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韩少功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其实“实”总是因人而异。哪怕同看一片风景,与成人大不一样的,是婴孩只能看到一堆杂乱色块,无从辨识和表述草、木、山、水、云、天等事物;与专家也大不一样的,是一般成人大概很难辨识和表述生物学、物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社会学、营养学等内容。说他们看过一片共同的风景,差不多是笑话。 由此可见,任何看,任何解读,都无不受制于认知主体既有的知识积累,不过是有关智能训练分别塑造甚至创造出来的对文学的解读也大体如此。 海南地处中国文化现场的后排座和末档端。但*近数年来.这里逐渐聚集了一批中青年文学批评家,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勤奋积学,忠直立言,收获了一批可观的解读成果,在这里形成一套从书,值得高兴和祝贺! 批评是创作的再生产,是实现文学价值链的下半场,不仅构成了对创作的诱导和监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训��了主流受众的阅读眼光,在读什么、怎么读这些关键环节,制约着文学效益的得失增减。从某种意义上说,好读者是好作家滋养出来的,好作家也是好读者倒逼出来的,而批评家*应该成为引路的好读者至少在19 世纪后期至20 世纪前期,我们见证过俄国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双峰并立,互相激发,互相推动,互相放大,作为社会风气和历史形态的变革*前沿,*终成就了一个文学的高光时刻一依该国某些人士后来的说法,他们那时的哲学、法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相形之下都不免稍逊风骚,差不多只是人文启蒙的配角与助攻。 那是一个奇迹,却也是可能。那时俄国的**批评家们,包括不少专职的和偶尔串场的,虽也有历史的局限,但他们其上接天一-充分汲收人类文明的全部知识成果,其下着地一-深切体察人民大众的各种生活实感和心灵脉跳,因此能给自己的书写注入**,注入中坚担当和创造性,爆发出改变世道人心的磅磺力量。 那时的光荣与梦想,或许能再现于来日,再现于文学千变万化但仍然生生不息的 21 世纪。愿作家与批评家都为此砥砺前行。 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