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经典里的中国(全新修订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经典里的中国(全新修订版)

  • 作者:杨照 著,理想国 出品
  •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 ISBN:9787573009142
  • 出版日期:2023年02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10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不读经典,也能活得好好的,但问题是,“活得好好的”意味着什么? 《诗经》《论语》《庄子》《孟子》《老子》……含藏着中国人*初的政治制度、文学风格、礼仪风俗、生活方式的来源。读懂它们,会发现我们对生活的想象和认知,可以如此开放、自由。 这本书是“经典摆渡人”杨照的十堂中国文化经典导读课(《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墨子》《庄子》《孟子》《老子》《荀子》《战国策》)。杨照以“历史式读法”而非强加现代观念的经典新读,还原经典文本于原初的历史语境,聆听它们对各自时代问题的回答,带你重新认识中国的“轴心时代”;以“文学式读法”沟通古今心灵,谛听千年前的隐秘心事,感受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与智慧启示。 历史,应该让我们看到人类经验的多样性和生活的全幅可能,进而审视现实。重读千年经典,重逢诸子百家,重返历史现场,重识古代中国,一切,从这十部经典开始。
    文章节选
    今天,我们怎样读中国传统经典(节选) 2007 年到 2011 年,我在“敏隆讲堂”连续开设了十三期共一百三十讲的“重新认识中国历史”课程。那是个通史课程,将中国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到辛亥革命做了一次整理,其基本精神主要是介绍过去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历史研究上许多重大、新鲜的发现与解释,让中国历史不要一直停留在“新史学革命”之前的传统说法上,所以叫作“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这本《经典里的中国》,在基本取径上,仍然是历史的、史学的,等于是换另一种不同的方式重讲一次中国历史,希望降低个人主观的选择判断成分,让读者能够从原典来认识、了解中国历史。 从原典认识、了解中国历史,牵涉一个极其难得的幸运条件。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文字,两千多年之后,我们一般人竟然都能不用透过翻译直接阅读,光靠直觉就能掌握其讯息大概,再多费点功夫多些解释,还可以还原大部分的本意。中国古文 字和我们今天日常使用的这套文字,有着明显、强烈的延续性,现代通用的大部分文字,其起源可以直接追溯到《诗经》《尚书》,小部分甚至还能再上推到甲骨、金文。尽管在文法上有相当差距,尽管字义不完全相同,但古文字和现代文字在运用上,有着容易对照的规律可循。 这是人类文明的奇特状态。世界历史上实在找不到另一个例子,从公元前三千年到现在,同一套文字、同一套符号与意义结合的系统,五千年来没有断裂消失,因而可以直接挪用今天的文字习惯来接近几千年前的文献。具有高度延续性的文字传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明的基本面貌,也让中国社会付出相对的代价……其中一个代价,就是影响中国传统看待历史的态度。没有断裂、一脉相承的文字,使得今人和古人极为亲近,关系密切,因而历史在中国从来都不是一门研究过去发生什么事的独立学问,历史和现实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形成无法切割的连续体。 理解历史是为了在现实中使用,于是就让后来的观念、想法,持续不断渗透进中国人对历史的叙述中。说得严重一点,中国的传统态度,是一直在针对现实所需,以现实来改写历史。后世不同的现实考量,一层层叠在历史上,尤其是叠在对传统经典的解释上。因而,我们不得不做的努力,是想办法将这些后来叠上去的解释,倒过来一层一层拨开,看看能不能露出相对纯粹的原始讯息。如此我们才有把握说,从《诗经》中,我们了解了两千年前至两千五百年前中国的某种社会或心理状况;或是尽量放在周初的政治结构下来呈现《尚书》所表达的周人的封建设计,而不至于错置秦汉以降皇帝制度的价值来扭曲《尚书》的原意。 意思是,我不会提供“传统”的读法,照搬传统上对这些文本的解释。许多传统上视之为理所当然的说法,特别需要被仔细检验,看看那究竟是源自经典原文的意思,还是后来不同时代因应其不同现实需求所给予的“有用”却失真的解读。 将经典文本放回其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中,在那个特定背景下,而非从一种忽略时代的普遍角度出发来读这些传统经典,这是关键的前提,也是“历史式读法”的操作性定义。 在“历史式读法”的基础上,接着才会有“文学式读法”。先确认了这些经典不是为我们而写的,它们产生于很不一样的时代,由过着和我们很不一样的生活的先人们所记录下来。于是我们就能排除傲慢的、以自我为**的态度,培养并动用我们的同理心,想象进入他们那样异质的生活世界中,去接近他们的心灵遗产。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得以拓展自己的感性与知性能力,不仅了解了原本无法了解的异质情境,更重要的是,还收获了原本从来不晓得自己身体里会有、可以有的丰富感受。现实生活不可能提供的、只存在于古远时空中的经验,借文字跨越了时空,对我们说话,给我们以新鲜、强烈的刺激。 正因为承认了经典产生于很不一样的时空环境中,当我们对经典内容产生感应、感动时,我们有把握,那不是来自现实的考量,断章取义地去“appropriate”(套用)经典,而是这里面真的有一种普遍的人间条件贯穿着、联结着,让我们对人性与人情有更广大更精细的认识。 我的做法,是找出重要的传统经典,从中间撷取部分段落,进行仔细解读,同时以这些段落为例,试图呈现这部经典的基本面貌,并说明文本与其产生时代之间的关系。 传留下来的中国经典规模庞大,要将每一本全文读完,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些文本中有很大一部分,和我们今天的经验有很大的差距,读了并无助于理解现实,却能让我们心中产生异质的好奇感。因而我选择的策略是,一方面从原典中选出一部分现代读者比较容易有共感的内容,另一方面则选出一部分可以传递出高度异质讯息的,让大家获得一种跨越时空的新鲜、奇特的刺激。前者带来的效果应该是 :“啊,他说得太有道理了!”后者期待在大家心中产生的想法则是 :“哇,竟然有人会这样想!” 解读的过程中,会设定几个基本的问题。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环境中,产生了这样的作品?当时的读者如何阅读、接受这部作品?为什么承载如此内容的作品会成为经典,长期传留下来,没有被淘汰?这样一部作品,发挥了什么作用,使得后来的其他什么样的典籍或什么样的事件、思想成为可能?前面的经典和后面的经典,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几个问题,多少决定了应该找什么样的经典来读。选择的**条标准,是尽量选择具有原创性、开创性的作品。在重视、强调历史和先例的文化价值的观照下,许多中国书籍是具有衍生性的。去看看《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其中光是解释《论语》的,就有超过一百本。不能说这些书里没有重要的、有趣的内容,然而它们毕竟都是依附在《论语》这部书上的衍生产物。因而我们就知道,优先该选、该读的,不是这里面的任何一本解释《论语》的书,而是《论语》本身,《论语》当然比解释《论语》的衍生书,具备更高的原创性、开创性。 但是,这条标准会有例外。王弼注的《老子》,郭象注的《庄子》,因为它们都大量援引了佛教观念来扩张原典的说法,进而改变了魏晋以下中国人对老、庄的基本认识,所以它们虽然在形式上是衍生的,但实质上却有着高度的开创性,因而也就应该被选进来认真阅读。
    目录
    今天,我们怎样读中国经典 《尚书》:追寻永恒的天命 中国古代知识系统的形成 03 三千年前的政治启蒙 020 传说与神灵的时代 035 《诗经》:唱了三千年的民歌 三千年的民歌 047 **的基本教材 088 《左传》:封建秩序的黄昏 以传解经 115 封建秩序崩坏史128 *后的礼教秩序 141 实力比名分更重要 155 霸业形成 170 《论语》:所有人的孔老师 《论语》的身世 189 作为老师的孔子 198 孔子不是真理发言机 221 还原真实的孔子 243 老师没有标准答案 259 《墨子》:庶民社会的主张 特立独行的思想家 275 兼爱真的很简单 292 挑战周文化 309 《庄子》:开阔混同的精神世界 连续的世界观 321 从相对开始 338 以**超越相对 358 观点就是偏见 373 《孟子》:雄辩时代的斗士 为儒家信念而战 419 通向王业的大道 441 暗夜里的火炬 464 《老子》:乱世里的南方智慧 老子庄子不一样 499 南方的隐者智慧 505 知道与行道 513 大道无私 522 苦难乱世里生成的哲学 533 返璞归真的理想 541 《荀子》: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 还给荀子公正的评价 567 儒者的变貌 583 儒家有什么用 601 不学无以成君子 627 《战国策》:超越国界与**的计谋全书 异于道统的奇书 637 开创与沦丧的时代 644 怎样游说才有效 667 机锋百变 681 全新的效忠模式 701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