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核心素养系列丛书:防震减灾知识
QQ咨询:
有路璐璐:

核心素养系列丛书:防震减灾知识

  • 作者:张际松 编
  •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 ISBN:9787511059727
  • 出版日期:2022年07月01日
  • 页数:168
  • 定价:¥3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地震威力巨大,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为减轻震后灾难,挽救更多的生命和财产,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是一项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地震的相关知识,阐述了地震发生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如何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防患意识和地震发生之后的紧急自救能力。
    文章节选
    中国幅员辽阔,一直是 地震多发的**。随着经济 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防震 减灾工作也在科学有序地进 行着。 地震,又被称作地振、 地动、地振动等,同平常的 刮风下雨一样,地震是地壳 在快速释放能量时造成地壳 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 各个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以及板块内部及边沿破裂与 错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 防震减灾由防震和减灾 两部分构成。其中,防震指 的是人们对地震的监测与预 防。而减灾则是指地震来临 时人们的避震方法与自救方 法,以及震后对次生灾害、 生理问题与心理问题的预防 与应对。 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 地震的监测工作、地震的预 防工作、地震的灾害预防工 作、地震应急救援工作、震 后过渡性安置工作、震后恢 复重建工作以及法律责任与 监督管理工作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防震减灾法》第三条,“防 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 、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我们应当将地震的预防 、防御与救助结合起来进行 防震减灾工作,可是,目前 人类还无法做到100%** 监测地震,所以,相比防震 ,我们更要懂得如何减灾。 作为一种突发性灾害事 件,地震有着极强的破坏力 。它不但会大面积摧毁建筑 物,也会给人类带来致命性 伤害。可以说,地震是造成 人员伤亡*多的自然灾害之 一,也是造成经济损失*严 重的自然灾害。 好在地震虽然不能100% **监测,但可以通过一些 地震发生前的征兆来预测。 这样人们可以提前撤离或用 一些震时自救方法来减轻伤 害。比如,地震前,动物们 常会焦虑不安,或狂叫,或 逃窜;地震发生时,房屋倒 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是相 对**的躲避地点。 为了宣传防震减灾知识 ,为了加强国民防震减灾意 识,我们特编写了这本《防 震减灾知识》。地震来临时 ,拥有防震意识,就知道如 何保护自己,就能减少地震 给人们带来的灾害。 本书编写过程中,更多 体现了地震时的应急自救、 避震常识,以及震后次生灾 害预防与应对和恢复重建等 内容。关于地震的基本概念 ,本书采用中国已颁布的国 家标准及防震减灾术语,用 说明性极强的文字,让读者 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防震减灾需要社会全面 参与预防,也需要全民共同 抵御。为了真正普及防震减 灾知识,本书从章节设置、 标题拟定、内容选择方面都 凸显了实用性。防震减灾不 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 要你我的共同努力。 在此,谨以此书向历年 牺牲于地震中的同胞致哀, 也向奋斗在地震监控、预防 、救援、重建一线的工作者 致敬。
    目录
    **章 熟悉又陌生的地震 **节 板块,震级,烈度 第二节 地震的元凶——活动断层 第三节 地震的速度——纵波与横波 第四节 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第五节 地震的种类 第六节 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 第七节 中国为什么地震多 第二章 地震监测预报 **节 我国的地震监测 第二节 地震预报 第三节 地震前兆现象 第四节 关于地震,网络谣言不可信 第五节 地震预报发布途径 第三章 地震灾害防御 **节 地震工程性防御 第二节 地震非工程性防御 第三节 地震应急演练要认真 第四节 身边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第五节 地震应急包 第四章 避震常识 **节 室内与室外避震 第二节 学校避震 第三节 高楼里避震 第四节 公共场所避震 第五节 地震来临时的自救互救要领 第六节 受伤、被埋压、被挤压时怎么办 第五章 地震次生灾害预防与应对 **节 震后火灾预防与应对 第二节 震后洪水预防与应对 第三节 震后泥石流的应对方法 第四节 震后传染病预防与应对 第六章 震后的过渡性安置与恢复 **节 警惕余震发生 第二节 防震棚的安置与**措施 第三节 震后心理反应与心理救助 第四节 震后环境卫生处理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