多的关系。而这种连接关系,带来的是多频次、难有规模经济效应的采购与物流活动。试想,在这样的商业连接下,如何能将物流成本降低,优化进货量,优化配送路线,优化配送时效? 好像空间都不大。如果我现在跟你说,有一个数字订货平台跟这些店面对接,大家可以在平台上订货,你需要的品类我都有,可以帮你实现一站式购买而且一键发货。你是不是感觉好了一点? 物流效率的提升有时并不在于物流自身,而是取决于所服务的商业业态。
打造互联互通的商业业态、商业的大范围重构,再加上物流的商业与运营模式的创新,也许是解决物流效率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
以上例子,还只是渠道端货源的整合。未来,随着产业的数字互联程度的提升,品牌商和门店的信息直接打通,就可以重新规划商品供应链甚至产业供应链的物流,物的流转效率将会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